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世紀中葉,由于蒸汽機的改良,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并迅速向歐洲各國擴展。蒸汽機改良后,出現了火車,輪船,工廠,這些迅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面對這一形式,工人階級發起了工業革命,同時,在這歷史背景下,歐洲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如,較有代表性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和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弗里德里希,他們用繪畫語言來控訴工業革命帶來的“災難”和影響。
【關鍵詞】: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弗里德里希
“浪漫主義”(Romanticism)里的“浪漫”(Romantic)在英文的解釋里有“浪漫的、多情的、空想的”之意,它的來源可追溯到中世紀,由拉丁文演變的方言所寫的“浪漫傳奇”,這是專門用來記述中古歐洲盛行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以及抒情詩。浪漫主義文藝運動在歐洲的興起,大約是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的上半葉,這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
1769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這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加快了步伐。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環境,工人階級由于生存困境,掀起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民主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這為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并且資產階級作為一種新興的、進步的社會力量,在對封建專制主義和教會控制的反抗中,以個性解放的要求和“自由、平等”的理想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和尊嚴,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進步的歷史潮流;還有,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把人的主觀作用,即一種自在的、自為的、絕對的、自由的精神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這些都促進了浪漫主義思想的形成及發展和完善,這種社會批判意識甚至把矛頭指向了資產階級革命剛建立起來的新的社會秩序所帶來的缺憾和毀滅。當人的個性與情感在藝術中承擔著新的角色,使靈感、天才、主觀的感受成為浪漫主義奉行的藝術精神,自由平等的社會思想也會使浪漫主義向人類生存的現行制度的弊端和罪惡,不斷地發出挑戰。[1]
浪漫主義主張以一種主觀地感悟、理解和解釋世界的藝術表達方式,在藝術表現方面比較個性化,在表現手法上,將強烈的光線效果、絢爛的色彩對比、奔放的筆觸和富于動感的構圖等作為抒發情感的主要手段。并且,浪漫主義無論是對于人物、景物的描繪或對于歷史題材以及文學的處理,都具有獨特和顯著的個人色彩,這必然導致對于創作自由的要求和變革社會的愿望。浪漫主義藝術家崇尚大自然,對于城市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表現出一種厭倦,甚至于加以詛咒的一種態度,這實際上是浪漫主義藝術家在自然中寄予社會理想和希望的精神寄托。而當這種理想收到壓抑或是挫折時,藝術家們選擇的是不同的表現方式,如德拉克洛瓦和弗里德里希。
歐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是法國藝術上最引人注目的畫家,他十五六歲時開始學習繪畫,并于十八歲時進入美術學院。在青少年時期,德拉克洛瓦很喜歡格羅作品里那種沖破古典主義原則束縛的風格,開始萌發浪漫主義的一種藝術氣質。在那一時代的畫家中,席里柯是德拉克洛瓦所敬佩的藝術家,并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德拉克洛瓦的藝術繪畫創作題材常常來源于文學和詩歌名作,充分體現了感性的浪漫主義思想。他于1822年創作了《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這幅作品取材于《神曲》的《地獄篇》,描繪了但丁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引導下,乘小船行進在地獄里的斯提克斯河中的場景。畫面里小船的四周水流湍急,經受風浪懲罰的幽靈們,裸露的軀體在水中掙扎,他們中有的咬牙切齒,有的目錄兇狠,他們企圖爬上小船,使乘于小船的但丁情不自禁的感到恐慌,而維吉爾在義正言辭的怒斥這些曾在人間作惡多端的幽靈們。這幅作品的創作受到了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德拉克洛瓦在色彩方面彌補了席里柯作品中稍遜不足之處。
1830年7月27日,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同年,德拉克羅瓦創作了以七月革命為歷史背景的《自由引導人民》。從畫面可以看出這副作品在當時產生的感染力是不可多見的,畫面:一個形象健康、美麗、莊重、堅強的自由女神,左手持槍,右手高舉三色旗,引導著人民前進。跟隨自由女神身后的是越過街壘,穿過濃煙和大火,正在奮勇向前的起義者;還有來自工人區的孩童,有士兵,有身穿黑色禮服的青年知識分子;背景是硝煙彌漫的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畫面下方的犧牲者與畫面上方高舉旗幟的自由女神在強烈的光線照射之下,產生了一種較有戲劇性的對比效果,并給人一種不惜犧牲自己換取理想、自由的感召力量。充滿動感的構圖,熾熱而豐富的色彩,畫面人物洋溢出強烈、緊張、激昂的情緒,顯示出了德拉克羅瓦關注時代生活、熱愛祖國的一種熱情和情懷。
德國在工業革命時期也產生了很多藝術家,如著名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卡斯巴·大衛·弗里德里希。1774年9月5日,弗里德里希出生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小城—格萊夫斯瓦爾德,是家里的第六個孩子。和德拉克羅瓦不同,弗里德里希描繪的繪畫主題幾乎都是風景,他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道:“畫人物形象這本來就不是我的事情……我從來不畫人物,而畫風景”。[2]他的作品中即使出現了人物,也是背對著觀眾,如《凝視月亮的男人和女人》、《從窗口眺望的女人》。《從窗口眺望的女人》里的女人是畫家年輕的妻子,她眺望著窗外,但卻并沒有專注于某一事物,她那無動于衷的身影告訴我們她正在沉思。弗里德里希喜歡描繪波羅的海平坦的海岸,古老的哥特式輪廓以及薩克森地區的山脈,并且對新月和晨曦的景色甚感興趣。他的畫比較注重勾線和輪廓,每幅都以細致的速寫作為創作基礎,強調整體結構的韻律。他的風景畫體現出他對大自然冷靜的觀察以及富有哲理的深入思考,如,《橡樹林中的修道院》和《烏鴉樹》,畫面里充滿了悲傷、凄涼和死寂,這些都體現出弗里德里希運用成熟的繪畫語言來表達內心里那豐富的精神世界。
畫面里無論是充滿希望的孩童,還是充滿死寂,悲傷的風景,這些都是在工業革命之下,浪漫主義藝術家的精神產物和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控訴及對理想社會的一種追求。德拉克洛瓦和弗里德里希的作品風格還是精神追求,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袁寶林 主編 遠小近 廖旸 著《歐洲藝術——從羅可可到浪漫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出出社,2004年版
[2]. 歐陽英 潘耀昌《外國美術簡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