【摘要】:《空山鳥語》是由劉天華創作的一首近代二胡獨奏作品,既包含中國傳統元素,又吸納西方作曲及演奏技巧,是一首極具風格的的樂曲。本文將從東西方藝術中的抽象與形象思維、審美角度及技法技巧等方面再次分析這首作品。
【關鍵詞】:東西方;藝術差異;《空山鳥語》
東西方藝術的差異與中西哲學的差異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有關。中國的哲學思想講究中庸謙和,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推向極致;西方哲學主要是來源于希臘的數學和幾何的邏輯思維,重視對事物的客觀認識,概念化推理演繹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對立。東方文明從土地上萌芽,從農業中興起,充分遵循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密切而親和。而西方文明從商業、航海、貿易中繁榮、擴張。所以,中國藝術的表現方式大多含蓄內斂,西方藝術則多以寫實夸張的手法來表現自己。中國傳統藝術是寫意的,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繪畫多寫意,音樂重感受,書法寫胸臆,舞蹈講合一;西方古典藝術是寫實的。注重的是對自然的重現,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實情況或運行理論,繪畫多寫實,音樂重和鳴,舞蹈表情緒。
寫意與寫實
二胡,是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它的陰陽二弦與太極八卦中的陰陽兩極,與中國山水中的黑白二色不謀而合,都是可在運用中進行淋漓自由的表現以及極致發揮的?!犊丈进B語》是由中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劉天華先生,所創作的一首近現代二胡獨奏作品?!犊丈进B語》初稿寫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標題采自于唐王維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劉天華先生把這句詩改為“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劉天華先生的故鄉江蘇江陰有一座山叫黃山,漫山遍野的竹林,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優美,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據當時的情景創作而成。光從樂曲題目來看,很明顯這是一首描繪山林景色的曲子。從引子的模仿鳥鳴聲開始營造出一種鳥兒在空谷幽鳴的景象,全曲始終圍繞主題展開,從寂靜到嘈雜,最后重新回歸平靜。作者想要展示的是山野叢林一片祥和寧靜,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心境。只有懷著對自然的一種崇敬,以平和安寧的心態去體驗大自然,才會有靈感與自然的碰撞。這首樂曲看似以寫實為主,但卻以表達對自然與生活的美好向往為主線,貫穿整部作品,寫實與寫意的充分結合,使得整首樂曲流暢輕快,蘊含著自然的無限魅力與深意。
抽象與形象
東方藝術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抽象思維方式,在虛與實,淡與濃,深與淺之間構成獨具意味的藝術景象。而這首作品比起一些擁有抽象標題的現代作品,似乎從名字便直白地表明自己是一首寫景小品。樂曲中大量運用了的裝飾音技巧,將鳥兒空谷啼鳴、百鳥爭鳴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如此形象地表達似乎更傾向于西方藝術中對于自然的模仿與再現。而且作者也借鑒了西方作曲技巧,在曲式上繼承了民族音樂的\"散-慢-中-快-散\"的結構思維,但又有所突破,在速度布局上變化為\"慢-快-散-快\"的布局,在音樂材料布局上并沒有沿襲傳統的散板形式,而是主題的原速再現。
全曲生動形象,是近代二胡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但即便擁有如此鮮明的形象思維元素,作品本身卻充滿了東方的禪宗思想。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對于絲、竹(器樂)與肉(聲樂)的特質與功能的認識,有一種受到普遍重視的說法,那就是“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這一論斷,從表層意義看,是說樂音的優美動人,絲弦樂器(如琵琶)不如管樂(如竹笛),最佳的乃是人的歌喉,這是“漸近自然”之理。從深層意義看,它表現了一種重視自然真實之美的審美觀。禪宗認為,禪悟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禪師們常常是在日常的或獨特的言語作略中呈現出來,而且是十分自然的出自胸臆。而《空山鳥語》這首描繪自然的作品表現的不正是作者心中向往的景象嗎?在可說與不可說之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已讓觀眾了然于胸。
生成與傳達
在東西方的藝術創作中,東方的藝術講究寫意與情感的體悟,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往往也是藝術在藝術家心中的模樣。東方的藝術更講求自然生成,能夠將內心的情感充分地寄托在藝術作品之上并使之自然流露,這可能是藝術家所追求的狀態。而西方的藝術創作則更強調對于自然的模仿,以及創作的技法、技巧,通過模仿、再現與傳達一系列過程,便會呈現出一件所謂的藝術品。
在《空山鳥語》這部作品中,作者從引子部分便運用了倚音的演奏技巧來模仿鳥鳴,全曲都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和演奏技巧,但僅憑這些來撐起整首作品顯然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演奏好一首作品不僅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講究“氣韻”,正如蘇璟在《鼓琴八則》中提到的練琴之要求與提高藝術水準之方法,其中論述了“調氣”與“練骨”。他說:“彈琴要調氣。氣者,與聲合并而出者也。每見彈琴者,當其慢彈,則氣郁而不舒,快彈則氣促而不適,鼻鳴面赤,皆氣不調之故也。然則何以調之?曰能換氣即能調矣。氣換于音轉之時,而展宕于句段之末,音調先熱于心,呼吸直通于指,氣調則神暇,一切局脊之態自無矣。彈琴要煉骨。煉骨之法不僅于指上求之,有周身之全力焉。形必端,氣必肅,使筋骨有所凜而不懈,自是舒臂運腕,指節堅凝,與作書之法無異。久而自然,舉重若輕,觸指皆成金石聲矣。”在《空山鳥語》中,雖然運用了大量的演奏技巧,但作品所含的深意才是整部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一部好的作品僅有華麗的炫技與裝飾往往會顯得空洞,只有賦予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才會使之豐滿立體起來。
小結
《空山鳥語》是劉天華先生所創作的二胡十大名曲中頗具技巧性的一首作品,它在技術上和思想上都明顯領先于時代,其中借鑒很多新的創作手段和方法,并且極力追求作品的思想性。本文從中西方藝術差異的角度出發,又再次剖析了這部已被人們廣為熟知的作品,也再次領會了這部作品蘊含的意義與藝術魅力,希望在今后的學習與演奏中能通過不同的視角分析作品,并更好的表達作品。
參考文獻:
[1] 田景華,劉天華二胡曲《空山鳥語》闡釋[J],品牌(下半月)2015年01期
[2] 皮朝綱, 以樂喻禪:禪宗音樂美學的獨特風貌——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之一(上)[J],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11期
[3] 皮朝綱, 以樂喻禪:禪宗音樂美學的獨特風貌——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之一(下)[J],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