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湖北省鄂州雕花剪紙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小平是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辦的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培訓班。由于常年手握刻刀,66歲的他有著一手的老繭。老繭意味著鄂州雕花剪紙的根脈仍然在傳承、在延續。
胡小平回憶9歲跟隨父親胡茂恒學習雕花制作工具。首要工作是分花相,花相有七彩顏色,十個相為一組。其次是雕刻花樣,雕刻技藝從簡到繁。胡小平打趣地說到:“為學這些技藝,我還挨過父親不少的打咧!”胡茂恒是鄂城縣花樣工會第三屆會長,十幾歲跟隨戴錦江學習雕花技藝,胡小平稱戴錦江為“師爹”。經過四年的學習,胡小平13歲跟隨父親外出賣花樣,學習路徑與江湖規矩。說起賣花樣的規矩,胡小平介紹了花樣箱、花樣鼓的擺放,花樣箱也稱“花樣櫳子”,花樣鼓又稱陰陽鼓、鴛鴦鼓。同時強調了打花樣鼓的規矩——打三下請鼓。他補充說打完三下請鼓之后,還要有一段說詞,說完便吆喝起來:“請姑娘,抽花線,買花樣,繡花鞋,不買花樣懶婆娘。”用胡小平的話說就是“出去賣花樣就等于出江湖,不能壞了江湖規矩。壞江湖規矩傳家寶花樣箱就會被扣下”。由于舊時女子出嫁、小孩周歲都需要買花樣,用來制作花鞋、圍裙、狗頭帽等,賣花樣便成了俏生意。胡小平在學習雕刻的同時還需要學習花樣里蘊含的寓意,在賣花樣的過程中除了要教色彩搭配還需要講解花樣里的美好寓意。14歲時,胡小平就已經能夠單獨外出賣花樣。他回憶到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外出賣花樣一定要帶上一把傘,以防花樣箱被淋濕。胡小平說:“遇到風大雨大,寧愿自己淋點雨,都要保住花樣箱,保住花樣箱里的花樣。”花樣箱是胡小平家的傳家寶,白天背著走、晚上當枕頭。花樣箱是百花的園地、鳥獸的天堂,民間喜事箱里藏。用他的話說,花樣箱是他們家的八斗丘,花樣鼓是耕田牛。1966年,紅衛兵開展除四舊行動,收走了胡小平家的花樣箱與花樣鼓,可這些都是他們家的寶貝,胡小平便冒險偷拿回來,才使得花樣箱與花樣鼓不被破壞。之后,胡小平便改行從事機電修理,在鄂州燕磯鎮機電修理廠工作的30年期間,他一直在研究雕花技藝,從未間斷。胡小平經過長期鉆研、反復練習,在2006年成為鄂州雕花剪紙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成為鄂州雕花剪紙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胡小平憑借扎實的根底對父親遺留下來的傳統花樣進行雕刻,毫無保留地將雕花技藝與雕花圖案所蘊含的寓意傳授給他人。胡小平身上有著傳承人所特有的責任感,他始終強調“傳承”二字不能丟。大樹的茂盛是因為樹根不斷汲取養分,雕花剪紙的發展也離不開根,只有根堅固了、強壯了,才能夠將傳統手工藝雕花剪紙進行傳承。胡小平在鄂州群藝館兼任教學工作,實行面對面教學、手把手教學。每逢星期六,他的身影便活躍在群藝館里,風雨無阻、從未間斷。針對此次傳承人走進課堂的培訓,胡小平感嘆道:“做到老、學到老、一生學不了。”胡小平受工筆花鳥課程的啟發,在傳統花樣上進行了改造、創新,為傳統花樣生存提供空間,他說:“傳承不能僅僅只靠博物館展示,還需要活態傳承。”在非遺剪紙班培訓期間,胡小平積極與其他學員交流雕刻心得,傳授如何下刀、如何刻紋路等技藝。作為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一旦有雕花剪紙作品展示,胡小平都會細心觀察,給出合適的意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來臨,雕花剪紙的創新工作也在不斷進行,胡小平強調雕花剪紙可以創新,但創新要有根作為依據,不能丟了根。雕花圖案不僅有特定的分類,還要遵循事物的客觀存在。
