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是以毛筆和墨汁勾畫點染墨跡表現山水,花鳥,人物等。水墨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國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水墨人物畫是水墨畫的重要分支之一,提及水墨人物畫的“當代性”,它不僅是對當代人的生存現實,心理真實的向往,同時還在于它對繪畫語言方面與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及以往的水墨人物畫之間的區別,在于它對新老傳統的傳承、改造、重建的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新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劉慶和;水墨;當代性
提及到水墨畫的當代性,作為當代水墨人物畫家的劉慶和是這樣說的“水墨畫在介入當代的時候,因為相對于傳統水墨畫的一種創作方式和解讀方式,包括欣賞方式,我會更多的考慮到水墨畫怎樣進入當代,在介入當代時,怎樣才能保持藝術家的個人的一種創作狀態。”劉慶和對中國畫中遠離生活真實,一成不變的套路樣式不屑一顧。他將自己的工作概括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關注當下生活,以水墨的感覺、思維和生活方式,突出人和生命這一永恒主題。他不描繪具體的城市生活場景和事件,而是著重于表達城市生活的無聊、無奈和空虛。作為一個優秀的當代人物畫家,他知道試圖全面細致地描繪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不現實的夢想,但他可以從某一個性化的角度按捺激情,靜觀現代城市生活潮流中的泳者。由此,在意識到繪畫對于精微表達現代人的心理變化的局限的同時,他投入更大的熱情,觀測隱遁在現代人的面部后面的無盡思緒和個人化的私密取向,揭開舉目可見的忙碌與悠閑,將埋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靈魂軌跡呈現給我們。
劉慶和的水墨人物給人的感覺是他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媒介的特質,與寫實繪畫的造型不一樣,和傳統的人物畫也不一樣。他把傳統的水墨語言中用墨、用色的技法發揮到了極致,從技術層面、題材的表達,一開始就貼近當下的現實生活,極具親切感,這是帶有自傳性質的系列創作。他用水墨媒介表達一個藝術家當下的日常狀態,真實地用畫面語言表達現實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他以自我真誠而又真情的視覺描述,以一個視覺知識分子敏感而又細膩的心靈,對激變的社會、激變的現實做出洞察性表達,同時,也折射出中國社會在全面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特別是全球資本、文化一體化的沖擊下的深刻變化,揭示出了都市化進程中人們的一種真實的處境和生存實境,特別是反映了物質主義時代人們的一種生存心理——對現實的無奈、虛妄與妄想,毫不夸張地說,劉慶和以其獨有的視覺感知方式和極具個性風貌的視覺描述,在當代藝術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跡。
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會以不同的圖像去表現他所處的時代。劉慶和曾提到“一個敏感的藝術家不可能全借用古已有的圖像去表達他所處的時代。他應該也必須從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與創造體現新時代特征的圖像,其風格的創造也是以此為前提的。”他希望關注當下生活,并以這一準則來看傳統,就不會被傳統凌駕。
在劉慶和的作品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于當下社會,處于城市生活的現代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種描繪,不描繪具體的城市生活場景、事件,而是著重于表達城市生活的無聊、無奈和空虛。比如一幅叫做《限行》的作品,畫的是一個站在墻上,抽著煙的人,應該是畫得畫家自己。他講到這里的“限行”跟交通的“限行”有一點點關系,但這個“限行”還是我們自然的人,自然的生命,在社會當中,我們個人意愿和規則之間的矛盾。另一幅《深深的》表現的是當我們身處這夢境里,就會覺得自己一下子好像要掉到深淵,自己很困難的時候又好像又靠一個支點挽救了自己,描繪了這樣一種心態。試圖全面細致地描繪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不現實的夢想,但可以從某一個性化的心理變化,將那埋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靈魂軌跡呈現給我們,劉慶和便是如此。另一幅作品《全票》,透過這個名字,我們能夠直接理解,在畫面中,大家都在鼓掌表示同意,全票通過,我們沒有個人意見,我們沒有不同,大家想的都一樣。透過這幅作品,可以看出劉慶和的作品還有一種是對個人生活經驗的回望,這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劉慶和是一位有著曲折從藝經歷的藝術家,他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在其生命的早期無疑有著苦痛的“文革”經歷,也曾入工廠,盡享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豪情,他又生逢其時,趕上了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大潮,因而擁有良好而系統的學院教育,這些都賦予他一種開放的視野和一個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為其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突破,提供了可能。
談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對于我們這一代來說,這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年代。熟悉的是,常聽父輩提起當時的種種,心中對那個年代充滿了好奇,然并不能“近距離”的感受人們所處的“狀態”。而透過劉慶和的作品,更加深了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和共鳴,感受到的一個小小的家庭與動蕩,個人的意識與集體的沖動之間的無奈和痛楚。作者是以一個歷史見證人的角度從記憶的長河中發掘一個小片段、小故事,帶給人們一種無盡的回味,同時引發了關于人,生命和社會歷史之間的多重思考。
在觀看他的都市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時,能體會到畫家是以一種“邊緣”角度去旁觀這個現實世界,他以一種旁若無人的態度去觀察都市人的形態、故事、關系,畫出當下的世態眾生。與此同時,他又是都市中人,處于一個“在場者”的身份,能深切感受到現代社會條件下人的處境、欲望,失落無奈的復雜心境。這些也就繪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生活“實”景,“真”象。他的藝術是積極投身于對現實思考的,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精神上。
中國畫的延續與發展,就不應局限在后輩對老師一味的教條化的遵守與模仿上面,而是應該更加真實的、理性的對待自己的創作樣式與風格。當然,這并不等同于要拋棄傳統或推翻前輩的種種,而是應更加適度的鼓勵和推扶年輕人在加強自身水墨功底的同時,通過剖析自身而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創作道路。劉慶和創作意義不在于對現實生活中蠅營狗茍的大驚小怪,而在于對當代生活的思考表達,他的水墨創作既不是對未來的不安昭示,也不是固步糾結的表現,更多的是不斷顯露其自身敏銳心性與豁達從容;不斷描繪、拼合一個更加清晰的自我。
透過這些水墨作品,我們看到的是藝術家的一個飽滿立體的精神世界,那里層次多樣、美丑共生、變幻無窮。它同樣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在作品面前都真實地找尋到了一個自己心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