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寮,是奈良平安時代日本效仿唐朝律令制后,為培養選拔官員而設立的朝廷教育機關。大學寮的畢業生參加與中國科舉制類似的貢舉考試而獲取功名。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存在了400余年,對當時日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走向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古代日本文化水平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漢學之風的興起,到平安中后期繁榮起來的本土“國風文化”。其時代文化中心都是文學,而作為古代日本文化的巔峰,其興起與大學寮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大學寮的設立直接成為漢風文化興起的基礎,漢學的興盛又間接影響了隨后本土文化的蘇醒與繁榮。
【關鍵詞】:大學寮;貢舉制;漢學;貴族文化
引言
任何一種文化的興起,都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日本在奈良時代效仿唐朝,推行律令制,根據《大寶令》設置了朝廷和地方官學機構,即大學寮與國學,初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在此基基礎上,漢學之風開始在日本興起,不斷出現新的文化,逐漸形成“唐風文化”;之后又興起了日本獨自的本土“國風文化”。然而這些文化可以說是興于貴族,又亡于貴族,主體都屬貴族階級。而貢舉制乃仿照唐的貢舉制,是律令制國家在全國范圍內為選拔優秀仕才而制定,并以此限制貴族勢力,以鞏固中央集權。而在日本卻間接推動了貴族文化的發展并達到巔峰。隨著到平安末期已形同虛設的大學寮在毀于一場大火后未再重建,貢舉制也徹底廢止。而繁榮的貴族文化也在武家政治登臺后衰退。本論將通過分析其所處的社會背景變化來探究大學寮的興廢與貴族文化興衰之間的關系。
1貢舉制下的大學寮
貢舉最早源于漢朝,原指中央和地方向朝廷舉薦人才為官。而日本的貢舉與此不同,效仿的是已經在唐朝初步完善的貢舉考試入仕制度。奈良時代,對于初步完成中央集權的日本來說,盛唐的高度文明讓當時的日本想通過學習唐朝制度來迅速推動國家發展,于是開始推行律令制,設立了朝廷官學機構--大學寮,大學寮和地方各國向朝廷舉薦人才,由此推行貢舉制。大學寮最初的主要學科是儒家經典,此外還有數學,漢語發音等基本科。進入平安時代后,由于儒學經典的論述過于抽象,學生對其逐漸敬而遠之,并增加以《史記》《漢書》等史書為內容的中國史,文學,法律,儒教等科,通過在大學寮的學習,日本對中國各朝各代的文明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貴族階級間初步具備了文化興起的基礎。
貢舉制在形式上的和唐朝貢舉一樣,學生學完大學寮規定的科目,通過式部省舉行的考試雖然有機會得到官職走入仕途,但通過貢舉考試能獲得官職的概率卻無法和唐朝相提并論,即使考試成績優秀,能獲得的都是低等級的官職。所以在奈良平安時代朝廷主要選官制度與唐朝主要靠貢舉取士不同,并不依賴貢舉制。其重要程度之低,以至于史學上曾長期爭論貢舉在日本是否存在。日本貢舉制最終也沒能像中國的貢舉制一樣始終作為國家主要的選官制度延續一千多年,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制度產生的社會土壤不同。大學寮對學生身份的要求雖然幾經改革,但始終沒能從貴族子弟擴大到平民百姓。按規定,“五位”(日本官制,位階從“一位”到“初位”共九級,“五位”及以上為貴族)及以上中貴族子弟才具備入學資格,雖然實際上“八位”到“六位”級別官僚的兒子也有部分可以入學,但普通百姓能入學的則是極少數。
大學寮的學生參加畢業考試,成績達到要求并可參加式部省舉行的貢舉考試,中舉者可得到八位到初位的官職,也有部分學生成為得業生(類似于碩士研究生)留校,繼續深造成為博士教官。而根據當時日本的貴族蔭位制度,“五位”以上的貴族家庭,子孫靠繼承制在適當年齡便可自動繼承世襲的蔭位,且位階一般都比從貢舉考試獲得的官位要高,至少可以獲得“從六位”官職。也就是說,出身中下流貴族官僚的學生即使考到“狀元”,也只能得到一個類似九品芝麻官的職位。所以“五位”以上出身的貴族子弟進大學學習很多不是為了參加貢舉考試以獲取官位,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儒學素養。而中下流貴族官僚子弟就算成績再好,能力再高,所獲官職也只能居于上層貴族子弟之下,始終無法打破門第之差。所以,雖說大學寮的設立是為了選拔官員,但由于貢舉制根植于貴族階級土壤,使其從一開始便“先天不足”,沒能打破貴族世襲繼承官制,僅二百余年便形同虛設,大學寮則淪為了上層貴族子弟舞文弄墨的場所。貢舉沒能成為日本主要的選官制度,是大學寮最終消失的直接原因。雖然其對日本政治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教育的影響則很深遠,由于貴族官僚子弟普遍學習中國經典,漢學之風興盛起來便順理成章了。
2從漢學之風到本土國風
由上所述,大學寮的在學生主要來自貴族,貴族子弟在大學的學習內容開始主要是儒學經典,包括佛教經典也是漢譯本,所以學生的基本條件便是要精通漢語。大學寮是寄宿制,所以其設立打破了上層貴族階級的家族私學傳統。貴族子弟們在大學寮有組織地學習大量中國古典,并互相交流比較,形成活躍的學風。作漢詩文便成為貴族階級的身份象征,漢詩文的水平也成為當時評價貴族男子才能高低的標準。日本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集大成的和歌集《萬葉集》,《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等的誕生都反映了當時漢風流行之盛況。漢學之風的盛行使漢詩文成為奈良時代的文化中心。而作為初步實現中央集權進入封建社會的日本,在貴族階級整體受到當時先進的大陸文明洗禮后,終于具備了孕育自身文化興起的土壤。
