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我們,對于設計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我們雖然投身在設計的環境當中,可是并沒有體會到設計的精華與靈魂。每款產品都是有生命的,而每個設計師在設計產品過程中都是以愛的形式來賦予產品的美。而我們卻在“深不見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夾縫中生存,并有志于進行創意與設計。
【關鍵詞】:設計;生命
一、設計與服務
“設計”實際上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一種手段,而怎樣才算是服務呢,極盡所能的討好群眾,滿足一切的可能性么?那么設計就是愚昧的,其實人們所希望的只是事事隨心,在沒有什么特殊情況的時候能夠舒舒服服洗個頭,能吃一頓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沒有什么能比享受這樣的服務更讓人心滿意足了。在此基礎上,人們在根據自己的特點或心情提出要求就足夠了。
其實設計也是如此,作為內行,要有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設計。所謂“服務”,應該是為了讓別人高興而提出自己的建議,而且很負責地、默默地安排好工作。要有自己的職業品味,向人們提供自己覺得最好的,并被一般人接受。
二、設計與生命有著十分微妙又緊密的聯系。
設計師對于自然的描述令我第一次脫離自然形態和設計的關系,感受到我們是存在在這廣袤無垠的宇宙里,發現生命和好的設計有著十分微妙又緊密的聯系。
每一天的重復,眼中觀景的不斷重復,一刻不停的忙碌或是浪費,我們甚至忘了自己在呼吸,在迸發著生命力。直到有一天,一夜醒來發現柳樹全都抽芽了,或是天地全都籠罩在一片皚皚白雪的靜謐之中,才能有些許知道我們也是自然中一個生命體!而生命的美好不應該只是驚喜,就像設計也一樣,高樓水杯座椅臺燈等等不斷充斥在我們的眼里,發現觀察,吸收然后重新闡述它們!就像在呼吸一樣,不要忘了自己是活的,不要忘了自己在一呼一吸中能完成很多事情。在做實際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是生命體,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吸取很多了。
我們從母親溫暖安全的襁褓中被冷不丁的扯出來,真空的柔軟被突然涌入的各種氣體劃破,活生生的塞入脆弱的器官。我們被情感、依戀、記憶、欲望控制著,而這些,事實上是美好的吧。喜歡一個城市因為那個城市有自己喜歡的人;喜歡一把梳子因為那是媽媽來學校看我時買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努力奮斗著,約束著自己,這些都是美好的。
生命這種東西很難講,黑川雅之說自己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像拋物線一樣,曾經達到頂端,然后慢慢衰弱,他希望他能夠奮斗到底,然后突然熄滅。我們也希望我們所奮斗的最終能取得輝煌的成就,在奮斗中成長。
其實我們都曾想過要如何對自己的家人對身邊的人好,讓他們更加舒服。而實現這一切,欲求很重要,而成為欲求的對象更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起生拉硬拽,疏通開到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作為一名設計師,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很多。但是,如果對方不肯聽你說,那么,無論你怎么費勁唇舌,也不能將你的想法傳達給對方。
與其強迫不如疏導,這一點很重要。個人,環境;人的語言,物的語言;生與死;死機交替;情感和欲求。設計和生命一樣,能從生命里領悟到的,也都在設計里。
三、“愛”與“間”
我認為日本人是“生活在互相體諒、互相調和之中”的。在西方,基督教認為具有價值標準,人要遵守神的價值才能與之共存。而在日本,人是因為互相體諒才得以共存。日本人不是遵從神的意志,而是憑借人與人之間的愛而維系的。我們設計產品也一樣,要以愛的形式來賦予產品的美。比如,一把椅子,從背面看,像父親的背影;從前面看,像母親的雙膝。仿佛在對我說:“來,過來坐吧。”從后邊看,椅子是物品;從前邊看,椅子是空間。很簡單的一款產品,卻賦予了愛。
聲音和聲音之間,繪畫和繪畫之間,以及物品與物品之間都有一定的“間隔”,正因為有了這些“間隔”,才會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所謂的“間隔”,也就是“間”到底是什么呢?即使在此是一個整體,聲音也要和聲音分開,人和人也要各奔東西。因此,也就有了對某個人的關心照顧。某個人和人的“間”,同樣,聲音和聲音、物品和物品的“間”,也都意味著在努力回歸原狀的力量,也就是說將這一切相互關聯起來。為了實現令人向往的調和,這個“間”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過去曾在一起的物或人一旦分開,就會感到不安,每個人為了緩解接踵而來的不安,就會自發的互相關心,彼此關照,也就出現了“間”,這難道不是愛嗎?“間”既暗藏著互相吸引的力量,也會因為這個力量互相爭執,從而使我們生存的空間充實起來。
“歸根結底,建筑和設計也是‘愛’的問題”。不管是建筑設計,還是產品設計,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空間而進行的設計。而這里的空間則是一種具有緊張感的、充實的空間。所以,人們之間在不具有整體性的情況下,不是靠個體的關心去建立一種調和的“神的秩序”,而是通過每個人之間的“愛”來建立一種秩序。不是靠整體感,而是靠個別的、細微的單元建立一種關心有愛的結構,這也是相當重要的。
總而言之,建筑或設計可歸結為如何處理整體調和的問題,也就是說,將各自具有特點的想法歸納起來,從而創造出富有審美意識的設計。
四、傾聽美的語言
我是一名學生,也是一名追求設計出好作品的設計者。當然,我首先是一個人,我在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來追求美好的人生,尋求生活中美妙的事物。雖然也可以說成“探索生活的真實”,但對我來說,還是“尋找生活中美妙的事物”這種表達方式最為恰當。
如果有人問我,今天為了什么而活著,明天又為了什么活著,那么我的回答只有一個,就是“明天肯定會有令我感動的事物出現”。
為了尋找“美的事物”,我不會浪費時間,虛度年華,而是努力做好我的設計。雖然可以說設計是思想的表現,但在此之前,設計應該是對美的探索。設計不僅僅能夠表現已發現的東西,還能作為探索的手段。
對世界上隨處可聞之物,以及各種語言認真聆聽、動人心弦。在享受如此美妙聲音的同時,我也會通過設計產品努力向人們傳達著美。物品和語言就這樣走進我的世界,每日與我相伴。
物品也是尋找美的手段。無論是形狀,還是素材;無論是光線,還是影子,這些所形成的“物的語言”和“人的語言”不同,在大腦的某個部分對其聆聽。而在大腦的另一個部分,物品又成了思考的工具;正因為有了這些物品,才會形成思想。
“人的語言”幫助我們進行思考。詞匯不僅僅具有理性,而且還具有感覺上的、空間上的特性,“物的語言”也具有理性及感情色彩。
使用這令人不可思議的兩種語言,我正在尋找美,表現美。
設計,只有從特殊的“自己”出發,才能與他人產生真正的共鳴。從我們自身出發設計產品,不僅僅是為了使用方便、舒適、美觀,還為了在設計產品與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賦予產品愛,因為產品也是有生命、有靈魂的。
參考文獻:
[1] 追尋生命的意義[M]. 新華出版社,(奧)維克多·E弗蘭克爾(ViktorE.Frankl)著,2003
[2] 產品趣味化設計及其美學研究[D]. 張悅霞.山東輕工業學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