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的起始環節和重要內容,做好大學新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新生教育工作存在教育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教育形式傳統,缺乏反饋機制;教育結構單一,工作人員水平不高等問題。本文進一步探討加強與改進大學新生教育的應對策略,包括對新生加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做好新形勢下新生網絡教育工作、提高新生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建立完善的評價反饋體系。
【關鍵詞】:新生教育;教育意義;教育問題;應對策略
大學新生從高中進入大學,迎來人生重大轉折,學習方式的轉變,生活環境的改變,讓大學新生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性。做好大學新生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新生教育是大學教育的起點,是大學生涯的第一課,系統化、人性化的新生教育工作對于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大學新生教育重要意義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入校不苦,初入校則苦。初入校不苦,初入校無人導引斯真苦”,充分體現了新生教育對于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新生從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轉到大學階段的“素質教育”,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新生教育對于新生個體從依賴父母轉變為獨立生活,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樹立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新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1.新生教育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
目前大學新生教育包括校規校紀教育、安全教育、專業教育、職業規劃教育,通過召開全體大會、聽取報告、觀看電影和錄像、調查問卷等統一教育方式進行,表面上包含了各種層次的教育,各部分教育區隔比較明顯,協調性不足,系統性教育缺失。新生教育工作者在方式上采用“填鴨式”的傳統方式,和本科新生互動性不多,故而只能因循守舊,效果單調枯燥,影響了新生角色轉換的進程和入學教育的效果。單向式教育針對全體同學,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專業、不同地域、不同個性的學生無法真切地解決他們的問題。
2.新生教育形式傳統,缺乏反饋機制
90后大學生呈現出數字化生活的偏好和特征,數字時代帶來知識形態的轉變和信息傳播模式的轉型,引發青年學生的思維認知、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的改變。新生教育要準確把握95后學生群體數字化生活的特點和偏好,要科學研判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和網絡行為規律。目前入學教育形式陳舊,迎合大學新生特點和需求的教育少,在結構上體現出了不均衡的現象,不能較大程度地滿足新生的實際需要
建立健全反饋體系是新生教育工作所必備的,一套科學可行且統一認可的高校學業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學生評價的基本前提。新生入學教育常常處于學校教育的邊緣,缺乏量化考核辦法,高校內部各教學要素無法緊密協作,不能形成動態運行體系,難以形成系統性。
3.新生教育結構單一,工作人員水平不高
新生教育工作往往由輔導員具體組織、實施,人員結構單一,各高校的專職輔導員普遍是剛畢業的碩士生,知識結構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
無法做到及時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學習、活動等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加上短期內密集枯燥的內容,更讓我們在開展實際工作中無法切中要擎,有的放矢,難以保證新生入學教育的效果。
三、大學新生教育應對策略
1.加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新生教育工作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第一,加強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第二,通過新生的德育教育, 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積極人生態度、良好學習生活習慣、頑強的勇氣和毅力、高尚的情操,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通過重要觀點、科學理論融入身邊故事、熱點事件分析,讓大學新生在討論爭鳴中深入思考、明辨是非,把深刻的道理通過創新的語言表達和新媒體手段講清楚、講透徹,努力做到“入眼、入神、入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新形勢下新生網絡教育工作
當前高校的新生基本上都是“95后”甚至“00后”,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信息網絡發展,受到多種思潮文化的沖擊,如何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及新媒體技術發展做好新生入學工作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打造教育載體升級版,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及時吸引青年學生的眼球,形成注意力疊加,然后再及時對其注意力、關注點加以積極引導。新生教育應當在學生管理層面主動占領新媒體陣地,主動監控網絡輿情,綜合運用多種新媒體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如建立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手機報、制作視頻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所學的專業科目、專業近幾年的動態走向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等等。
3.提高新生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高校需要認識到新生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針對學生管理者強化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工作,拓展知識面,實現教育信息的有效掌握,豐富學生工作的內容,優化知識結構,為大學生提供系統化專業教育。教師應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技巧,向新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注重提升學科專業知識能力以及知識水平,進行學習適應性指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就業形勢,激發學生對職業發展定位的理性思考,幫助在校大學生堅定專業信心、理性規劃大學生涯、科學設計未來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的全面成長成才。
4.建立完善的評價反饋體系
評價反饋機制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專家、學生、教師、教學管理部門等都是反饋機制的主體。學生層面的反饋工作該項工作應該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完成,應該于新生尚有關于入學期間的記憶并且對于學校已經有大致的認識,學生的反饋可以使我們避免陷入“踏著歷史的巨輪,重復著過去的錯誤”這樣一個怪圈,我們可以在學生閑暇之余以隨機抽取的方式,采用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了解在他們入學時曾經面對過的困難和不解,以及當時的處理方式。教師層面以及教學管理部門做好三年或者五年內的新生入學工作的經驗總結,總結全局性的問題,做好未來的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在整個的體系和維度中,我們還應該重視專家的作用,專家除了總結和歸納過去的不足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站在全新的角度,對新生教育中沒有提及卻又亟待加強的部分提出建議和意見。
參考文獻:
[1]于新浩.大學新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J].現代交際,2016(2).
[2]曲云進,姜松.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研究 [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3]陳征微,李曉鵬,譚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創新 [J].高校輔導員,2017(3).
[4]王豐昌.學生發展理論視角下我國高校新生教育引導淺析 [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5]李靜.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與心理調適的對策探析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6]鐘立偉,宋曉波.高校“90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 [J].科技創業家,2013(3).
[7]白雅娟.高校學生學業評價反饋機制的構建 [J].教育理論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