雕花剪紙的題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日常生活,一類是寄寓理想。鄂州雕花剪紙在內容與題材方面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賦予剪紙以“祝愿吉祥、揚正辟邪”等寓意。鄂州雕花剪紙的內容題材大致分為六類:祝福祈祥部分、時代印記部分、愛情婚姻部分、家族繁衍部分、神靈圣賢揚正辟邪部分、裝飾藝術。
民間剪紙藝人常說剪紙要有“名堂”,也就是所謂的“口出要吉利,才合人心意”。剪紙設計常用象征性、諧音式等表現手法,用剪紙的形式表達祝福,深受人們的喜愛。張本炎(男,54歲,漢族,雕花剪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鄂州市經濟開發區周鋪村人)告訴筆者說:
“鄂州最經典的圖案是‘同鞋到老’,下面是一只男鞋,上面是一只女鞋,兩只鞋子在一起。取其諧音,‘同諧到老’。然后還有這個‘筆定雙錢’,兩個銅錢中間夾著一個毛筆。這些都是老圖案,是從我爸爸的師父傳下來的圖案。這里面的寓意我說說,這上面是‘四五六’,是一個順子,寓意‘萬事順利’。這是吃的柿子,邊上是個如意,這里是蓮花、桂花。事事如意。這里是一個裝錢的錢壺,這是一種生活用具,是‘錢財萬貫’。這是一個貓,這是一個蝶。寓意‘耄耋之年’,祝壽。蝙蝠、天。寓意‘添福添壽’。十個錢、梅花。寓意‘十全十美’。”
可見,剪紙圖案中還是大有“名堂”的。除此之外,鄂州雕花剪紙的內容題材還有時代印記、時事內容等,通過訪談張本炎,他對筆者說:
“剪紙是根據不同時期創造的。有土改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的作品。雕花剪紙的種類是非常多的,有枕頭花、鞋花、帽花,還有小孩子的圍兜、小兜兜。包括佛教上,比如說廟宇上也需要繡花,大殿、菩薩兩邊的飄帶。”
鄂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兩周時期是楚國別都和封邑,三國時期是吳國首都和陪都。鄂州也被譽為“古銅鏡之鄉”,出現了一系列以“古銅鏡”為題材的雕花剪紙作品。結合鄂州當地地方特色,將“吳楚文化”與雕花剪紙題材進行結合。顧德(男,43歲,漢族,大學學歷,雕花剪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鄂州市東方紅小學教師)對筆者說:
“你比方說,像我們鄂州現在搞那個三國文化、吳楚文化,你如果說聯合文聯的、檔案館的,就是說鄂州三國有哪些經典的故事,在哪些地方發生的哪些故事,以這個為題材,出一個系列題材。我們再來根據這個題材來設計、創作,把這些元素融合進去,你說是不是啊。”
通過訪談發現,鄂州雕花剪紙的內容題材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文化方面,也與當下時代背景有著緊密聯系。顧德說:
“實際上我15年底的時候,就是從中南民大學習完之后,那個時候就是核心價值觀,我就把我們鄂州過去新娘出嫁的時候披的披肩。就是有個黨徽的那個,相當漂亮,正好有12條,我正好把24字核心價值觀都刻上去啦,中間是個圓,像這個你就不能叫圍涎花,你要取名就只能叫‘核心價值觀’。是不是啊。”
雕花剪紙的內容與題材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發生改變,通過雕花剪紙傳承人群的口述,總結出雕花剪紙的題材內容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名堂”。
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每行手藝人背后都有強壯的根系支撐他們前進。只要根在,手藝人便有了依靠,傳統手工藝才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何紅一:我國南方民間剪紙的文化生態環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期。
[2]姬雁姿:湖北省鄂城花樣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3]李世勝:淺談鄂州民間雕花剪紙的藝術語言[J]鄂州大學學報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