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未中斷的文明,正是這滄桑而充滿生命力的文明孕育了不朽的中國建筑。中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鮮明的獨特藝術體系之一,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雖然中國建筑的發展過程比較緩慢,但它仍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特征且在唐宋時發生風格變遷。隋唐時期的建筑特點鮮明,氣勢恢宏,而宋代建筑卻是精細纖巧。那么為什么相鄰的兩個朝代在建筑上會有這樣明顯的差異,這是一個我們在研究設計和建筑風格變遷過程中不得不進行探討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唐朝;宋朝;建筑風格變遷;差異;原因;
引言
中國古代文獻《易·系辭》中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中所謂“冬居營窟,夏居橧巢”都表明在原始社會時,巢居形式已存在。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留下了人類最早的建筑雛形。當時人類已聚居,聚居地有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區等。而且那時候的人們已經使用榫卯構筑木架房屋。后歷經夏商周各朝,那時候木結構已經成為建筑主要的結構方式。秦漢時期,中國建筑出現了第一次建筑史上的高潮。至后來的唐宋時期,建筑風格發生變遷,是建筑走向成熟的又一里程碑。
1.唐朝古建筑的風格
建筑是時代的縮影,到了近代,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大地上已無唐以前木結構建筑了,要想親眼目睹氣勢恢宏的唐木構建筑,人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這句話讓中國人感到震驚。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其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也達到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階段。在中華大地上是否還存有唐以前的木結構建筑成為20世紀初中國學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1唐朝古建的發現與探索
五臺山佛光寺在目前已知的唐朝木結構古建筑占有中重要地位。關于五臺山佛光寺的研究與著名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夫人林徽因女士有淵遠的關系。1931梁思成先生擔任中國營造社的研究員和法式部主任,開始對中國古建筑進行調查研究。1937年6年梁思成先生帶夫人林徽因以及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的莫宗江、紀玉堂四人千里迢迢深入到山西五臺山地區進行考察。這次考察證實了五臺山佛光寺正殿為唐朝木結構古建筑,推翻了日本學者的論斷,填補了中國古代建筑實體的一段空白。
1.2五臺山佛光寺基本狀況及風格分析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個人曾無意間有幸到訪。寺基為梯田式,共有三層院落,層層疊高,樓閣殿堂120余間。據記載,隋唐時,佛光寺興盛,在長安、敦煌等地聲名遠播,但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滅佛教,佛光寺被毀,直到857年時才重建。佛光寺的正殿為東大殿,它是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建成,位于最上一層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
東大殿面闊7間,通寬達34米,進深四間。其屋頂坡度緩和且用青瓦鋪就,斗拱宏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風格建筑。殿頂脊獸為琉璃藝術品,造型生動,色澤鮮艷。嚴謹而碩壯的比例,全部籠罩著豪邁的氣象。大殿梁架上的“叉手”“斗拱”的古法,可稱為當時現存于國內木制結構中的孤例,那種簡單重疊的木結構組合,不用鉚釘、不用鑿孔開洞,竟承載了千年的風雨考驗。
佛光寺東大殿是殿堂型構架的典型代表,其梁架穿插交織、精密動健、內構簡單,卻造就了精壯雄渾的外觀。作為唐代木結構建筑遺存,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展現了唐代高超的建造技藝,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建筑中的經典之作。
2.宋朝古建筑的風格
2.1宋朝古建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布
宋代是一個中國歷史上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朝代,經濟總量占當時世界一半的朝代,不僅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且建筑的風格較唐代也有了改變。
北宋建國后的百余年間,大興土木,宮殿、廟宇、園囿的建造此起彼伏。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貪污成風,致使國庫無法應付浩大的開支,因此建筑的各種設計規范和有關材料的施工定額指標急待制定統一標準。于是,北宋朝廷下詔頒布《營造法式》刊行全國。書中不僅總結了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筑技術,并且詳細地描述了宋朝長期大興土木的建筑理念和施工經驗以及對構建比例、建筑用料等技術的規范。《營造法式》的頒布,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和施工規范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2.2山西晉祠圣母殿基本狀況及風格分析
位于山西太原近郊的晉祠,如同一座山水園林,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其主體建筑圣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實例,我曾親臨其境感受了其獨特的魅力。
