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為中國現代音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與中國現代聲樂中互相交融、兩者互相發展,為民族聲樂領域奠定了基石。本文主要論述了戲曲唱法的潤腔咬字在歌曲《故鄉是北京》上的借鑒與運用,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戲曲唱法、京歌唱法的潤腔在歷史沿革中的發展;二、對《故鄉是北京》歌曲的唱腔研究與結構分析;三、對《故鄉是北京》的潤腔剖析以及對曲中的風格、韻味等細節進行分析。
【關鍵詞】:故鄉是北京;戲曲;潤腔;民族曲目
引言
一、戲曲(京劇)與《故鄉是北京》的溯源
在當今聲樂作品中,作曲家吸收戲曲與說唱中曲牌、曲調、板式、節奏等精華,形成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京歌戲曲之作。民族聲樂與戲曲作品的出現,深受人民喜愛。它將京劇中的“西皮腔”板式與“字、情、聲、韻”相融合來展現出京歌的獨特風格。它取其原有傳統戲曲中的精華,同時融入了部分現代化的音樂元素,讓音樂變得更加親民化,拉近與票友之間的距離。正是如此,民族聲樂曲目與戲曲的融合讓中國聲樂作品更為豐富。《故鄉是北京》這首作品融入了濃郁京劇氣息,由閆肅先生作詞、姚明先生作曲,隨后由李谷一老師傾情演唱,將其傳頌至大江南北。歌曲旋律吸收了京韻大鼓等說唱藝術、京城戲曲的音樂素材,映射出北京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二、《故鄉是北京》的歌曲體裁
(一)歌曲《故鄉是北京》借鑒戲曲(京劇)結構分析
歌曲《故鄉是北京》的體裁正是戲中有歌,歌中帶戲的京歌形式。對于京歌需要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字正是咬字準、發出的聲音準、聲音的形態準;而腔圓則是強調口腔與聲音的準確與它的圓潤度。
整曲的結構分為三段體,分別是A段—B段—A’段。從大體上來說,第一部分,包含3個樂句,節奏先緊后松,緊打慢唱,先抑后揚。第二部分速度緩慢增快,節奏先緊后松,采用了念白式音調、節奏。第三部分再現第一部分,節奏擴展一倍,直至高音的延伸。從細節上分析,可見在A段與A’段處采用了西皮腔,唱腔高亢,適于表達激越的感情。歌曲的B段采用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點,旋律情調會有高亢中卻帶有憂傷,激越中帶幾分悲涼之感。結尾處采用一句華麗鳴人的甩腔即“京腔京韻自多情”,在旋律中迸發出對北京的濃郁熱愛以及京腔帶來的十足韻味。A’段的再現部和A段相似,但是節奏采用的是京劇“西皮”中緊拉漫長的手法,運用鋼琴伴奏緊湊的音符流動與散板唱腔呼應而行成對比。后部的突快部分以“高拔子”唱腔為主,旋律更為嘹亮。
(二)歌曲《故鄉是北京》借鑒戲曲(京劇)潤腔咬字研究
民族聲樂的潤腔[1]藝術有著歷史的積累與沉淀,對當今音樂具有審美功能,潤腔是對聲音的潤腔加工,在京劇界里更需要對潤腔進行完美的演繹,董維松在《論潤腔》[2]文中認為,節奏性、音色性、力度性潤腔在三個方面在唱腔中是共有的。在演唱作品A段時要注意四句之間不同的唱腔處理。首句的第一個字開門見山,“走”字慢拼咬,需清晰吐字并唱出京劇韻味。后面“了”字要先吐出字頭,后慢出保持韻母的發音再歸韻。“南北西東”口腔變小發聲,用字頭至字尾的慢拼歸韻完成咬字。“靜”字用情感帶聲,“想”字發聲后一個小小的停頓來突出京劇唱腔風格。最后高音“最愛”二字用飽含深情與熱愛故土之情將A段結尾推向高潮,做好高音之前氣息支撐與高位置的準備,讓高音有根基。“京”字延長字腹“i”音,歸韻至“ng”上,使得京味兒更足,以達到A段的完美結束。
A段至B段的過門,仔細聆聽,它是以京劇中行腔、板眼、節拍來編織的。過門時不容忽視,此時應感受歌中每一處靈魂,做好與下段情感的對接。B段的兩段歌詞采用同一旋律,以“高拔子”唱腔為主,歌詞中講述了北京應接不暇的名城建筑,不管是天壇、盧溝橋、高聳大廈還是美食中的油條、豆漿、京城的餅,都展露北京的別有風味,融入歌詞而油然而生的親切感,以一種親切的訴說式娓娓道來。其中,“松““紅”“濃”字的口型需要在”ong”上歸韻,“明”“廈”“餅”“情”字需要倚音的輔助發音,“院”“生”字需要借助地道北京話的清晰咬字。演唱B段的時候需要突出“說”與朗讀的特性,咬字要清晰并且收的干凈,倚音在聲調上起一種輔助作用,做到婉轉吐字并具有敘事性,需要采用拖腔的字,需要咬清字頭再完整歸韻。
