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子倫理作為家庭倫理的核心,既有家庭倫理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由于家庭是在血緣關系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也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家庭關系中親子倫理與夫妻倫理的區別在于其具有血緣性;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親子倫理具有相對穩定性特征。
【關鍵詞】:親子關系;親子倫理
作為家庭倫理重要組成部分的親子倫理,有其特定的、不同于其它倫理范疇的內涵和特征,由于親子倫理是親子間的倫理關系,所以本文首先要闡明親子關系的內涵和本質。
一、親子關系的界定
親子關系原是遺傳學中的用語,指親代與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確切地說,它是“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親子雙維行為體系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體”。
二、親子倫理的內涵及其特征
親子關系倫理即處理親子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德性,因為“倫理”本身具有人際之間相互關系的意涵,因此,“親子關系倫理”亦可簡稱為“親子倫理”。
(一)親子倫理的內涵
親子倫理是在親子關系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調節、規范親代與子代關系的道德約束機制,包含了家庭內部縱向的全部倫理道德內容,即親代—子代倫理和子代—親代倫理兩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親子倫理是指親子間的關系倫理,這就規定了親子倫理的主體是親代和子代。
(二)親子倫理的特征
親子倫理作為家庭倫理的核心,既有家庭倫理的共性,也有自己獨有的特性。
第一,親子倫理本質的血緣性和社會性
親子關系的血緣性。由于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因此,親子倫理具有血緣性所決定的天然親親之愛的特性。親子關系一旦成為事實,無論這種關系在以后的發展中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甚至從社會文化或法律意義上割斷了親子關系,但在生物學意義及血緣關系中都是無法改變的。在這個意義上,親子關系是人類無法選擇也無法人為解除的。
親子關系的社會性。親子關系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為一種社會關系,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家庭在其中擔任著生產和消費的主要作用。這樣,親子關系作為家庭中至關重要的人際連接紐帶,和社會生活發生互動。親子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一種,天然的具有社會性,親子關系通過影響家庭在社會中的生產活動,進一步影響到社會生活。
第二,親子倫理主體的雙向性和明晰性
首先,親子主體的權利義務是雙向的,親子倫理反映了親代與子代之間縱向的倫理關系及規范,對親子雙方應該享受的權利和應該履行的義務都有明確的規定,其雙向性的特點決定了親子間的矛盾與沖突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來化解,以實現親子關系的和諧;其次,親子倫理主體是明晰的,不論親子之間年齡差距有多大,父母與子女的界線是非常明晰的,而不像夫妻倫理等家庭倫理,這是由家庭中個體生命的繁衍性和個體生命的延續性決定的。
三、親子倫理的功能
倫理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人倫關系調適的道理,它的功能是化解矛盾,解決沖突,和諧社會中的各種關系。親子倫理的功能指的是親子倫理在親子關系的發展及家庭倫理的構建中所起的作用。
(一)聯結、溝通親子間關系
不管在傳統家庭還是現代新型的家庭中,都存在親子關系,包括經濟上的、血緣上的等,這些都需要親子倫理來調節。由于親代和子代成長的時代不同,所以親子雙方在價值觀上有很大的差別,體現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就是親子矛盾或親子沖突,甚至是“代溝”,這就需要親子雙方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愛雙方的前提下實現親子間的溝通,愛的表現方式主要有需要、同情、喜歡、依戀等,父慈子孝就是親子之間的愛的表達方式。
(二)推動家庭教育的發展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員之間、主要是父母對子女進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全面發展的幫助。”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1)啟蒙教育;(2)因材施教;(3)持久教育。
通過親子倫理的儒化,家庭道德教育得以更好地促成。第一,促進子女報恩意識的形成。中國家庭實施的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孝道,孝道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處于核心地位,“百善孝為先”孝德是其它倫理德目的基礎,也是傳統社會中各種人倫關系的核心基礎。第二,使家庭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知子莫若母”,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子女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最能切合實際。
親子倫理作為家庭倫理的主軸,在連接溝通親子間關系、推動家庭教育的發展、維護家庭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穩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孟育群.少年親子關系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
[2]參考袁方主編.社會學百科辭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