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體種植技術是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種植經驗的基礎上,廣泛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文介紹玉米常見的立體種植技術,為農業經營者提供技術服務與支持。
【關鍵詞】:玉米;立體種植技術
立體種植是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等多方面種植條件,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種養模式。這一技術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種植經驗,廣泛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將不同作物及品種按照農田生態規律科學地進行間作、套種、混種、復種等,使之有效地提高單位土地、單位時間和空間內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切實做到地盡其力、物盡其用,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經濟復合體,解決了人多地少、糧食作物與其它經濟作物爭地等矛盾,以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春玉米、生姜、秋玉米立體種植
春玉米、生姜種植以前,整地施肥。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種玉米,窄行種姜,寬行80厘米,窄行14厘米,春玉米株距26厘米,兩行成一壟。春玉米7月上、中旬收獲時,先收穗子,將寬行玉米莖稈挖掉一行,播秋玉米,留一行給生姜遮蔭。當秋玉米苗高33~50厘米時,將留下的春玉米莖稈全部挖掉。春玉米、生姜采用地膜覆蓋;春玉米于3月下旬播種,7月中旬收獲。秋玉米選用“京早7號”,7月下旬播種,10月下旬收獲;生姜選用“黃心姜”,4月下旬播種,9月下旬收獲,春玉米每畝播種量1.5~1.7公斤。在玉米行中開溝,播種生姜,株距20厘米,播后蓋好基肥,地膜覆蓋。生姜苗高3~6厘米時,揭膜露苗,松土培蔸;整地前施足底肥,生姜播種前每畝開溝澆施豬、牛糞40擔,磷肥25公斤,復合肥25公斤,生姜到4片葉時,追一次肥。六片葉時去娘姜,結合培蔸,每畝施土雜肥25~30擔,灰肥10擔。
二、玉米、草莓立體種植
9月上旬每畝施入粗肥5000公斤,磷肥50公斤,深耕30-35厘米(磷肥的1/3撒諉犁垡)耙平作畦。畦面寬150厘米,畦埂寬30厘米,每畦內栽6行草莓,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每畝栽14815株。翌年5月中旬,在每畦中間套種2行玉米,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畝3700株。6月上旬草莓收完后,排除玉米間的2行草莓,進行中耕松土。草莓選用寶交早生、大雞冠、達娜、因都卡等。玉米選用平展葉型品種。
移栽草莓最好選擇陰天雨前進行,晴天應在下午高溫過后,栽后立即灌水,入冬前灌水防寒。翌年2月上、中旬在每畦的中間兩行插上細軟樹枝,做成高約30厘米的拱架,上面覆蓋100厘米寬的地膜(一幅地膜蓋2行),覆膜前追適量氮肥,加上3月中、下旬的追肥,每畝共追尿素10公斤。4月下旬去掉矮棚,5月上旬草莓開始成熟。
5月中旬套種玉米,6月中下旬,玉米開始拔節,畝追施尿素12.5公斤,草莓越夏期間,每株追留1-2株匍匐莖苗,其余全部摘除,并注意排除雜草。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公斤,追后澆水。抽雄期畝追施尿素5公斤。
三、小麥、玉米、花生立體種植
小麥按正常耬播,小行距23.3厘米,每隔3行小麥留一背壟。5月上旬在冬小麥的小行距內點播花生(背壟不播)。花生小行距23.3厘米,株距36厘米,每畝7700穴。5月中旬每隔6-10行花生,在小麥痛壟上套種1-2行玉米,株距26.7厘米。每畝2000株。
