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撾世俗文學最突出的特征是受到了佛教、婆羅門教的影響,它的許多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史詩、抒情詩、散文小說和寓言又受到古印度文學的影響。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經泰國傳入老撾,改寫后成為老撾的古典名著,即《帕拉帕蘭》。
【關鍵詞】:《帕拉帕蘭》;古印度;佛教;價值觀
文學是借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或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老撾古代文學是開放包容的優秀文學,它積極汲取了古印度文學的先進養分和佛教思想精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老撾人的社會生活情景,展示了老撾人民的思想情趣和審美觀念等民族心理和文化。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雖然不能說世界上所有的寓言和童話都產生在印度,倘若說它們大部分的老家是在印度,是一點也不勉強的”。由此可見,古印度文學對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以及老撾文學中出現印度文學影子的可證性。
14世紀中葉瀾滄王國建立后,國勢漸趨強盛,尤其是16至17世紀,瀾滄王國多次成功抵御了暹羅和緬甸封建勢力的入侵,老撾封建社會進入了上升階段。社會的繁榮穩定促進了文學的蓬勃發展,這一時期,作為老撾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世俗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并涌現出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
老撾長篇敘事詩《帕拉帕蘭》是老撾17世紀世俗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帕拉帕蘭》為《羅摩衍那》的老撾語音譯名,意譯為《羅什與羅摩》。該改編本約成書于17世紀,但作者及具體年代不詳。該書在老撾流傳非常廣泛,幾乎每個寺廟都有收藏。1973年印度學者嘎亥博士以萬象省南班那宋寺的藏本為基礎,并與波握寺、班洪寺藏本進行比對、整理,最后用老撾文出版。此外,《羅摩衍那》在老撾還存在多個不同的異文,如在芒辛地區廣泛流傳的傣語版《蓬瑪加》和《小蘭嘎》以及收藏于瑯勃拉邦王宮的安南語版本《吐拉披》等①。
《帕拉帕蘭》以佛祖的一個前生帕蘭的故事為主線。故事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因闊巴塔城和西薩塔納城的興起、哈那孫和帕蘭的出生。其中重點講述哈那孫強迫堂姐占達做自己的妻子,從而違背了老撾社會近親姐弟不能通婚以及結婚必須舉行求親儀式而不能強迫他人為妻的風俗,最后哈那孫失去了百姓的敬重,甚至他的爺爺因其行為感到羞愧而隱居深山。第二部分主要講述帕蘭與哈那孫的斗爭。當哈那孫舉家逃到楞枷島后,依舊惡性不改,繼續干出了許多傷風敗俗的事情,如騙奸因陀羅之妻蘇薩達;采取欺騙手段偷搶希達等。后來,當帕蘭成功完成希達父親昭拉西提出的各項條件娶到希達后,哈那孫又密謀殺害帕蘭并用詭計成功將希達騙取到手,但因希達反抗而一直不能與其成婚。帕蘭四處尋妻,最后歷經千辛萬苦和各種磨難困苦,終于將哈那孫殺死,與希達夫妻團圓,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故事的末尾講述帕蘭懷疑希達的貞潔,導致兩人經常爭吵,但最后雙方相互原諒寬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帕拉帕蘭》取材于《羅摩衍那》,因而其主要故事情節跟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有很多相似之處,從《帕拉帕蘭》的故事情節來看,它借用了其結構、部分內容以及人名和地名等,而且還保留了許多婆羅門教的色彩,如作品中多次提到“天堂”“地獄”“須彌山”“梵天界”等詞語以及大量的巫術和咒語等。作品傾向于夾雜佛教色彩,也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主題思想上,《帕拉帕蘭》主要表達了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的重要性,這一社會規則澆筑了人們的守法意識,誰違反祖訓、規矩,誰就將受到懲罰。整個故事也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按照老撾的社會風俗,近親姐弟不能通婚,結婚必須明媒正娶。故事中的哈那孫違反當地的求親儀式和破壞傳統習俗強娶自己的堂姐為妻,最終導致人神共怒,成為破壞風俗習慣的反派人物,變成非正義一方;而帕蘭卻是老撾人民心目中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及風俗習慣的模范、標兵,是正義一方,得其民心,并最終戰勝哈那孫。
