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裝設計課程是服裝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服裝設計專業素養以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仿生”主題教學為例在交叉學科選服裝設計課程中進行前后連貫與銜接,可以讓學生根據仿生與服裝設計相交叉,發現生活的點滴,開拓服裝設計的思維方式。本文主要以仿生服裝設計著手,分析交叉學科的意義以及仿生學在服裝設計中的具體表現與藝術價值,結合仿生設計主題教學與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探索交叉學科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策略,從而以更好的教學資源培養更優秀的學生。
【關鍵詞】:仿生學;交叉學科;服裝設計;教學策略
引言
仿生設計學是在仿生與設計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它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研究的范圍比較廣泛。交叉學科下的仿生服裝設計主要以模仿自然生物,以自然界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生物的結構與功能原理進行設計。仿生設計主要研究生物的形態、功能、結構并對其進行設計。而服轉身給合計領域,仿生設計主要經過對事物的視覺感官,來完成對服裝對造型、色彩以及面料的設計,同時也對結構與功能進行優化設計。
一、交叉學科的相關介紹
(一)交叉學科的概念
交叉學科值得兩門學科或者兩門以上學科為基礎,通過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從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交叉學科具備科學依據以及獨特的方式方法,也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界學相結合下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
(二)交叉學科的意義
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學科,也是未來科學發展的一種趨勢。交叉學科涉及到科學的各個領域,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學科與學科間的相互融合,發展交叉學科可以有效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以及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復合型人才。研究交叉學科也有助于學校競爭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高。。
二、服裝設計中的仿生與藝術價值
(一)直接形式的仿生體現
直接形式的仿生設計主要是對自然界的生物或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將其外形、結構以及功能等全部運用到服裝設計中,最終表現出來的服裝成品有著很鐵別的原始狀態,這種形式也被稱之為具象仿生設計。也就是說,這種形式將自然界的生物及事物最大化的還原其真實的形象,此形式下的服裝作品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表現出服裝設計者對自然界美好事物的情感與美感寄托。
(二)間接形式的仿生體現
間接形式的仿生設計是以直接形式的仿生設計時加入一些過程,將自然形態進行提煉、分割、變異或者拼湊等方式的設計,將原來的自然形象變為抽象的形態,這種設計方法也被稱之為抽象或意象仿生設計。此設計方法,通過中間設計過程,所設計出來的服裝作品與原來的自然然形態有著較大差距,但仍可以看出其原來的形態,給人以聯想的空間。
(三)服裝仿生設計的藝術價值
仿生服裝設計是在仿生以及服裝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延伸的,它不是簡簡單單的模仿自然形態,而是深入研究分析自然形態的工嗯呢該結構原理,對其進行升華和應用。服裝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很多都是來自于自然,經過仿生設計,對服裝的外部形態以及內部結構優化,不斷創新服裝材料,使得服裝作品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對人們來說也是一種情感傾訴,同時也表現出了一種文化特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
三、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一)面料仿生
服裝面料作為服裝設計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對于生產加工以及服裝穿著來說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服裝面料有很多種,其量感、觸感、視感以及質感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面料的不同而獲得靈感,從而促使服裝設計的表現力得到加強。面料仿生包含了仿生面料與仿生紋理這兩種形態,仿生面料一般指大自然中比較稀有珍貴的原材料,并對其進行仿生,使得服裝的面料與原材料的整體形態以及各性能都是比較貼合的;仿生紋理值得是以仿造大自然事物而進行的面料紋理的設計。而現代服裝設計將人性化設計與服裝的實用功能相結合,設計出了很多仿生的服裝作品。比如在北京奧運會生比較流行的“鯊魚皮”游泳服裝,經過仿生勉勵以及仿生紋理對服裝的結構進行設計,賜福莊可以有效減小水利抹茶。所以,服裝設計很多都選用了最新的設計技術以及最新的工藝材料,一面可以更滿足與恩門對服裝的功能要求,也是人有一種處于自然地著裝狀態下。
(二)色彩仿生
服裝的色彩作為服裝色集中重要的視覺設計元素,充分體現服裝的美感,吸引眾人的眼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也會對人們的情緒以及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大自然孕育了萬事萬物,也創造了色彩豐富的世界,世界因有了顏色而變得生動活潑。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天然的色彩,而服裝設計師最欣賞的就是大自然的顏色,從而設計出了珍珠色。寶石藍、咖啡色等各種色彩。
(三)造型仿生
仿生服裝設計所設計出來的服裝作品其實就是一種藝術造型,它主要體現了服裝的形式預計功能這兩個方面,服裝造型也可以充分表達豐富的情感內容,從而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造型仿生也就是對服裝的外部形態進行造型設計,充分表現出服裝設計的整體設計效果,服裝造型的好壞以及新鮮感也決定著服裝的流行趨勢。服裝造型設計中空間造型設計,對人們的視覺來說絕對是一種沖擊,它是服裝設計中非常重要的設計環節,自然界各種生物、事物的外觀形態都給服裝設計帶來很多的造型設計靈感。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仿生造型主要是對人體的一些要素為基礎,在大自然中尋找設計靈感,通過對自然界的顏色、線條、輪廓與造型燈間接的應用于服裝設設計、結構設計以及造型設計中,從而形成具備十足空間美觀以及形體美感的服裝造型設計。
(四)服裝配飾仿生
服裝配飾的應用起源比較久遠,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動物骨頭或貝殼作為服裝的配飾。在古代,也有人們在打獵后將動物的牙齒或者皮毛掛在身上。這些形式的服裝仿生配飾比較原始,幾乎沒有技術含量,而現代服裝設計師,不再是將動物骨頭或皮毛作為服裝配飾,而是借鑒大自然生物的形態,觀察了解自然事物本身美的線條,然后設計出一種全新的服裝配飾。
