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方面塑造了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歷史人物,像劉、關、張、諸葛亮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眾多人物中,對于曹操的評價歷來也是褒貶不一。《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刻畫讓大家對他留下了奸詐的印象。事實上,曹操具有多重性格,陰險多疑只是其性格的一面,他也有優秀的一面,“宰相肚里能撐船”最開始就是用來形容他的。筆者看來對于曹操應該基于史實對其進行客觀評價。
【關鍵詞】:《三國演義》;曹操;奸雄;史實
在《三國演義》中,人物塑造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類型化的人物形象。類型化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人物直接以比較單一的形態呈現,它在人物的典型發展過程中起著排除雜亂因素,明確集中地表現人物的某一鮮明特征。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充分體現了其奸偽本質。作者給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亂世之奸雄。”提到曹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奸臣,陰險歹毒,好玩弄權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如果就這樣對曹操下定義似乎有失偏頗。
一、亂世之奸雄
1、陰險狡詐
作為政治家的曹操,采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作為軍事統帥,實行“兵不厭詐”的計謀,以成就霸業。曹操其雄心超過孫權、劉備,是因為其權謀遠勝過孫權、劉備。曹操的形象揭露了一個歷史真象:封建英雄和權術是相輔相成的。曹操的被否定,在于他把“兵不厭詐”的權術運用于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他不但詐敵人,而且詐朋友、詐部下、詐士兵,連親爹都詐。曹操的奸狡詭詐、老謀深算,成就了他統一北方的功業,使其成為一世之雄,但也留下了大量的惡行惡德,是一個有才但是缺德的形象。
2、生性多疑
不但奸狡詭詐,曹操還生性多疑,在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卓孟德獻刀”中他的多疑性格體現無疑。在這一回中,曹操刺殺董卓未成,便借故離開相府逃命,途徑中牟縣,遇陳宮,棄官去爵與之同行。到成皋地方,遇到曹操之父結義兄弟呂伯奢,投宿其家,卻因為誤會而將其一家八口全部殺害,又殺呂伯奢滅口。還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當夜,陳宮便認定他:心狠非良士,棄他而去,自投東郡去了。縱觀后世,因為多疑被他殺害的人才也是不在少數:許攸、華佗、楊修、孔融等等,都是因為曹操的多疑而失去了性命。雖然曹操的陰險狡詐性格在《三國演義》中被作者夸大了,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曹操性格中確實有陰險多疑的一面,這點是無可否認的。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只是曹操性格的一方面,對于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我們對他的評價應該客觀,不能以個人好惡為原則。我們在看到他的陰險多疑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他的積極的一面。《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小說,其次才是歷史小說。與分析一般小說中人物形象不同的是,我們還可以撇開小說的框架,把歷史小說中的人物放回到歷史真實中去觀察其歷史形象。對于曹操形象的探討正是如此。
二、治世之能臣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并且有快速權衡應變的能力,年少的他任性好俠、放蕩不羈。就是這樣的曹操青年時期便具有雄心壯志,精明而有膽識,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在年輕時候任基層官員。任此期間,他深得太尉橋玄器重,被其稱為“命世之才”。當時名士許子將評曹操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這兩句評語既表明了曹操的能干,同時也道出了他的野心,曹操從此聲名大振。此時的曹操確實不畏豪強,除暴安良的有志青年,做過一些好事。他招兵買馬,討伐暴虐的董卓。行刺董卓不成,便謊言獻刀以及騙馬出逃等情節都表現出他的大智大勇,這些行為初步表現出他的政治家才能。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由于他提拔地位低下的關羽、張飛等,因而取得了節節勝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
在《三國志·武帝紀》記述了曹操的政治生涯,突出反映了其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肯定了曹操統一北方、安定邊境等功績,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既有文才又具武功的、對歷史起過進步作用的非凡人物。我們要想真正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不能僅僅局限于《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這樣一部傾向性特別明顯的著作。
1、唯才是舉、愛惜將才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1]對于出身下層的人,只要有才能,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七年的時間里,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2]
2、改革政令
從《三國志·武帝紀》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革新派,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政令,獎勵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用人唯賢,從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禁斷淫祀”,使得“奸究逃竄,郡界肅然”;他下令減租減賦,令百姓喜悅;它“整齊風俗”、“大封功臣”,穩定了北方社會的發展,這充分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膽識和睿智。在軍事方面,曹操更是戰功顯赫。從陳留起兵到赤壁之戰,他在風云突變的漢末亂世中縱橫馳騁二十多年,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取得了統一北方的偉大功績,對我國北方的穩定與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3、能文善詩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從曹操的詩歌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他吞吐天下的氣勢和胸懷天下的抱負。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3]。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三、結語
對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截然不同的傾向,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既不能偏信《三國志》中對于曹操的歷史形象的美化,也不能因為《三國演義》中曹操文學形象的刻畫就認為他是陰險狡詐的奸臣。對于這樣的一個具有很強的歷史影響意義的歷史人物,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既要看到他的對歷史的貢獻的一方面,又要看到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受時代和人物性格局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足。我們對于曹操的評價應該將其放在東漢末年那個特殊的時代里看待,在當時的動亂社會之中,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期不可能有像我們今天所要求的那樣完美的人物。曹操應該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的一個復雜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既有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才能杰出的一面,也有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而不擇手段的一面;既有唯才是舉、愛惜將才的一面,也有多疑、錯殺忠良的一面。對將士能夠關懷大度,對對手能夠惺惺相惜;他并不是天生的陰險狡詐之徒。筆者以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應該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注釋:
[1]劉勇《曹操智囊團研究》,山東大學,2008年。
[2](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3](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
參考文獻:
[2]劉勇《曹操智囊團研究》,山東大學,2008年。
[3](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4](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
[5]王改萍《試析曹操的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