小麥播前,每畝施農家肥4000公斤、碳酸氫鈉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作底肥。生長期追施硝酸銨,小麥追施20公斤,玉米15公斤,花生10公斤。
四、小麥、玉米、黃瓜立體種植
麥播前結合整地做成畦。畦寬133厘米,畦背寬67厘米。10月下旬的在畦面上播種8行小麥。早春在畦背開溝施土雜肥3000-4000公斤,麥收前一個月,把畦背刨松,整成小畦后套種2行玉米,每畝3000-3500株。小麥收后,在畦面施優質圈肥1000-1500公斤,耕翻滅茬。播種兩行黃瓜,每畝1500株左右。8月下旬接收黃瓜,9月中、下旬收獲玉米。
五、小麥、菠菜、玉米、大蔥立體種植
每帶寬420厘米。小麥幅寬3米,種15行小麥,行距20厘米。菠菜幅寬120厘米,菠菜收后育蔥苗,蔥行一邊點播2行玉米,行距40厘米。
小麥和菠菜10月上旬播種,小麥播量每畝6-8公斤。菠菜播量每畝4公斤,撒播。來年3月底收獲菠菜后,翻地,在一邊80厘米空檔中,每畝播蔥籽0.3-0.5公斤。趁墑蓋90厘米寬的地膜。兩邊各挖溝壓土5厘米。另一邊點種2行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畝1600株左右。可用津鮮一號等品種,7月中旬將玉米嫩穗收獲出售,亦可成熟后收獲。小麥收后,挖溝定植6行蔥苗,溝距60厘米,溝寬30厘米,深25厘米。每畝用2500-3000公斤有機肥施入溝底,并將溝底耕翻,平整。定植時,大小苗分開,株距3厘米覆土深度以不埋心葉為宜。
種麥時施農家肥4000公斤,碳銨50公斤,磷肥40公斤,菠菜收后,結合整地每畝施磷銨20公斤,玉米7-8個葉時,每畝追施20公斤碳銨,大蔥定植后,結合培土,每畝施50公斤碳銨。
大蔥苗出土后,要將地膜掀起,在谷雨前后將將地膜揭去,栽大蔥時,用1000倍液的敵百蟲粉浸根,防治根蛆。7月底以后,每隔15-20天培一次土,共培4次。
六、馬鈴薯、玉米立體種植
模式 雙行種植技術 該帶型適宜耕地較多的丘陵山區種植。宜選用1.67米帶型,帶內播種兩行馬鈴薯,行距50厘米,穴距20厘米,667平米播3500穴以上,留空帶1.17米,春播兩行地膜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27厘米,667平米播3500株以上,馬鈴薯距地膜玉米邊行各33厘米,播種馬鈴薯時玉米播種畦。雙、單行種植技術 該帶型適宜肥力水平較高的平壩丘陵地區和城郊地區應用。宜選用1.3-1.5米帶型。用27厘米播種馬鈴薯一行,株距為17厘米,667平米播馬鈴薯2500穴;空帶播種地區地膜玉米兩行,行距40厘米,株距27-30厘米,667平米播玉米3500株,馬鈴薯相距地膜玉米邊行各40厘米。
選種 馬鈴薯宜選用克新1號等中晚熟品種,玉米宜選用掖單1號、西單2號等中晚熟品種。
施肥 馬鈴薯、玉米是高產作物,對肥料吸收量較大,馬鈴薯在全生育期中對礦物質養分的吸收以鉀為最多,其次才是磷;玉米主要吸收氮素養分,其次是磷、鉀。因此,應本著底肥足、追肥早和以有機肥為主的原則,一般667平米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整地分層施用,化肥可分類施用。在2月底以前播種馬鈴薯和3月底至4月初播種(移栽)玉米時,為防止燒苗,順溝撒施或穴施,施后與土充分混勻后播栽馬鈴薯或玉米。馬鈴薯可在播種時667平米用有機肥、草木灰加磷肥15-20公斤混勻后蓋種,然后覆土,出苗后及時追施速效化肥,每667平米可施碳銨40-60公斤,集中深施于株間。也可于兩行之間開一小溝,將全部應施肥料施入溝內后覆土;玉米667平米施尿素20-30公斤(或碳銨50-80公斤),磷肥50公斤,鉀肥20公斤,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在玉米喇叭口期作追肥施用。
實踐證明,在實行各種間作套種,保證一年二熟雙豐收的基礎上,再利用其不同作物的空間差、時間差,參與蔬菜、瓜類等進行插空交錯種植,不僅能豐富“菜籃子”,還能大幅度地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