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是每一個現代文人所向往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鼎盛的時代。在我的心目中,宋代也是最干凈純美的一個時代,它的干凈純美隨處可見,比如:宋瓷、宋詞、宋詩、山水畫等。通過閱讀《美學散步》和《中國美術史稿》這兩部書使我更加欽佩宋朝美學的高逸空靈,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我對宋山水畫的感受和了解來試著解答一下“美從何處尋”這一永恒的美學問題。
【關鍵詞】:平淡;遠;逸品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笨梢娝纬_實是一個很值得回味的朝代。
宋朝是文化與藝術的一個高度發展時期,由古典文化的顛峰過渡到近代文化的濫觴,人們的性格含而不露、溫文爾雅,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不再是出將入相、金戈鐵馬,轉而琴棋書畫、詩禮弦歌,從而變的寧靜自適。李澤厚介紹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時說:“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米芾所作《西園雅集圖記》記錄了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人雅集的情景,稱“人間清曠之樂,不過于此”,“洶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這一經過反映了社會現象和心理狀態,便凝結為一個獨特的審美概念——“平淡”。這幾乎成為宋朝標志性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
一:宋山水的整體風格。
1、“身即山川而取之”
“身即山川而取之”說的就是一個美從何處來的現實的問題,不管多么抽象空靈的表現方式都是扎根于現實的土壤,要想感受到山水的美就必須置身于山水之中。要有那種虛心的、干凈的、平等的接受自然的心胸,才能真正的發現大自然的美,在以藝術化的表達方式置于卷軸上。如果把自己凌駕于自然之上,也就不會有那種天人合一的巨作出現吧。
2、“成竹在胸”和“身與竹化”
“成竹在胸”和“身與竹化”它主要表達的是一個作畫的過程,這兩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那么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就好理解了,“眼中之竹”說的就是竹子本身,“胸中之竹”說的就是竹子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審美體會,而“手中之竹”就是一個表達。如果說“胸中之竹”是考驗一個畫家的眼光,那“手中之竹”就是考驗一個畫家的功底了。
3、“遠”——山水畫的意境,“逸品”的美學內涵。
宋朝美學“逸品”有兩個特點:“得之自然”即表現一種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逸品”的另一特點是“筆簡形具”也就是“崇簡”?!耙荨笔堑兰揖瘢憩F在生活形態上是簡,表現在藝術形式上也是簡。
“遠”和“逸品”就像是“道家”的“道”一樣,是一種精神境界。大家都在爭相達到這樣的境界,可是漫漫歷史,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人在我們的心目中做到了遠和逸。如果把這種情懷歸結到時代的話,那宋朝絕對是最接近的。
4、“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點就相對好理解了,這也是山水畫特有的魅力。畫可以當作無字詩來讀。詩也可以寫的很有畫面感。在這一點上《美學散步》已經闡述的相當的詳細了: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
宋山水畫寧靜自適的風格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在經歷了從唐朝那么一個繁榮鼎盛的時代到五代十國烽火戰亂,人們的心態自然會有一個大的轉變。再而,這也與宋朝重文輕武的社會現實也是分不開的。這不得不提到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他本身就是軍人出身,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因此他一定很害怕軍人的權利過于強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他提高文人的地位,在政治上重用文官。因此有效的把風氣一下子扭轉過來。所以宋朝成為文化與藝術的一個高度發展時代。
二:宋山水的兩個時期:
在《中國美術史稿》上,作者李霖燦把中國的山水畫分為四個時期: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白鐵時代。而宋朝山水經歷了“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
