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電影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娛樂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選擇。在諸多的電影題材中,。魔幻類電影大多取材于魔幻文化資源,由于東西方魔幻類文化資源產生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同時在中西方電影制作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中西方魔幻類電影展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中西方魔幻文化資源產生的文化背景差異
中西方魔幻類型電影差異性的出現最大的原因是兩者產生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
歐洲文化的起源古希臘文化最為著名的便是神話,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之下早期西方人在不斷地對外擴張與探險之中,浪漫主義情懷以及發散式的思維模式應運而生,因此在西方思維方式中魔幻思維本身就十分明顯。魔法文化構建的神話意識背景導致西方魔幻主義文學資源碩果豐碩。
其次歐洲在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宗教文化占據了絕對的主流地位,宗教的神的特性也為歐洲魔幻類文化資源的產生提供肥沃的土壤。以基督教文化和騎士文化為代表的中世紀文化造就了及其豐富的魔幻類文化資源。宗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宗教對西方人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因此電影中無論是以《圣經》故事為原型,還是有其改編,都自然不自然的出現魔幻性色彩[1]。
中國內陸環境下造就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以及歷史延續性,這使得內陸文化提倡安于現狀,墨守成規,因此人們形成了嚴謹以及穩重的態度,與外界缺乏交流從而使競爭意識太弱,除了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山海經》,中國電影使用最多的還是以《西游記》和《聊齋志異》為代表的志怪小說。但是志怪傳奇更多的是一些背離主流文化的“怪”人的創作,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正統文化本身就排斥這些神靈志怪,因此在這種正統文化熏陶之下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普通大眾,大多關心的是儒家文化的經國濟世自初漢確立了儒家幾千年的正統地位之后,中國魔幻資源的主要載體道家思想失去了其文化主流地位。魔幻類文化資源匱乏成為阻礙魔幻類文化資源創作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魔幻類電影主題上的差異
中西方魔幻文化資源在電影創作的主題的設置上的差異性也是十分明顯的。西方文化孕育出了及其豐富的魔幻文化資源:圣經文化、魔法文化、騎士文化、希臘文化、北歐文化等等。西方魔幻類電影及其注重對于西方魔幻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甚至一部電影柔和多種魔幻文化資源。因此西方魔幻類電影在開發魔幻文化資源時一方面起到了娛樂大眾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將西方魔幻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加以開發,這也成為西方魔幻類電影所展現的主題核心。
相比于西方魔幻類電影對于西方文化,宗教,甚至意識形態等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中國魔幻類電影對于中國魔幻和志怪文化的開發卻存在很大的問題。當代中國處于一種被過度消費的時代,電影這種娛樂性消費產品的創作者,在構思電影之初不是思考挖掘什么樣的資源來展現什么樣的主題,而是觀眾喜歡什么樣的主題對應的強加什么樣的資源,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中國魔幻類電影主題題設置的一個永恒不變的規律即魔幻的外衣愛情的主題。中國魔幻類電影的主題設置應展現其多重的含義,以志怪小說為例,志怪小說中的很多東西所體現的是中國人最初的人性覺醒,是在儒家入世文化之外的逍遙自得,或者說是一種“自覺”一時的初醒,而這些在中國魔幻類電影開發的主題設置中是極少出現。
電影拍攝技術差異對于魔幻文化資源開發的影響
魔幻類電影在近些年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電影拍攝技術,以及后期處理技術的成熟,不可否認魔幻類文化資源源于人們的想象,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而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呈現在人們眼前,并且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沒有強大的科學技術,是很難做到的。
魔幻類文化資源在電影中開發對聲、光、電技術的依賴程度遠遠的高于其他類型的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魔幻電影是現代電影技術的產物。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使得電影這門藝術在表現神話意境、想象世界乃至“夢境”等方面具備了其它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能力也正是這些方面的進步才可以使人們原本是想象的一些東西,變成了現實中的物化展現。
魔幻電影最吸引觀眾的是電影創作者場景、人物、法術和道具的創造和想象,通過電影特技的巧妙運用電影制作者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想要完美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電腦數碼特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促使西方魔幻電影的大發展。同時西方每一部大片的制作都會伴隨著很多新軟件的開發,也就使觀眾產生無法確定哪部電影的特效最好,電影特技的期待永遠都在下一部影片中的新鮮感。這種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正是中國魔幻電影想要趕上西方所必需的[2]。
縱觀近幾年魔幻類文化資源在電影中的開發,首先不可否認魔幻類文化資源已然是中西方電影開發的重要方面。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中西方在魔幻類文化資源的電影開發上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是差距,因此中國電影在魔幻類文化資源的電影開發中依舊需要借鑒西方經驗,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3]。
參考文獻:
[1]白蓮.當代西方魔幻電影與歐洲文化語境[J].藝術百家,2007,(5)
[2]董立娟.數字化技術對傳統電影的改變[J].當代電影,2005,(5).
[3]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