第三部分A’段雖然主題與A段幾乎相同,但主要還是運用了京劇的散板,西皮中的“緊拉慢唱”式顯得此段戲曲味更濃。與A段的情感相比,此時應升華對北京的愛戀,最后的“愛”字上可做延伸處理,拉長音值而推出情感,“京”字更需要有力的咬字,以頭腔共鳴來帶出京劇中的韻味,直至完美歸韻。板式的靈活轉換,行腔的行云流水,使結尾充分展露了歌曲的中心情感。
這首作品演唱時同時需借鑒京劇中“手、眼、身、步、法”[3],使得肢體和演唱表演巧妙結合,以肢體語言來表現出仿佛置身景色之中。
三、 京歌《故鄉是北京》的時代意義
以上的歌曲內容分析可以看出,《故鄉是北京》此曲的濃郁地方區域色彩以及根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漢語是與音樂交織而成,兩者互相融合而達到絕倫美妙的音樂效果,欒桂娟寫過一篇文章叫《音韻美》[4],它講述了漢語歌唱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美學特征。每一個文字,通過聲音的起伏、對比來達成優美的音響效果。在戲曲中同樣也采用了漢語的音韻美。同時,演唱歌曲的情感正是此曲作品的重點,需要深度了解京劇戲曲的溯源,歌曲與京劇之間咬字、京韻、旋律之間的關系。在王江奇的《潤腔在民族聲樂教學的應用研究》[5]中了解到以字行腔、以情潤腔、以聲潤腔三者聯合,正是形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風格、韻味和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過對《故鄉是北京》這首京歌的具體分析,以及深入探究它與京劇之間咬字、京韻、旋律之間的關系。我們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實踐,要讓自己更加深入了解京歌的特點以及它與戲曲的借鑒和滲透之處。在多元化的聲樂風格中,京歌這種新的藝術形式順應著時代的要求,同時也傳承著中國戲曲的精華。再次,具體分析這首“京歌”的演唱風格特點,對作品的邏輯、藝術理解程度和聲樂藝術經驗的儲備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最后,我們通過演唱《故鄉是北京》,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京歌形式,打開這一扇新的藝術風格大門,在當今時代中需要在它現有的程度上有更多的積累和完善,從而形一門獨具風格、內容豐富、理論體系趨于完善的綜合表演藝術體。
注釋:
[1]對于唱腔進行潤飾而突顯它的韻味、特殊表現力。潤腔是中國民族聲樂表演中一種技術,甚至在民族器樂表演中也對有旋律潤飾的技巧,此處是對聲樂潤腔概念的移借。
[2]參見董維松的《潤腔論》,載于《中國音樂》于2004年4期62號。
[3]手眼身法步,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亦稱五法。手指各種手勢動作,眼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指各種形式的臺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
[4]參見欒桂娟的《音韻美》,摘自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J】.音樂研究,1992(1).
[5]參見王江奇的《潤腔在民族聲樂教學的應用研究》一文,【J】河北師范大學.2009(10)
參考文獻:
[1]楊麗,京腔京韻自多情《星海音樂學院》2007年第04期
[2]徐曉璐,“戲與歌的創新”[D].上海師范大學
[3]黃安輝,中國京劇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研究.2010(02)
[4]黃雪,戲歌綜合多元化的藝術因緣[J].商業文化.2011(01)
[5]李淑蘭,京味文化的形成與演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
[6]王飛,《淺談中國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7] 陳筱悅.我國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的借鑒[J]. 大舞臺.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