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它是均衡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利益的一項制度,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保證所有權安全。其次它側重維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促進交易安全。本文通過討論當前我國現有的善意取得制度,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參考國外較為成熟的善意取得的善意判斷,對于我國善意取得中所存在的標準模糊、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做出較為合理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善意取得;交易安全;善意判定
一、善意取得中善意的概述
善意,無惡意;惡意,非善意,而善意與惡意如何劃分,善意與惡意的中間地帶應當歸入哪一方,則是善意界定的關鍵點。
客觀誠信,誠信,主觀誠信,善意。善意作為一種主觀價值判斷,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在于內心的價值判斷,其性質如同是非對錯一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分別有著不同的理由。如何給善意取得之中的核心概念做一個準確的,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定義,是對于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是意義重大的事情,對于法官如何定罪量刑,物權所有人,善意相對人的權益維護,都是極其重要的,更大程度上而言,對于商品經濟的運行。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具有極其重大的價值,通過其對于物的靜態秩序與交易的動態安全之間的權衡利弊做出恰如其分的取舍。
二、我國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認定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
從我國的立法來看,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主體的構成,一方是無處分權的人,而另一方即買受人則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能夠自主的進行民事行為。這個主體的要件是必須具備的,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形下一方無權處分了他人的財產,才有第三人的不知情,才會有善意取得,也只有第三人有能力進行民事行為,才能使得買受人的交易行為是具有效力的。
第二就是是善意取得的對象,從《物權法》第106條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善意取得的對象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兩者在交付變動方面存在不同。
第三就是主觀的認定,即善意的認定。善意就是非惡意,是基于一種推理而得出的結論,這完全就是第三人在交易時的一種主觀心理態度,但是既然是善意取得,那么認定這種心理的態度是重中之重,也是該制度的核心,只有認定了善意這一要件,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就變得順水推舟,執行力就變得強了。關于認定這種心理狀態,下文會做詳細的介紹。
第四在客觀方面,必須是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在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中,價格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定標準,并且也是一個主要的標準,直接作為判斷第三人是否善意的外在表現。如果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或者干脆就是無償贈送,那么在我們一般人的眼里對待這種情況時會產生合理的懷疑。
最后就是這個交易必須是已經完成了,即動產已經交付,不動產已經變更了登記。只有這樣合同才算是履行完畢,也才可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否則第三人的利益沒有保護的理由和依據。
(二)買受人善意的判定
對于善意取得的認定,可以利用“四要素”法進行判定。即從“認識責任、認識能力、認識條件、認識時間這四個方面來判定買受人是否是善意。
1.認識責任
認識責任是最重要的一個參考標準。意思是說買受人對于物的處分人的是否擁有完整處分權以及物的權屬狀態的一種主動的認識責任。買受人應當根據交易習慣,社會觀念等交易的一些情況特點,對這筆交易做一個調查、咨詢,與處分人進行充分的交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是一種主動的認識方式,并非簡單的消極注意義務,買受人一定是積極的咨詢、調查。對于這種認識責任,對其判定也會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責任的大小也會發生加重或減輕的變化。比方說,如果處分人處心積慮的設計了一個周密的計劃,很難簡單的看出瑕疵,那么這時候買受人的認識責任就會減輕,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說,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識別能力,注意力十分有限,在進行交易過程中沒有顯而易見的瑕疵是很難從深層次認識到,這時只要買受人只要按照基本的交易程序進行買賣就可減輕其認識責任。相反,如果處分人在處分物時很明顯有可疑的地方,如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或者交易程序簡化,處分人也表現的十分倉促,草率。這種情況下,買受人的認識責任就加重了。這時候買受人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懷疑處分人,應當對處分人的處分權以及物的權屬進行調查,詢問,分析,交易要變得謹慎。
2.認識能力
認識能力是指買受人對于交易的條件特點、處分權人的處分權有無瑕疵以及物權的歸屬狀態的識別、判定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它受到一個人背景知識,教育程度 以及社會經驗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主觀的認識能力。一般的普通人的這種能力相對較弱,而具有專業技能的人的這種判定能力較強。但凡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就應當具備這種識別能力,可以對交易的性質,價格,以及相應的程序有一個很客觀的識別。
3.認識條件
認識條件就是除了主觀的以外的能夠影響買受人進行判斷識別的客觀外在條件。這種條件有時候會對買受人造成干擾,處分人營造的交易環境,處分人的自身客觀情況,都會給買受人的判斷形成影響,買受人也會據此對于交易相對方做出判斷。
4.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就是買受人在對處分人的識別,處分權的判定還有物權的歸屬進行識別的時間點。王澤鑒說過“受讓人須在完成最終取得行為時實屬善意”。[5]認識時間其實是個次要的認定因素,雖然次要,但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判定買受人是否具有善意,在準據時間前都是善意的那么就可以認定為善意取得,即便后來知曉了交易的不正當性。
“四要素”在整個的善意認定中相輔相成,環環相扣,共同來幫助司法人員判定買受人的善意還是惡意。法官在判定買受人是善意惡意就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四標準也有主次之分,首先認定認識責任,是否盡到了應有的認識責任,是否具有認識能力,認識條件,還有善意是否是在交付完成之前。然后根據這些邏輯進行推定,判斷買受人是否是善意,是否能夠適應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是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原權利人的物權縱然重要,但是交易安全也同樣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第三人在交易中的權益立法者需要考慮,利用善意取得推定買受人取得取得物的所有權,然后原權利人的損害賠償可以像無權處分人主張。其實之所以這樣犧牲原權利人的物權,也是認為在這個無權處分當中,原權利人也存在著過錯,對于自己的財產并沒有好好的保存,并且在權利受損之后并沒有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直到第三方被牽涉進來,買賣交易完成之后才主張權利,這時法律更加注重保護買受人即第三人的權利是十分合情理的。
參考文獻:
[1]申惠文.不動產善意取得與登記公信力之比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20-129.
[2]喻文利.論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J].法學評論,1999(4):56-66.
[3]張必望.論民法中的善意[D].中國政法大學,2007.
[4]尹田.法國物權法上的動產的即時取得制度[J].現代法學,1999(1):15-33.
[5]王澤鑒.民法物權第二冊用益物權占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6]吳澤勇.論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證明[J].中國法學,2012(4):8-9.
[7]史尚寬.物權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