1、黃金時代:指的是五代和北宋。因為這兩百年之間,名家輩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光輝燦爛。因此稱之為“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的代表畫家就是“荊關董巨、李郭范米”:荊是指荊浩、關是指關仝、董指董源、巨就是巨然,這四人是五代到北宋初年的大家。李是指李成,即所謂的李營丘。郭則是指郭熙,也稱郭和陽。范是指陜西范寬,也稱范華原。米是指米芾。也稱米襄陽?!扒G關董巨、李郭范米”,他們不在一個時代內,亦不同屬于一個地區,但若以畫論史,則可以打破政治史和藝術史的主從范疇,同時以畫論造詣,可以使我國山水畫成就卓越,很清晰的明顯揚于世界。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荊浩《匡廬圖》、關仝《山溪待渡圖》、董源《瀟湘圖卷》、巨然《萬壑松風圖》、李成《寒林圖》、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米芾《春山瑞松圖》。
2、白銀時代主要指南宋。畫壇主要代表人物是“劉李馬夏”,劉是指劉松年、李是指李唐、馬是指馬遠,也稱“馬一角”。夏是指夏珪、也稱“夏半邊”。其中劉松年它是以人物畫見長,所以要說南宋山水畫四家應該是“李蕭馬夏”。蕭是指蕭照(李唐的徒弟,繼承了他的小斧劈皴法,卻進一步把繪畫主題移向一邊,成為章法上的大改進)。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李唐《萬壑松風圖》、蕭照《山腰樓觀圖》、馬遠《雪灘雙鷺圖》、夏珪《溪山清遠圖》。
李唐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志。
李唐身跨兩宋,為中國山水畫的橋梁大師,因為他經歷了北宋的汴梁和南宋的臨安,這兩地一在黃河流域,一在長江流域。不止人情故事不同,更重要的是氣溫濕度山川形式都不一樣,這對一位大藝術家的心靈和造詣有直接重大的關系。比如說《萬壑松風圖》就是畫的北方山水。李唐身跨兩宋,艱辛自所難免,但對一個大藝術家來說,這機會萬分難得,因此李晞古的成就也是其他畫家所不能相提并論的。
夏珪,宋代杰出畫家。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畫,后來以山水畫著稱。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于調節水分,因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后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
在構圖方面,夏珪更善于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
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創造。因此,被人們稱為“夏半邊”。
夏珪代表作《溪山清遠圖》。寫江南重踏風帆掩映之無限風光,筆鋒之犀利,墨色之氤氳,尤其是淡墨之運用,出神而入化,都使人嘆為觀止,足證南宋繪畫之最高造詣。許多藝術批評家都以此卷為紙本又無簽名,疑為或非夏氏原作,但從技法上言,非夏珪不能辦此,且有明人提拔,流傳有自,我們仍以為此卷非僅為故宮之寶藏,實為夏氏生平之佳跡,所謂的水墨蒼勁派畫法,此卷可稱翹楚。
《萬壑松風圖》和《溪山清遠圖》這兩幅畫都是宋山水的代表之作,可是不同的是一幅表現的是北方山水,一幅表現的是南方山水,同時賞析會更直觀的體現不同。
①、這兩幅畫都畫得十分蒼勁雄渾,乍看之下并不能看出南方和北方山水的不同。但仔細比較就會發現不同,《萬壑松風圖》顯得比較厚重,《溪山清遠圖》就顯得相對秀美。如果和宋詞聯系在一起的話,那么《萬壑松風圖》要用豪放派來形容,《溪山清遠圖》就用婉約派來形容。
②、從筆法來看,《萬壑松風圖》運用了“大斧劈”皴,這也是李唐的獨創。這樣就顯得畫作十分硬朗。而《溪山清遠圖》運用了“拖泥帶水”皴,墨色有較多的濃淡變化。因此蒼勁中會有滋潤的變化。
③、這兩幅畫是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的代表之作,沒有孰優孰劣,看到的景物不同表達的心情也不同。可見宋山水之高妙之處。
三:宋山水在整個中國畫的上的地位:
1,畫作由大到小的發展,以前是給帝王貴族看的畫,就是宮廷畫,它會有那種很大的“軸”掛在墻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小幅的畫作,稱為“卷”,就是文人畫。這種畫可以藏在袖子里,三五好友聚會喝酒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觀賞。這是一種浪漫詩意的生活。因此,人們也稱中國畫為卷軸畫。
2,宋元以前的畫是沒有題款的,自宋元以后,以書入畫、以詩入畫成為風尚,自此,詩書畫印一體,文人畫就此形成。
3,宋代畫的精神發生了變化,從人物精神發展到山水精神。宋以前人物畫和宗教畫比較盛行,我們所看到的極富盛名的畫作都是人物畫,宋元之后,山水畫極富盛名的就層出不窮了。這就體現人們從關注自身向關注自然發展了。
4,宋代的畫作表現技法也發生變化,從以前的工筆青綠向水墨發展。
自以上四點可見,宋山水是處于中國畫的核心地位,中國畫的基本法則就是在宋元時期確立的。
以上就是我對宋山水的基本賞析,通過對宋山水的脈絡了解,我可以感受到宋朝文人對“美從何處尋”的回答,那就是歸于本真,歸于平淡。我覺得宋人天人合一的情懷,以及他們對遠逸之心的追求特別打動我。也給我們這個時代藝術創作者以精神的指引。
參考文獻:
[1]李霖燦. 中國美術史稿[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宏建. 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宗白華. 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