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是關系到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背景下民族高校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在完善課程體系、注重實踐運用實現文化融合等方面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
一、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戰略
關于“民族文化”,有學者提出,所謂民族文化,就是在一定地域內生活的以血緣或密切的社會關系相聯系的,具有共同的語言、經濟生活和心里素質的共同體,在歷史和現今所共同創造的、能夠代表共同特點的,觀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文明成果的總和[1]。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今天呼喚和弘揚的中華民族文化,集中了56個民族的文化精髓,不僅僅是指漢族文化。[2]
新世紀以來,中國民族文化對外交流日漸頻繁,我國與外國政府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空前繁榮,海外文化傳播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貿易方面穩步發展,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已經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工作格局。
二、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戰略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問題研究
基于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性,中國民族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的主力軍永遠是中國人自己。正如美國有的學者所言,外國人再怎樣精通中國的文獻,他的體會、感悟、理解,總不如中國人那樣深刻與細膩。大量深諳中國民族文化精髓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不斷成長起來,走出國門,面對面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傳播在“軟件”方面的必要前提。在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宏觀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人才,對傳播中國民族文化尤為重要。
(一)完善課程體系,強化民族文化課堂教學
要培養國際化人才,并且能傳播中國民族文化,學生扎實的中國民族文化基礎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學校僅開設主干課這是不夠的。因此,學校除開設必要的主干課程外,還需要完善和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突出專業優勢及特色,加設中國民族文化類選修課程,比如針對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可以開設以鑒賞和實踐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詩詞鑒賞、中國民俗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以便更好地完成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任務。在外國語學院可以開設《中國古代文化史》、《書畫鑒賞》等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例如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就開設了《外國人看中國文化》等多門課程,探尋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學的異同,發現外國文學中的中國文學元素,實現了用外語講中國。這種 “必修課加選修課”與“論壇講座”相結合的教學體系,能使學生更好的領略到經典民族文化的魅力。[3]
(二)強化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民族文化意識
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是我國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主力軍,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強化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意識培養。正如陳光磊先生所言,對于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語言的習得,決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了解”[4],而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首先應該明白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的教學,更是文化的教學,要具備在語言教學課中進行民族文化教學的能力。“語言課中的文化教學,大體有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對語言本體結構(主要是語法規則和語義系統)中有關的文化涵義做出闡釋,以便為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做好必要的交際文化上的準備;二是對語言使用中的文化規約做出解說,養成學習者對目的語正確理解和進行交際的文化能力。”[5]因此,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民族文化意識就顯得更為重要。相對于英語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等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不僅需具備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功底,還要在語言教學中進行侵潤式的文化教育,準確傳播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觀念、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更應該有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從觀念上,需把中國民族文化真正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將完整的知識體系、文化體系、價值體系提供給學生;在具體路徑上,要做到“四位一體”,包括把中國民族文化融入課程體系、編寫立足中國文化基礎之上的教材體系、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體系、浸潤中國文化元素的校園育人環境體系。并且在現有的課程內強化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意識。
這種民族文化傳播意識首先直接來源于課堂上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掌握,因此應充分發揮教師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教師既要教語言(專業),更要教文化,要引導學生發現中華文化之美,讓學生建立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使得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清晰的文化自覺、正確的文化認同,開展包容的文化對話,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傳播中國文化。
另外,在專業課程的教材選定上應選用專業特色突出,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播的優秀教材。例如,商務印書館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就針對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需要,在編寫上強調了文化傳播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為例,打破了傳統文學史教材按文學分期的編年式體例,改為以文體為單元進行編排,并在各類文體的緒論部分用專章介紹其在海外的傳播情況和影響,引導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學自身的特點及發展,還要關注中國歷代各體文學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傳播意識,凸顯了對外漢語專業的文化傳播功能。[6]
(三)運用活動載體實現文化入心,拓展學生的中國文化體驗
中國民族文化知識博大精深,漢語言中的文化內涵也極為豐富多元,只依靠課堂學習,學生難以掌握較為全面的中國民族文化知識,也難以培養在交際中闡釋中國民族文化的能力,因此應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例如,開展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或開展書畫大賽等課外文化體驗活動,并鼓勵學生在實踐中走進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養。學校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禮俗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體驗等相關講座活動,以提升學生在海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鼓勵學生自發組織或參加各種傳統文化社團,如戲劇、民樂等社團,利用社團的演出、展覽、競賽等各項定期活動,為學生營造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積極打造傳統文化傳播體驗平臺,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課內外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感悟傳統文化,使學生不僅掌握中國文化知識,而且將這些文化知識內化為文化藝術表現能力。
學校也可搭建傳統文化交流平臺。利用假期組織學生赴外開展短期的交流活動或組織我校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針對留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專題進行深入探討開展活動,如中國人的節日文化,建筑文化等。同時還可為留學生精心開設了一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賞析、中國歷史風情、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武術等內容的全英語授課課程,滿足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留學生的學習需求使留學生切身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注釋:
[1] 喻云濤.《文化、民族文化概念辨析》[J].學術探索.2001(2)
[2]楊福泉.《關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定義和認同的思考》[N].中國民族報.2010-11-26
[3]《將傳統文化融入國際化人才培養全過程》第二外國語學院 http://www.bisu.edu.cn/ 2015年01月15日
[4]陳光磊《從文化測試”說到“文化大綱》世界漢語教學,1994, 27—31
[5]姜葵《漢語國際傳播與對外漢語教師中國文化素養教育》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月 第32卷第1期
[6]姜葵《漢語國際推廣與對外漢語教師中國文化素養教育》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月 第32卷第1期
參考文獻:
[1].陳濤.《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3)》.北京日報.2013-01-06
[2].王岳川.《中國文化軟實力與文化安全》.光明日報.2010-07-29
[3].魏麗宏.《如何提升我國少數民族信息對外傳播影響力》[J].傳媒.2010(12)
[4].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A].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