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高校老師在抓成績的同時,應當同樣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給予宣傳教育與心理疏導,本文的主要內容圍繞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討論,探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高校生實現真正的心理健康,實現主要通過心理健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二者結合的過程中,起溝通引導作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規范化,具有可操作性。高校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是中國的儲備力量,因此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是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務。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種類及缺點
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這一教育模式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模式,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此外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該模式以促進學生個人綜合能力提升為宗旨,擁有龐大的工作團隊,團隊內包括學校的黨委書記、教務處、輔導員老師等,團隊內所有人各司其職,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共同努力,在他們的幫助下,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改善了心理素質,并且與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立深厚的情誼。
就目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果十分好,但也確實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缺點。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的工作人員大多屬于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或專業課教師,對于心理學與醫學理論知識的了解有限,所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缺乏專業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通用性,而忽略了這項教育的獨特性,因此在活動的開展方面存在問題。
2.心理學教育模式
心理學教育模式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也很多,僅次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具有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通過心理學專業人員的答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該模式下工作團隊的工作人員多屬于專業的心理學家,不僅具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也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隨著西方認知療法、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模式的流傳,我國心理學教育模式逐漸完善,必要時還可搭配藥物療法。
心理學教育模式在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盡管其優點很多,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從西方引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東方學生,因為東西方學生的基礎文化不同,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心理學教育模式是一種被動的教育模式,能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很有限。此外心理學教育模式對于實施者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國的狀況是缺乏此類的專業人員,并且中國地大物博,很難實現統一的管理。
3.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少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為該模式直接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診斷為疾病,并針對此用藥治療,此種模式下,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既需要其具有精湛的醫術診斷正確合理用藥,又善于與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溝通,醫學模式專業性極強。
醫學模式同樣的也存在許多不足,第一,醫學模式下恢復心理健康的期望值過低,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已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采取醫學模式不利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第二,醫學模式主要是進行診斷與用藥治療,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收效甚微。第三,醫學模式下學生會對于醫生有抵觸與恐懼情緒,學生不愿與醫生進行溝通,心理健康問題仍得不到解決。
4.愛心模式
5.愛心模式在幾種醫學健康教育模式中效果最顯著。愛心模式的工作團隊人員團結一心,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抱以高度的責任感,他們擁有不同領域的知識,自發的集中到一起,為心里有問題的學生提供關懷與幫助,與高校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問題所在,用愛和關心來溫暖他們,培養他們對于社會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三觀。該團隊的工作人員往往是陽光有親和力的形象,所以深得學生的心,感染學生成為溫暖善良的人,解決心理問題。
愛心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工作團隊是自發組成的,因此團隊人員相對少,資金來源不固定,同時這些人員缺乏基本的專業知識,所以實際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二、現階段在構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1.注重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把握
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這些學生多半處于思想尚未成熟的階段,因此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這就要求高校工作人員把握好大學生的心里特點,因人而異,制定出符合個體的個性化方案。大學生比較常見的心里特點有以下幾種:第一,思維跳躍不穩定,感性思維仍占據主導地位,并處于向理性思維的轉變的階段。第二,情緒波動大,容易產生極端情緒,因此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第三,大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心理出現問題,并愿意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2.注重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多樣,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應加大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從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3.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不能一味地引進西方的模式,應當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先,強調人人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當加以借鑒。
4.注重運用多種學科理論
隨著社會發展的復雜化,引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也逐漸復雜化,因此,多學科理論的應用就顯得格外重要,采用多學科理論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同時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從源頭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培養正確的三觀,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結語: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仍存在許多不足,應當改進。但總體上來看,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經過適當的調整,可以飛速發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對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動性的思考[J]. 劉大康.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4)
[2]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策略[J]. 連靈,楊柳. 校園心理. 2014(01)
[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探析[J]. 連曉旭. 新西部(理論版).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