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代名畫記》中,關于謝赫所提出的“氣韻”尤其強調。“氣韻”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內在精神,“形似”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載體,“氣韻”與“形似”二者相輔相成,合則兩美,離則兩傷。
【關鍵詞】:氣韻;形似;創作
張彥遠,字愛賓,出生于名門望族之家,憑借其家庭傳統的深厚積累及自身刻苦專研,成為唐代著名的書畫家和書畫理論家,《歷代名畫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史中第一部系統而完備的專著,為中國美術史和美學思想史建起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后人譽為“畫史之祖”。
一、重“氣韻”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藝術的最高標準。所謂“氣”,是指藝術作品內在的生命力。“韻”是一種藝術魅力的代稱,“氣韻”則是一種具有藝術魅力的生命能量。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中,對謝赫“六法”進行逐條分析,對“氣韻生動”尤其重視。袁有根《歷代名畫記》研究,上編《歷代名畫記》論析中認為“氣韻生動”是南齊謝赫總結繪畫理論的“六法”中第一法,顧愷之提出“神韻”的觀念,強調“以形寫神”,謝赫在其后提出“氣韻生動”,其中包含顧愷之“傳神”的觀念,所以,“氣韻生動”是比“傳神”內涵更大的概念。
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第二章“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中,總結氣韻,在清以前,繪畫方面的氣韻含義的發展演變有四個階段:六朝至唐,氣韻主要指客觀對象的精神表現,也是繪畫的總體效果;兩宋,氣韻被認為是畫家的性靈、人品的產物;明清,氣韻生知說更加突出畫家的氣的主導作用;總的傾向是,氣韻說的重心由客體轉為主體。他認為《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中,“至于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抑,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相背而已。顧愷之曰:‘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其臺閣一定器耳,差易為也。’斯言得之。”張彥遠受六朝以表現人物神情為氣韻生動的觀念所拘束,認為人和動物才有氣韻,臺閣、樹石、車輿、器物都無生氣可言,在形似與氣韻兩者中,起主導地位的是氣韻。在第三章“中國繪畫的創作法則”中,認為氣韻是在重神似的審美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范疇,氣韻也可理解為神韻。謝赫在評畫時就以神韻代替氣韻,因此重形似與重氣韻,即重形似與重神似。重形似與重神似貫穿于整個繪畫史,其中有兩個特點:一是繪畫發展的早期階段重形似,晉以后重神似。二是宮廷繪畫重形似,文人繪畫重神似。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中,提出“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張彥遠看來,鬼神人物畫的生動,必須具有神韻,空有形似,不足以完美。“形似”是作畫的一種途徑,“氣韻”才是作畫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形似”是繪畫過程中的“形式”,“氣韻”是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張彥遠提倡“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充分說明“氣韻”對“形似”的重要性。“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這里所提出的“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旨在作畫不僅僅是單純的追求形似,而是要謀求繪畫的實質,也就是“氣韻”。緊接著批評了今之畫,只得其形而氣韻不生之后,指出“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以氣韻求形似,注重氣韻的表現。
相似觀點的還有,收錄于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卷》第一編中,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也。”指出書法和繪畫的精彩之處,從神韻方面去體會,重在領會神韻,不可以在形似方面過于追求。明代徐渭《徐文長三集》卷五中,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韻”。
二、重“形似”
“形似”現在一般指在傳統繪畫中能夠比較準確地描繪物象的外在特征。“形似”是“氣韻”的載體,沒有“形似”就無法談“氣韻”。若只追求“氣韻”而不講“形似”,那“氣韻”也就容易落入空洞、虛無的法網,“氣韻”的出現,必須依附于“形似”。“形似”是前提,手中掌握此條件,“氣韻”才能得以更好的表達。
張彥遠強調:“象物必在于形似”,這也說明若要表現客觀物象的神韻,必須先對物象有準確的描繪。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下編》第六章“中國畫范疇論”中,收錄東漢馬援《戒兄子嚴敦書》指出“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說明他對形的重視。戰國荀況有“形具而神全”的說法,南齊時的范縝更認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譬如畫人耳口鼻須眉,一一俱肖,則神氣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他要求作畫以“形似”為重,形全則神全。清代楊晉《跋畫》,“寫生家神韻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則亦不必問其神韻矣。”等等,這些都認為“形似”的地位不可忽視,沒有形,則無神韻可談。
三、“氣韻”與“形似”并重
沒有事物的外在形式,就不可能表現出對象和主體的內在精神,書畫形象通過“形似”展現,書畫形象的內涵則由“氣韻”傳達。“形似”與“氣韻”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形”是外在的、具體的,“韻”是內涵的、抽象的。
主張“氣韻”與“形似”并重者,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卷》中,收錄明代莫是龍《畫說》,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三中,認為“天下之人,行同者有之,貌類者有之,至于神則不能相同者矣”“蓋形雖變而神不變也。故形戓小失,猶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則竟非其人矣,然所以為神之故,則又不離乎形。”齊白石在《齊白石談藝錄》中,指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氣韻”與“形似”相融合一,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藝術創作意識。形是韻的具體表現,韻是形的最終歸宿。以“形似”為基礎,再超越“形似”的束縛,充分展現藝術創作主體的思想,追求“氣韻”的呈現,使中國畫具有變幻莫測、氣象萬千的藝術面貌。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齊白石:《齊白石談藝錄》,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3]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
[4]袁有根:《歷代名畫記》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5]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6]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7]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下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年.
[8]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