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就篇》為西漢元帝時期黃門令史游所做,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童蒙識字課本。在此之前,最早被記載的童蒙課本是西周周宣王時期所做的《史籀篇》。至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等著作都是古老的識字課本。漢字反映了先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包含著他們對世界隱喻式的體驗?!都本推芬粫w人名姓氏、農業飲食、服飾器用等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因而對研究漢代的風俗習慣有巨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僅選取其中一個角度,研究“俳優”這一群體的來源及其不同,進一步分析此群體的發展演變。
【關鍵詞】:急就篇;俳倡優來源;辨異
【正文】
一、來源
古之優人,其始皆以侏儒為之,《樂記》稱優侏儒??鬃铀D者,《谷梁傳》謂之優,而《孔子家語》 、何休《公羊解詁》,均謂之侏儒?!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骸百宄珒炛茫涣杏谇啊!薄痘袀鳌?:“優旃者,秦倡侏儒也。”故其自言曰:“我雖短也,幸休居。”這是以侏儒為優的一個例證。漢之俳優,亦用于樂人。《鹽鐵論·散不足篇》:富者祁名岳,望山川,牛擊鼓,戲倡舞像?!稘h書禮樂傳》:郊忌樂人員,初無優人,惟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中,有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戲魚蝦獅子者也。”韋昭曰:“著假面者也?!保┧娜?,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此外尚有黃門倡。此倡人,以郭舍人為例。以歌舞調謔為事;以倡而兼象人,兼以競技為事。
俳倡優是古代宮廷樂舞和戲劇表演的主要承擔者?!都本推返谑虑鞍氩糠纸榻B了各種樂器,“竽瑟空候琴筑箏,鐘磬鞀簫鼙鼓鳴,五音總會歌謳聲”。在介紹完樂器之后,就提到了歌舞表演的藝人?!俺珒炠叫τ^倚庭”。倡是指表演歌舞的藝人,顏師古注:“倡,樂人也”。優,指藝人、演員。顏師古注:“優,戲人也”。俳,指表演雜戲、滑稽戲的藝人。顏師古注:“俳,謂優之褻狎者也”。由此可見,俳倡優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具體分工的不同。三者皆為藝人,然而所表演的領域皆不同。有負責唱歌跳舞的;有表演的;有專門表演雜技的。漢武帝時設立了樂府,掌管宮廷、祭祀、宴飲等各種場合的音樂,與此同時,民間音樂也欣欣向榮。
俳優出現于西周末年。在《漢語大詞典》中是指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荀子·王霸》:“亂世則不然,污漫突盜以先之,權謀輕浮以示之,俳優,侏儒,婦女之請謁以悖之?!边@是現有文獻中最早出現“俳優”一詞的記載。所謂“俳優”,也稱“優”或“倡優”。他們是以滑稽的表演供貴族娛樂,并進行諷諫的職業藝人。俳優開始已經注意到表演人物的語言動作特點,并且演得逼真,對后世戲劇產生重要影響。《列女傳》:“夏桀既棄禮義,求倡優侏儒狎徒,為奇偉之戲。”此漢人所記,或不足信。其可信者,則晉之優施,楚之優孟,皆在春秋之世。
“優”之言“獶”也。源于猿獶的滑稽模仿。倡、娼與唱是同源字。戲也。從人飛聲(《說文》)。段玉裁注:“以其戲言之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從段玉裁的注釋中,可以看出他認為俳倡優異名同實?!妒酚洝ぞ矶摺だ钏埂穫鳎骸笆菚r二世在甘泉,方作抵優俳之觀?!薄稘h書·枚皋傳》:“(枚皋)不通經術,詼笑類俳倡。”《漢書·霍光傳》:“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薄盾髯印ふ摗罚骸敖褓絻灐①?、狎徒,詈侮而不者,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者!”荀子是戰國晚期的人,因而推斷“俳”大約出現在戰國或戰國后期。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三個著名的俳優,優孟、優旃、郭舍人。優大致出現于春秋時代,文獻中有所記載?!秶Z·晉語一》:“公之優曰施,通于驪姬”?!笆笔侨嗣??!秶Z·晉語二》:“驪姬許諾,乃具,使優施飲里克酒”。古代之優,本以樂為職,故優施假歌舞以說里克。除了晉國有相關的史料記載,在齊、楚二國也有相關的記錄?!秶Z·齊語》: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臺以為高位,優笑在前,賢才在后?!毕骞诠?97-前686在位,由此看來,齊國比晉國所記錄的優出現時間更早。《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于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此知可以言時矣?!睆氖妨现锌梢钥闯?,優孟是一個擅長表演和歌唱的樂官。因此綜合史料來看,雖然俳倡優都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但是其出現的早晚還是有前后之分的。大體是優出現的最早,其次是俳和倡。
二、俳倡優辨異
(一)俳倡優釋義
1.俳
從字義上看,《說文》對俳、倡、優都做了解釋。俳,戲也。引申指雜戲。同“誹”,謂諧語戲笑,如俳詼、俳諧、俳謔、俳笑等,后指表演諧語戲謔的人。
在《漢語大字典》中,俳還有下列幾個義項:1.雜戲、滑稽戲。也指表演雜戲、滑稽戲的人。“擊鼓歌吹作排倡。”(《漢書·霍光傳》)2.滑稽、戲謔。宋王安石《和董伯懿》:“預編詩書播后嗣,筆墨雖巧終類俳?!?.指講求字句工巧、重視對偶聲律的文體。