假名的出現成為漢學之風逐漸衰退,“國風”逐漸興起的分水嶺。在根據漢字創造出自己文字后,以漢學為中心的唐風文化開始衰退,貴族女性開始登上文學的歷史舞臺,創作出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優秀的女性文學作品,本土“國風文化”興起,在平安中后期繁榮一時。關于平安中后期的本土文化繁榮,國內主流的史學觀點認為,從奈良時代開始派遣隋使到中國學習大陸文明開始,日本本土文化便一直被當時先進的漢文化所覆蓋。到平安中期,由于唐朝國力衰弱,遣唐使制度的廢止,使日本開始脫離唐朝的影響,而得以發展本土文化,才有了之后的繁榮。本論認為,在大學寮興起的漢學之風,對后期本土文化興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在初步完成中央集權進入封建社會后,貴族階級急需維持統治的精神武器,于是設大學寮,引貢舉制,在此背景下,漢詩文流行,興起漢學之風。貴族文化得以發展,為新的文化興起培養了基礎。進入平安時代,大學寮改革,比起抽象的儒家經典,重點偏向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史記》《漢書》等。于是寫實的宮廷小說,落寞唯美的日記隨筆等新式文學取代了漢詩文成為文化的中心。所以,“國風”并不是揭開“唐風”后展現出來的本土文化,而是在唐風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而大學寮的設立加速推進了貴族文化的發展。
3大學寮和貴族文化的衰退
大學寮在平安末期的一場大火中消失,此后未再重建,貢舉制也隨之廢止。同時也從側面證明了此時的大學寮已經失去其原有的選官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貴族政治下貢舉制度的失敗。其設立之初,國家完成了基本統一,推行律令制,為了體現對教育的重視,特別將“職田”(《養老令》規定大納言以上才有資格的分封田地)封予大學寮博士,同時還有對學生支付獎學金的相關財政政策以支持大學寮的發展。然而隨著藤原攝關政治登臺,越發注重學生出身門第,并開始出現稱為“大學別曹”單一貴族子弟集中學習的情況,中下流官僚子弟逐漸被排擠在外。之后,朝廷任官制度又發生變化,教官可以推薦學生入仕,既不需要參加畢業考試,也不需要參加式部省的貢舉考試,被推薦的學生可直接上任當官。到了十世紀中后期,大學寮的各考試制度在上流貴族的影響下越發崩壞,,蔭位繼承制被上流貴族肆意擴大,“大學別曹”的上流貴族學生已無需任何考試便可直接到地方任高級官職,甚至大學寮的博士教官都開始世襲。至此,朝廷選官已無需考試,即便有考試也提前將內容透露給上流貴族,人事任免權都在以藤原家為首的上流貴族手里。隨著貴族的府邸私學逐漸恢復,大學寮徹底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任何一種文化存在都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無論“唐風”還是“國風”的興起,其社會土壤都是貴族階級,大學寮發展到全盛期與中下流貴族官僚支持分不開。出身低下的官僚子弟們希望通過貢舉考試改變自身命運,以期能進入到上層貴族階級。然而,隨著攝關政治登臺,中下流官僚被打壓,大學寮形同虛設,貢舉有制無為,“學而優則仕”已行不通。這自然引起了武士階級的強烈不滿,最終以武力取代了貴族階級的統治,開啟了日本新的政治時代。刀光劍影下的武家政治,產生了其相應的武家文化,取代文風郁郁的貴族文化已是必然。
結語
貢舉制由于根植于貴族階級的先天不足,決定了其短暫的命運,同時也決定了大學寮的命運。大學寮雖為選拔官吏而設,但由于限于貴族的貢舉與唐朝“取士不問家世”的截然不同,未能幫助日本擴大統治基礎,所以最終沒能像中國一樣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大學寮雖為選官而設,但從結果來看,其對社會的教育功能卻更加顯著也更加重要,使日本在平安時代擁有了自已燦爛的文化,成為今天日本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在開啟幕府政治后便走上了一條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道路,六百多年的武家政治使其文化也從儒家的隱忍走向武家的擴張。明治維新前始終未真正實現統一的日本,由于地方各國長期不受朝廷控制,不具備推行相同政策的基礎,思想文化便不受禁錮,與封建社會晚期的清朝“八股取士”--知識份子思想極端僵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或許也是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久木幸男.1990.日本古代學校の研究[M].玉川大學出版部
[2]池田溫.2002.日中律令制の諸相[M].東方書店.
[3]天野郁夫.2007.試験の社會史[M].平凡社.
[4]大隅和雄.1998.日本の文化と思想[M].大蔵省印刷局
[5][OL].https://ja.wikipedia.org/wiki/大學寮#.E8.A1.B0.E9.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