在內容上,《帕拉帕蘭》首先講述哈那孫的出生和早期生活,然后再說到主人公帕蘭的出生,這與《羅摩衍那》有很大不同。在人物形象方而,哈那孫也與《羅摩衍那》中的十首魔王不一樣,他是一個充滿智慧、驍勇善戰和熟知佛教教義的瀟灑美男子,但他自負、愛炫耀并且蔑視倫理道德和傳統風俗,最終變成非正義一方,被代表正義的帕蘭打敗。帕蘭在作品中則被塑造成社會道德和傳統習俗的維護者,被視為正義方的代表,最后登上王位并與希達終成眷屬,愛情事業雙豐收。而同樣作為遵守傳統習俗和佛教教義的代表帕拉,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為便于書寫和順口,將名字也與帕蘭拼寫到一起。同時,為加大與《羅摩衍那》的差異,突出表現《帕拉帕蘭》是根植于老撾民族土壤上的藝術成果,作者還重新塑造了一些新的角色,并賦予重要地位,如“飛馬”等。此外,作者還對原著中的一些人物作了改編,如混拉蠻(哈奴曼)變成了帕蘭的兒子,按照老撾人生活來描寫占達和希達的日常行為等等。
在典型環境及社會文化習俗的描寫方而,作者以敘述的形式對地名、山川、河流、鳥獸以及老撾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的介紹,并在其中穿插了不少的格言、諺語和詩歌。如給各種樹木、水果、游魚、飛鳥等取名,用“穿牛鼻子”、“長嘴泥鰍”、“檳榔青”②,等非常形象而又具有老撾民族特色的詞語來反映老撾人民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用大量的篇幅來介紹老撾的風土人情,如老撾人的熱情好客、拴線儀式、婚慶祝福等等。此外,作品還反映了老撾人的宗教信仰習慣及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在老撾的融合交匯過程。17世紀,小乘佛教在老撾已得到廣泛傳播并確立了主導地位。為迎合本土人民的宗教信仰習慣,作者在創作時將帕蘭附會為佛祖的一個前世,并穿插佛教的教義內容,以吸引讀者和聽眾。
綜上所述,《帕拉帕蘭》是老撾人民結合自身的社會需要與精神需求加以重新構思,并在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典型環境等方面進行再創造的一部具有老撾本土人文特色的獨立完整敘事長詩。它是根植于老撾民族土壤上的藝術成果,是佬族人在接受印度文化過程中,融合本土人文風情且發揚其積極因素的佳作代表。此外,該部作品《帕拉帕蘭》從正面贊頌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真理,以及人們對純潔真摯愛情的追求,謳歌了人們為追求幸福不惜與大自然或社會黑暗勢力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無畏精神,是文學體裁中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生動詮釋。
多樣化文學體裁及作品的產生既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反映,也是文學自身演進的必然結果。《帕拉帕蘭》是古印度名著《羅摩衍那》的衍生之作,在作品中無不滲透著古印度佛教的宗教思想和智慧的價值觀,通過與老撾本土傳統風俗習慣的交融,該部作品被嘉為老撾古代文學中的精神之作,發揮其教化民眾,感悟民生之功用;作為老撾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老撾古代世俗文學作品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對老撾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后世老撾文學作品模仿的對象和取之不盡的文學素材,并對老撾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最終形成發揮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老他波勝坎·翁達拉等.老撾文學[M].老撾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所,1987:255-264
參考文獻:
[1](老撾)波勝坎·翁達拉等.老撾文學[M].老撾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所,1987.
[2]梁立基.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3]張光軍.語言·文學[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
[4]季羨林.東方文學史(上、下冊)[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5]陸蘊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在老撾的流傳和變異[J].東南亞,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