(五)圖案仿生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助于自己的特殊圖案,比如說花草魚蟲、巖石樹木以及動物皮毛的紋理等都可以作為服裝設計的重要素材,需要服裝設計師對這些紋理進行收回以及抽紗等設計手段,就可以在服裝設計中加入一些抽象或者巨像的設計素材,提升服裝設計的美感。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很多服裝設計師很喜歡將一些花卉的團,在各類服裝的設計上都有所體現,這種團放生使得服裝的造型更加的生動自然,也是服裝的色彩得到豐富,強烈沖擊著人們的視覺。
四、交叉學科下仿生主題教學引入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
對對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努力找到切合點來運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作為服裝設計的基礎,將服裝特有的語言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仿生”為主題教學為例的交叉學科下的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注重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無論是外形還是結構都要有著透徹的分析,根據服裝設計的主要表現形式,運用自然生物的生動性與自然性的仿生,然后結合服裝設計對各個方面仿生的要求,設計出更有美觀、更能吸引人們眼球的服裝作品。在此情況下的課程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探究:
(一)仿生設計與服裝設計課程教學
服裝設計課程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內容也多種多樣,從服裝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服裝設計的基本要素的學習,然后到各種類型的服裝專題設計的學習,從而全面培養出一名具備服裝色及專業素養的學生。在服裝設計的課程教學中,將“仿生”主體貫徹教學的始終,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將仿生設計融入到服裝設計的課程教學中。比如可以將直接放生以及間接仿生運用到服裝款式的設計上,主要體現在服裝的外形輪廓以及內部結構;可以讓學生模仿大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對服裝的色彩以及搭配方式進行設計;在創新服裝設計或者使用的服裝設計中,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進行設計,使得學生充分領會在同一種設計方法下如何靈活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在仿生設計與服裝設計的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準確的設置,引導學生設計的靈感來自于自然,與自然萬事萬物進行心靈對話,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進一步開拓學生服裝設計的思路。
(二)仿生設計與服裝材料的課程教學
服裝材料作為服裝設計中的三大元素之一,也是服裝設計專業的重要課程,服裝材料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各種類型的服裝面料以及特性、面料的加工工藝以及與服裝設計的關系、服裝面料肌理的基本再造手段等內容。現階段,我國有許多搞笑的服裝設計專業都加入了服裝面料肌理再造的內容,而這種服裝面料再造的設計手法比較多,常見的有構成性設計、破壞性射擊、整合性設計以及附加性設計這四種設計方法。這些設計方法主要通過對服裝面料進行擠壓、堆積或褶皺處理,也就是將二維平面服裝面料變為立體的服裝面料;服裝面料進行剪切、撕裂以及鏤空等手段時期便顯出多樣的層次感;在原有服裝面料上進行拼接、刺繡以及印染等附加性的設計來改變原有服裝面料的形態。經過將“仿生”主題融合到服裝面料再造的教學中,是從大自然中尋找服裝設計的素材,模仿大自然中生物的紋理以及色彩等,比如水的星耀、巖石地貌以及動植物的生態肌理等,讓學生對這些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進行仔細觀察,并將其靈活運用到服裝面料中,使得服裝面料將自然美感完全展現出來,然后融合形式美感對服裝進行設計。
(三)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仿生”為主題融合服裝設計的課程教學作為交叉學科,教師以課題組為模式經過交叉教學的形式對仿生設計與服裝設計為基礎進行課題研究教學,對仿生學以及服裝設計中所包含的基礎學科知識來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使服裝設計專業的學識得到知識點的拓展以及設計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的服裝創新設計的靈感,加強學生對服裝設計的興趣,也能夠使學生真正的掌握學科前沿以及彌補服裝設計與仿生學知識的缺陷,最終實現學生在“仿生”為主題的課題案例中對服裝原創性設計。
(四)對培養制度與激勵機制的探索
切實可行的培養制度以及激勵機制是培養仿生學與服裝設計交叉學科學生的關鍵所在。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對培養制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以及完善。經過對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定期對服裝設計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借鑒其他學校對學生培養制度以及激勵機制,聽取學生或其他老師對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完善的培養制度與激勵機制,可以從制度和機制上有助于促進具備創新能力的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
總結
主題教學在我國高校中還沒有被廣泛運用,但是在國外的許多高校設計專業是很普遍的教學手段。相對于我國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主題教學更能體現出教室對課程認識的深度與廣度,對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來說,將同一主題下的仿生學與服裝設計相結合,除了要求教師完成知識點的傳授之外,還要進一步健身學生對此主題的認知和了解。“仿生”為主題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分別被不同的專業課所使用,若使這些專業課有必然的聯系,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設置,還要將主題教學導入具體的位置。一些專業課程需要以群組的方式存在,并通過團隊化授課教師對主題教學保持高度一致進行實施。“仿生”主題的教學訓練的問題反饋與追蹤,有助于主題教學的系統化和深入,以此成為主體輔助專業教學的根據,進一步推進了教學的改革創新,由此“仿生”主題案例交叉學科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參考文獻:
[1]陳霞,高益峰.仿生服裝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及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6,(10):119-121.
[2]倪潔誠.服裝設計中仿生元素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1,(36):595+597.
[3]張婷.“仿生”主題教學在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5,(10):235.
[4]朱亞.論仿生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08):32-34.
[5]王丹鳳,張英姿.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紡織經濟,2013,(03):67-6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