圣母殿創建于宋代天圣年間(1023—1032年),位于晉祠的后部,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是中國古建典籍《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制實例。大殿微微向上彎曲的屋頂輪廓柔和秀美,總體造型舒展而莊重,給人以穩重之感。殿堂結構為單槽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為深一間的回廊,構成下檐。殿內外采用“減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梁架,擴大了殿內空間。檐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形象逼真、情態各異、栩栩如生這與《營造法式》中所講的用盤龍柱作一些祭祀性的建筑相符合。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營造法式》的定制,表現了北宋的建筑風格和審美意識,為我國古建國寶。
宋代的建筑雖部分沿用唐代風格,但也有很多不同。相比較而言,宋代建筑的屋檐較唐代小一些,且裝飾過多、曲線過多,沒有唐的雄大和質樸,多了積分柔美與精致。
3.唐宋古建風格變遷的成因
建筑風格的表現,首先與應用的物質材料和技術結構相關。雖然我國的唐宋時期的古建筑均是木骨架結構的磚石建筑且沒有采用磚石承重墻式的結構,但它們仍然在造型和氣勢上有很多差別,確實是建筑風格變遷的明顯的表現。至于為什么會發生風格變遷我想是由于多重原因,其基本屬于經濟、政治、文化的范疇。
3.1經濟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余,安居樂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征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并通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繁華。因此,大唐盛世的到來,使得國庫充盈,在進行修建宮城和廟宇的同時,在建筑的設計、體量方面及材料的使用方面都異常的考究和大度,所以唐朝的建筑才得以氣勢恢宏。
宋朝時中國的經濟增長到一定的程度,要求有更多的商品的交換場所,唐朝時的坊市分離的城市布局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宋人開始推倒里坊,在里面做起生意,官府一開始進行禁止,但幾次均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就全部推倒了。此時,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經合法,也取消了宵禁,才有了“汴梁不夜城”和清明上河圖上的繁華景象。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通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造房間屋舍時,他們會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進行彩繪裝飾,使得庭院建造更加精致美觀。
3.2政治原因
唐代前期,天下從大亂走向大治,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安定,這對唐代建筑風格的發展,無疑有了重要的影響。唐代國力強盛,氣勢上非常雄大、質樸和自信,所以它的建筑屋檐比較遠、比較飄逸,斗拱較大也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使得建筑孔武有力、藐視天下。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杯酒釋兵權”雖然是政治上表現,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上層社會及統治階級的生活狀態。而大型的宮殿、廟宇的建造基本全由這些處于上層社會地位的人來決定,所以使得宋朝的建筑多了幾分柔美和委婉,少了些許的豪邁。
3.3文化原因
唐代經濟的繁榮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使得大唐文化匯集中西。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也是世界各國文化交往的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風氣純正,大唐子民懷揣一顆包容的心以及寬廣的胸懷。在進行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時,必然受到了這一方面的影響,所以文化也造就了唐朝建筑的恢宏大氣。
宋朝的文化發展迅速,主要是由統治階層內部注重文化的發展而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宋徽宗趙佶不僅創立了瘦金體,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畫家。一時間文人墨客在這個社會中興起,而這些群體基本還是以富商、官宦子弟為主,因此他們有足夠的財力進行高大建筑和庭院的修建,在修建的過程中會影響建筑的設計和造型,使得宋朝的建筑充滿了雅致的氣息。
4.結語
唐宋時代的古建筑同屬木結構建筑,都不易增大建筑體量,而屋頂在設計上卻多少可以做出改變,同時屋頂又是人們視線的焦點,從遠景看,它可以構成城市的天際輪廓線,給人以優美的感覺,從近景看,它可以賦予整個建筑一種性格特征。因此唐宋兩個不同時代建筑風格的變遷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屋頂這個地方。
唐宋兩代建筑風格的變遷實際上是分別受到唐宋社會不同的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后的綜合反應,無論是博大恢弘、開放、功能和建筑藝術高度融為一體的唐代建筑還是嚴謹、精致和柔美的宋代建筑都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精華,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才能無愧于我中華民族偉大祖先的創造力,才能將這寶貴的中華文明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徐恒醇,《設計美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9~213
[2]《中國建筑圖鑒》編輯部,《中國建筑圖鑒》,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西安,45~47
[3]劉尊明,甘松,《唐宋詞與唐宋文化》,鳳凰出版社
[4]葛金芳,《宋代經濟史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