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扶貧”是我國“十三五”扶貧規劃中的關鍵詞。從短期來看,有助于推動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從長遠來看,則有助于整個國家的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本文以G縣S鎮為調查對象,探求其進行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整村移民;精準扶貧;路徑研究
扶貧,歷來是維護國家穩定,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國傳統粗放式的扶貧,由于方向不明確,內容不清晰,缺乏針對性等原因,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發展的現狀。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所謂精準就是扶貧方向要正確,扶貧方式要全面,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精確扶貧。
一、精準扶貧的涵義及緣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向致力于幫助人民擺脫貧困。從1949年到1977年,我國主要是政府救濟式扶貧。改革開放初期,采用改革帶動式扶貧,隨后又開始了規模開發式和重點開發式扶貧。到了21世紀,開始嘗試多元參與式扶貧。到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而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哪里貧困扶哪里。
二、甘肅省G縣S鎮整村移民相關情況及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出于地區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等原因,中國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移民活動。這其中整村搬遷的移民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整村搬遷移民和零散搬遷的移民相比,有其獨特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整村移民人員從原先的聚居地整體搬遷過來,原先的生活小圈子并沒有被打破,新搬來的移民難以融入當地原有居民的生活圈,造成社會間的割裂;甘肅東西部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居民需要適應種植新的作物和新的耕作方式,或者直接從事其他職業;從原居民的角度考慮,大批量的移民遷入會占用公共資源,本地人的利益受到威脅。這使得在扶貧工作的開展也必須考慮到其特殊性。甘肅省作為異地搬遷的大省,自上個世紀開始,在省內多次有計劃地實施異地搬遷,酒泉地區相對發達灌溉的農業使其成為省內搬遷的重要目的地,迄今為止已經接受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入,以G縣為例,已接受各類移民多達八萬余人,移民村多達33個。通過許多年的發展,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未能完全脫困的移民。
三、G縣S鎮精準扶貧工作的識別機制
G縣S鎮將對象精準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前提,嚴格執行省、市確定的“12345”(一核二看三比四評五公示)工作程序,按照人均純收入2800元的貧困線標準,安排組織干部深入各行政村,逐村逐戶調查產業狀況、致貧原因、收入現狀等情況。結合建檔立卡工作“回頭看”,組織幫扶干部、鄉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對全縣貧困人口進行再排查再核實,對照12項致貧原因再梳理、再分析,對需求清單、脫貧計劃、掛圖作戰、增收臺賬等幫扶措施再完善、再細化,對扶貧對象、扶持項目、脫貧時間和責任人員再明確、再靠實,做到了底數清、問題清、對策清、責任清、任務清,并通過入戶登記農戶各項信息資料,逐戶建立檔案,實現了戶有表卡冊、鄉村有電子檔案、縣有信息平臺和數據庫。
四、G縣S鎮精準扶貧工作的幫扶路徑
G縣重點在改革扶貧機制、創新投入方式、強化金融支持、統籌社會幫扶等方面下功夫,積極落實省市“1+17”工作方案措施,探索實施小額擔保基金、產權抵押貸款、光伏扶貧“三步曲”發展戰略。而S鎮在縣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進一步細化了扶貧路徑。
首先,著力培育主導產業,持續增加經營性收入。堅持“壓棉花、穩蜜瓜、增果蔬、擴藥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的思路,壓減棉花面積,持續擴張枸杞、大棗等高效田,全力建設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積極發展壯大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業產業化全面發展。完善公司+協會+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降低農戶入市風險。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提升,切實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強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其次著力強化技能培訓,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外向型人力輸送。面向廣大貧困家庭,采取“訂單”培養,“訂向”輸轉的方式,著力培訓冶金、采礦、電焊修理、風電維修等專業,實現貧困勞動力由體力型向技術型的轉變。針對留守婦女等貧困家庭開展就近就地就業培訓,通過提供用工信息、聯系就業單位等方式,促使婦女群眾在龍頭產業、民營企業就業,使婦女切實撐起勞務經濟“半邊天”。第三是全力落實惠農政策,持續增加轉移性收入。充分發揮惠農政策效應,讓廣大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增加貧困群眾的轉移性收入。
五、G縣S鎮精準扶貧工作的保障路徑
G縣不斷強化縣鄉村各級脫貧驗收責任,嚴格執行脫貧標準,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審核把關,做好調查核實、公示公告、信息錄入等各項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實行逐戶銷號,做到干部簽字負責、群眾簽字認賬。加強精準脫貧工作的督查指導工作,強化業務培訓,全力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探索建立第三方抽查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作用及時發現、整改糾正脫貧驗收中的問題。
作為“十三五”規劃中重要的扶貧指導思想,“精準扶貧”可以說是當前扶貧工作最為熱門的內容,甘肅省作為全國重點扶貧開發區域,通過多年探索,首創了“853”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做到了扶貧對象、致貧原因、幫扶措施、扶貧效果、考核評價五個精準,保證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有序有效進行。G縣S鎮作為甘肅省插花型移民集中安置區,通過精準施策,移民區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規模,到2015年年底,移民區貧困面下降到4.3%,2016年年底基本實現全面脫貧。在具體實現精準扶貧的過程中,G縣S鎮牢牢把握識別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措施精準、保障精準、考評精準六個點,力求徹底解決困難戶問題,實現全鎮的脫貧致富。研究G縣S鎮扶貧開發的典型經驗,對集中安置移民區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祝慧,莫光輝,于澤堃. 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路徑創新探索[J].農業經濟,2017(01):9-11.
[2]莫光輝,張玉雪. 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模式創新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論與改革,2017,(01):119-124.
[3]王云燕,肖林長. 推進“互聯網+”背景下贛州實施精準扶貧的路徑思考[J]. 江西農業學報,2016,28(07):138-142.
[4]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 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03):289-295.
[5]楊波.甘肅精準扶貧開發新路徑探析[J].開發研究,2015,(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