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十年來,在我國廣播電視傳媒工作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主持人,主持人作為廣播電視節目這一精神產品的最終體現者、傳播者,他們的審美取向直接關系到節目質量的優劣,關乎傳播效果的成效,影響審美主體(受眾)的社會認知、價值取向及審美鑒賞力的提高。在當今審美觀念復雜且多元的環境下,主持人的審美取向變得尤為重要,本文講就主持人的審美取向進行探討。
【關鍵詞】:廣播電視;主持人;審美取向
一個優秀的節目主持人熱愛自然、關注生命,他們深入生活,洞察社會,他們抵制誘惑,甘于淡泊,他們的心和時代一起跳動,他們的情和人民水乳交融,他們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他們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引導著社會的價值判斷,他們提升著受眾的審美水平……,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淺析主持人的審美取向這一話題。
一、主持人審美取向出現偏誤的現象
我們常說,主持人的審美取向要遵循“真善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主持人卻容易在追求節目效果的時候,出現審美取向上的偏誤。其主要的表現類型有自然隨意型、自我中心型、媚俗迎合型等,認為 “口語化”才能貼近受眾,貼近生活,而事實上,“口語”中的錯誤傾向會讓主持人出現讀音不準確,聲音不動聽,表達不清晰,缺乏感染力等播音表達現象。也有的不顧媒體的責任性質,不顧節目的內容特點,不顧受眾的感覺需求以自我為中心,也有的打著“以受眾為中心,以受眾需求為目的”的幌子,盲目迎合少數低級趣味的受眾的需求,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將服務受眾變成了迎合、取悅受眾,將雅俗共賞變成了俗不可耐,卻美其名曰“大眾化”。
二、主持人審美取向出現偏誤的主要原因
(一)認識上的混亂
張頌教授曾在《語言傳播雜記》中指出:“有聲語言在電視傳播中有三個層面的作用,對不對——信息能否共享。準不準——認知能否共識,美不美——愉悅能否共鳴”。人們希望主持人的語言真實自然,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是指經過加工的,準確的、規范的、凝練的、生動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雕飾而不露痕跡的藝術化的語言。那種認為不用規范、不要準確、不需技巧、不必訓練的原生態口語就是主持人語言的觀念純屬錯誤,更是對祖國純潔、健康、文明規范語言的沾污。
親切真誠不等于嗲氣、虛偽、嘩眾取寵。親切感是懇切謙和、息息相通,是播音主持的特點之一。有些主持人認為親切就要笑咪咪 ,就是輕聲慢語,噓聲小氣,認為這樣才同受眾沒有距離,于是不管播什么內容,主持何種類型的欄目,一概做出“微笑親切狀”,聲音表現一律是“歡快上揚”的調子;在語句上隨意停頓,任意加“呢、嗎、了、吧”,“這個、那個、就是、那么”,在用聲上輕、柔、飄、淺,結果男聲女氣,女聲嗲氣,矯情造作,令人反感。那種噓聲嗲氣,永遠微笑,討好受眾的親昵狀,決不是主持人的親切感,它扭曲了美的本性,是虛偽的親切,粉飾的親切,是主持人錯誤的審美追求和判斷。
個性化不等于個人化。主持人就是節目的標志、節目的靈魂。有些主持人為了追求“個性”,過分夸大個人在節目中的主導作用,走上了個人主義,自我表現的錯誤道路,背離了“個性” 的真實含義。我們說趙忠祥的穩健謙和、楊瀾的機敏智慧、倪萍的親切熱情、敬一丹的平和大氣、白巖松的犀利深沉,這才是閃耀著個性的光彩。只有根據節目的性質、任務和受眾需求,在堅持真我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和美化節目中的自我,弱化和淡化節目中不需要的自我,才能做到主持人個性和節目風格的和諧統一,才能讓受眾獲得信息的同時,得到美的感染、陶冶、鼓舞和啟迪。
(二)功利色彩驅動
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和社會功利色彩的影響,當今很多電臺、電視臺迫于生存壓力,一味追求收視率、廣告費、經濟效益,而忽略自身肩負引導輿論、教化社會、塑造時代精神、提升受眾審美水平的神圣職責,甚至打著“受眾上帝論”的錯誤招牌,去迎合少數受眾的低級趣味,打著“大眾化”的幌子,去傳播粗俗文化。低俗品位和格調的節目,只能弱化人們的精神品質,影響受眾的價值取向,它背離了時代精神,它損害了整個民族的利益,其負面影響是潛移默化和危害巨大的。
三、主持人如何樹立正確的審美取向
(一)保持人格美
主持人的審美取向中人格美是基礎,真和善是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主持人不是演員,所以主持人決不能在聽眾面前表演,只有發自內心真實的表達才能感染人、打動人、征服人,使人產生美感。老百姓對主持人的期望是“真實、自然”,所以,在話筒前首先必須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其次,再是藝術的完美表達。美國著名談話節目黑人女主持奧普拉·溫弗瑞出生在種族情結最深最濃的美國南部一個黑人家庭,種族的歧視、家庭的貧困、使她嘗盡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她從不避諱談自己的生活經歷,節目的真實讓她主持的“奧普拉·溫弗瑞脫口秀”,一直占據著談話節目的頭把交椅,成為當今美國最受歡迎的黑人女主持。
(二)注重語言美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就要不斷錘練自己的語言功力。不僅需要掌握播音語言的特點:三感(親切感、分寸感、時代感)、三性(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和美感。
如果主持人在語言傳播過程中,時時能夠顧及受眾的聽覺和審美需求,說的“上口”、說的“在理”,那么,受眾就會聽的“悅耳”,就會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接受你的傳播內容,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最佳效果。主持人白巖松曾在《面對面》里談論起,人們有時會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幸福,舉了兩個典型例子之后,他動情地說:其實幸福就是象水一樣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流過,就像一杯好茶、親人的笑臉,午后一抹溫馨的陽光,半夜下班時萬家燈火中為你點亮的那盞燈……如此生動、感性、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仿佛一陣清風,喚起了人們的真切感受和深深思考。
(三)追求和諧美
主持人是媒介的代言人,是節目的標志,是受眾的朋友,其言行舉止都是要符合身份,適合節目和符合受眾審美需求的,應該說和諧、整體、統一的審美追求是主持人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這種和諧表現在主持人創作活動的方方面面,從主持人自身來講,首先要做到內在和外表,語言和副語言的和諧統一。人們收聽廣播,打開電視感受到的都是一個個鮮活可感的主持人的整體形象,聲音、相貌、言談、舉止、學識、修養、風度、氣質等等都是一個綜合的展現。主持人只有堅持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才能給人以德才兼備,聲形俱佳的美感享受。
此外,主持人的創作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和諧還體現在主持人和各相關要素的關系配合上。比如:主持人談話要看對象,著裝要分場合,要考慮受眾的欣賞習慣,要注意和嘉賓、受眾的和諧關系。要因時、因地、因人、因節目而確定自己該說什么,該穿什么,該做什么,如此才能達到一種和諧美的狀態。
四、結尾
主持人與美學間的關系伴隨著主持人這一行業的成熟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節目主持人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政策理論水平,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取向和追求,排除名利的誘惑,用美的眼睛去關注社會、關注百姓、關注人生,將美的創造貫穿整個主持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用先進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參考文獻:
[1]格羅·詹納.資本主義的未來. 社科出版社.1998年.80頁
[2]張頌.中國播音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187-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