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留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目前,東南亞學生在對文化的敏感度和在中國的適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努力克服這些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敏感;漢語國際教育
一、跨文化交際與漢語國際教育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漢語語言知識,培養學生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缥幕浑H因素是內嵌于漢語國際教育之中的,是漢語國際教育內在結構的一部分。[1]漢語國際教育的過程首先就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然后才是語言教學的過程。所以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對學生和教師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漢語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一些獨特性,如漢語中的文化詞匯。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含義。[2]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時候兩種語言里詞匯的概念意義相似,但是其內涵意義并不能完全相對應,這使得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一些障礙??缥幕浑H又一直貫穿漢語國際教育的始終,所以在漢語國際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意識
(一)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部分,是人激發自身理解、欣賞并且接受文化差異的主觀意愿,跨文化敏感度是衡量個體是否成功地構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在印象中,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似乎和我國的文化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這并不意味著培養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容易。2015年,王毅鳳和農梅東就廣西五所大學的160名東南亞留學生做了一個跨文化敏感度調查。作者從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五個層面來進行了考量,其中“差異認同感”一項得出的結果是最低的?!安町愓J同感”指對文化差異的承認與尊重,而如果不能很好的認識到文化差異的不同,跨文化交際則不能順利展開。最后得出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均值為 85.16(滿分 120),屬于中等水平,說明了東南亞來華留學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敏感,但并不明顯。
(二)東南亞留學生來華適應性
毛小玲和陸永辰在2014年對東南亞留學生來華適應性做了調查,主要調查了生活適應性、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和其他項目幾個層面,另外也討論了其他學者對留學生適應性的研究,得出東南亞留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適應存在的困難最多,同時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同,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有相似之處,這樣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狀況。對于一個事物,東南亞學生就很容易忽略自己文化和中國文化上的不同,造成交際上的障礙,從而在適應上出現一些問題。
三、跨文化交際理論對東南亞漢語國際教育的啟示
面對東南亞留學生在來華適應方面遇到的種種困難,和他們對文化差異敏感的不足給國際漢語教育帶來了困難。學生和教師是漢語國際教育的主體,所以要緩解留學生在這方面學習的困難,教師和學生都要努力。
(一)教師重視提高跨文化教學能力
首先,教師應該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缥幕浑H意識是指承認和理解文化差異的能力,它要求人們不僅要理解自己是文化人,也要將他人看成文化人,并去認真探究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效地理解交際對象的行為。[3]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漢語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風格、生活習俗等,這不僅是重視學生個體、因才施教的需要,也是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進行的保證。所以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隨時隨地去理解和幫助學生。
其次,教師應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也就是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了解交流時注意的問題。其一就是教育,教師自身的漢語知識底蘊要豐富準確,保證教授給學生的內容是無誤的。其二教師還要保證課堂交流的娛樂性,語言學習本身是枯燥的,教師就要提高所講內容的趣味性,緩解課堂中的無聊或是緊張的氣氛。其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在教學中因人施教,用適當的方式使學生愿意接受你所講的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因為一些交際上的困難而放棄學習,教師要認識到課堂上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讓留學生們快速地對中國文化產生想要了解欲望。
(二)東南亞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文化的不同決定了人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和語言去表達自己,在進行語言交流時,又受到了語境的制約。跨文化語境是第二語言或者外語學習者在學習某種語言的過程中,所要正確理解與認知的源語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語言表達習慣。[4]漢語中有些詞的字面意思和深層意義有很大不同,直譯是無法表達漢語真正的意義的,這時就要最大程度實現兩種語言在語境上的對接。這首先需要教材編寫時要注意對漢語詞語的翻譯;其次是教師在講解時,引導學生理解漢語在一定語境中的意義。
東南亞國家有許多的文化節日,其中有些國家的節日與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國傣族的潑水節和泰國的宋干節、越南也和中國一樣過春節等等。節日往往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髓,節日的舉辦也使人們的心情變得愉悅?,F在在許多高校都進行國際文化節,節日的舉辦可以讓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了解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節日文化的不同,提高對自己文化和他國文化的敏感度。同時也有利于擴大他們的交際圈,去了解更多的風俗文化和價值觀念,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東南亞留學生來到中國,就會體驗到中國的節日,他們在了解兩種文化的不同后,再面對中國的文化時,就更能夠理解和接受。
四、總結
跨文化交際是漢語國際教育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是漢語學習成功地保障,因此不能忽略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訓練。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老師,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還要在課堂中語用語境滲透法幫助學生學習語言,舉辦文化節等方式幫助學生參與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跨文化交際與漢語國際教育[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彭軍.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3,(5).
[4]楊楓.試論東南亞華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語境滲透[J].教育文化論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