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系統地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經驗,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許多重大經濟理論做了詳細的闡述,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當時蘇聯經濟理論界的一些錯誤觀點,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作出了重要歷史性貢獻。盡管斯大林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其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思想仍然對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斯大林;經濟理論
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寫作背景
(一)國內環境
1936年,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相繼完成了對商業、工業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勝利,宣布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開始轉變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然而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不適應的是,全黨特別是黨內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領導干部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統一、明確的認識,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性質和作用等重大問題上分歧十分明顯,這主要體現在大學政治經濟學用何種教材的問題中。為此,蘇聯專門就教科書問題召開了共 21 次全體會議。在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時,專家學者們對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有何作用,如何利用價值規律,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等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斯大林感到他有必要就一些具有爭議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他所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后來被定為《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二)國際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美蘇成為世界強國,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世界歷史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然而,歷史的巨大進步也為社會主義國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歷開展史條件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頭號國家蘇聯,如何能夠迅速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增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抗衡能力?新建立的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怎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斯大林作為蘇聯的領導人在他晚年時期就一些理論界的爭論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寫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二.斯大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且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后,商品生產是否還繼續存在,它的命運如何?在這個問題上,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馬克思、恩格斯對此問題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在他們的著作中主要論述私有制條件下的商品生產,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但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后,社會生產資料將由社會占有,也就不會存在商品生產了。列寧、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之前也認為社會主義跟商品生產是不相容的。列寧說“……須知要組織沒有企業主參加的大生產,首先就必須消滅社會經濟的商品組織”斯大林也說:“實現社會主義就要消滅商品生產,就要廢除貨幣經濟,就要徹底破壞資本主義而使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由于列寧和斯大林當時還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他們的認識也沒有突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然而,斯大林在總結30多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其思想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951年蘇聯的理論界在討論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未定稿時,仍有一部分經濟學家堅持說,保存商品生產與無產階級取得了政權并把生產資料收歸國有發展社會主義是不相容的。斯大林批駁了各種否定商品生產的錯誤觀點,明確肯定了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
都必須保留商品制度。從而對馬克思主義商品生產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劃清了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界限
在蘇聯,有些人主張取消商品生產的理由之一就是害怕商品生產會導致資本主義,斯大林對此看法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也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如此。他明確指出:“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混為一談。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列寧也曾對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進行過論證,他提到“所謂商品生產,是指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組織,在這個組織之下,產品是由個別的、單獨的生產者生產的,同時每一生產者專門制造某一種產品,因而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就必須在市場上買賣產品(產品因此變成了商品)。所謂資本主義,是指商品生產發展的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不僅人類勞動產品是商品,而且人類勞動力本身也成了商品。”因此,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商品生產并不等于資本主義。斯大林認為商品生產比資本主義生產更老,商品生產轉化為資本主義需要一定的條件,“只有存在著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只有勞動力作為商品出現于市場而資本家能夠購買并在生產過程中加以剝削,就是說,只有國內存在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而社會主義社會已經消滅了剝削制度,消除了資本主義產生的經濟條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
(三)在商品經濟的特殊性問題上,斯大林指出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產而是特種的商品生產”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產,具有社會主義獨特的性質和特點。其特殊性表現在:其一,沒有資本家參加;其二,反映的關系不同;其三,范圍受到了限制;其四,發展前途不同。這就把商品經濟的一般與特殊相區別,從而在理論上說明了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所具有的社會主義
性質。與此同時,斯大林指出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沒有剝削。馬克思曾說過:“何商品生產的經營都同時成為剝削勞動力的經營。”在這一點上,斯大林沒有拘泥于馬克思的思想,他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是沒有剝削、新型的商品經濟。這種商品經濟由于是特種商品經濟,不會成為剝削勞動力的商品經濟,它只能為發展與鞏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而不會導致資本主義。
三.斯大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局限性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而且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避免的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斯大林由于受當時的歷史條件的影響和斯大林個人認識能力所限,他的理論是很不徹底的,存在著重大缺陷,而且對后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理論和實踐發生了重大影響。首先,斯大林對商品生產存在根源的認識不夠清楚。在斯大林看來商品生產的存在同所有制形式有關,他用兩種公有制并存說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事實上這是不全面的。因為商品生產和流通存在的原因還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關。在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物質財富極大滿足的程度時,在各地區各部門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關系時,就必然存在著商品生產與流通。因此,如果不從生產力的角度去分析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源,那實際上就是舍本求末,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斯大林的這種觀點不僅不能解釋現實經濟生活中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根本原因,而且為后來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急于求成地由兩種公有制向單一全民所有制過渡,盡早消滅商品貨幣關系,進而向共產主義過渡提供了理論依據。其次,斯大林對大林對商品生產的范圍作了嚴格限制,這就人為地阻礙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從而影響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斯大林把商品生產只限于個人消費品,而不承認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商品生產的必然性的認識不夠徹底,在思想深處仍然把商品生產當作舊的社會關系來看待,力圖通過這種劃分的辦法來限制和縮小商品流通的范圍,擴大產品生產和交換的范圍,最終實現產品生產和交換。這就在理論上違背了馬克思關于兩大生產部類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相互關系,不可分割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斯大林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莊福齡.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M].人民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