2.倡
倡,樂也。桂馥《義證》引顏師古注:“倡,樂人也?!苯泜饔脼椤俺弊帧V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唱,導也。從口昌聲,經傳皆以倡為之。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也認為“倡”“唱”二字同源。從字形看,倡,從人、從唱省聲,不難辨認出“倡”是必與音樂相關?!抖Y記樂記》:“一唱而三嘆,”鄭玄注:“倡,發歌句也”,這是合唱、倡而說之。唱、倡、娼都與音樂相關,而且行、音、義都相近,有學者懷疑這三個字是分化字。這三個字是章組舌上音,按照“古無舌上音”的說法,則他們的聲母讀“d”或“t”,與端組字相同。倡者,樂也。可見,“倡”重樂即樂舞,而且倡優多為女性,用女性肢體的柔美來表演樂舞。
3.優
優,饒也。從人憂聲,一曰倡也。段注:“即所謂俳優也。”指樂舞或雜戲演員。古代之優,本以樂為職,故優施假歌舞以說里克。朱駿聲說:“倡者本訓,饒者假借”。優人的特點有二:一是善于模仿表演,二是身形矮小。《史記·滑稽列傳》的“優孟衣冠”和“優旃,秦倡侏儒也?!笨勺鳛樽C據?!吨袊鴳蚯烽L編》中:“優,當然不必定以侏儒充任,不過俳優的任務,原為供人笑樂。以侏儒之短小,與常人比并,已覺賦形滑稽”。優,不一定就是侏儒,但是它的身材特點使它有幽默效果的優勢。《史記》記載優孟亦是云楚之樂人?!蹲髠鳌罚核稳A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倍蓬A注:“優,調戲也。”因此優人表演以調戲為主?!皟灐笨赡鼙咀鳌矮D”,藝人模仿猿獶而演滑稽戲。張衡《西京賦》“猿狖超而高援,”李善注說:“皆偽所作也。”《禮記·樂記》鄭注:“獶,獼猴也,言舞者如獼猴戲也。獶或作優?!毕惹亍皟灐贝篌w可分為三類:1.“優”是俳諧表演者。2.“優”是樂舞的表演者。優孟是樂人,也就是演奏樂器的人,而優施既能跳舞又能唱歌,可見優也是樂舞的表演者。3.“優”是雜技表演者?!秶Z·晉語》 :“侏儒扶盧”。韋昭注:“扶,緣也,盧,矛戟之,緣之以為戲?!薄胺霰R”是爬桿的一項雜技?!吨袊鴳蚯烽L編》:“倡優既分作兩種解釋,在優言之雖為一物,但優之本身一名詞,冠以倡、俳,似當分作‘司唱之優’及‘司戲之優’。若今日戲劇熟套來分別:俳,便是科諢;倡,便是歌唱?!鼻貪h以后,雜技表演的優人分離出來,只剩下俳諧和歌舞表演的優人。就是我們所說的俳優和倡優。優人于歌舞調戲外,且兼以競技為事矣?!墩f文解字》:“巫,祝也?!迸苁聼o形以舞降神者也。巫與優的區別在于:巫以樂神,而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而優以調謔為主;巫以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主。
(二)俳倡優辨異
俳、優都有歌舞之意,然而還是有細微差別的。顏師古注:俳,謂優之褻狎者也。也就是說兩者雖然有功能上的相似,然而俳與優相比,大抵是俳在進行表演時污穢、輕慢。據《兩漢民間樂舞百戲》一文中考證:“倡”在先秦之時表示唱歌之意,并沒有藝人的含義。從漢代開始“倡”有了藝人的意思。“優”的演變過程,大致是原指唱歌之類的技藝。到后來引申為此類表演的藝人。倡優并存出現的情況在史籍中有所記載,《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四》:“今君左為倡,右為優,諂人在前,諛人在后?!睆乃麄冊诰髅媲八幬恢貌煌?,也能反映出二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因此,這三者在造字之初,形體不同,功能亦不同。倡是司樂的職能,俳優是司舞的職能。二者相較,俳更為淫蕩、輕浮。俳優重語言表演,倡優重樂舞表演。兩者是不同的優人。但是又有其共通之處,很多時候,俳優和倡優是同時表演的,兩者都涉及到化妝樂舞,都以逗樂、娛樂他人為目的。
優:本與猿猴的模仿滑稽相關(獶),引申指用模仿表演滑稽戲的藝人。
俳:本與誹諧戲誚相關(誹),引申指用語言表演戲謔的藝人。
倡:源于唱,后名詞轉化為演唱樂歌的藝人及青樓女子。
俳優的職責在于逗笑統治者和貴族,為這些上層人士排遣無聊。專為君主服務的俳優又稱為弄臣。“弄”的稱謂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并逐漸形成帶有戲耍、游戲性質的以雜技、歌舞、滑稽動作為主要內容的喜劇表演。《說文》:弄,玩也。弄是個動詞,并且帶有游戲的性質。對比春秋時期出現的“弄”與西周末年出現的“優”,可以發現,兩者本質上都具有游戲性質與喜劇色彩。優作為國王的弄臣,主要的職責就是進行插科打諢式的戲劇表演,以博取統治者和大臣的歡樂。這和弄的表演風格基本相同。兩者的區別在于,優是作為個體向統治者進行賣藝表演的演員角色稱呼,而弄是作為個體或者群體面向普通百姓進行的一種喜劇表演形式?,F在籠統來講俳優就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樂舞、雜技、化妝等諸多技巧,進行滑稽表演的藝人。其特點是以語言表演為主,以娛樂人為主要目的。
本文通過對俳倡優這一群體的來源以及同中有異的辨析,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梳理。簡而言之,這三者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有早晚之分,在上古宮廷的藝術表演中職能分工也有所區別。這一群體在后世逐漸轉變為戲劇的表演者,因而相關的探討對于戲劇的來源演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國維.戲曲論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2]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
[4]趙建偉.中國古典戲曲概念范疇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