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學中,藝術家們總是在思考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家感情的統一。在拜讀了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后,里面提到的“表現”,作者給予了全新的名詞——視知覺形式動力。這個名詞背后包含了觀者在觀賞一幅作品后所產生的生理機制與心理機制,從觀者可感知的知覺層面上形成的一種統一,那就是藝術家們最初思考的問題——表現形式與表達情感的統一。
【關鍵詞】:阿恩海姆;視覺對象;藝術
一、視知覺形式動力
阿恩海姆在藝術“表現”理論中認為,對于表達情感的理解,在藝術美學中,是由情感的充分表達到認識這種表達的一個過程。尤其是在知覺動力中,阿恩海姆順應了格式塔心理學,對這種表達詮釋了一個名詞——視知覺形式動力。
對于格式塔心理學,阿恩海姆又不斷地擴展。在藝術表現中,任何物體的形狀、結構都有其動力性特征,人們可以通過聽覺、觸覺、知覺等感覺到,當然還有視覺。在對于藝術中,視覺是及其重要的,這種視覺動力可以來描述人們生活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本質。阿恩海姆用閃電和蛇的例子來說明,人們用眼睛所看到的固有對象或者事件中,不僅僅從外在信息可以獲得感覺,而且可以通過這些事物的內在隱喻性獲得信息,來增加人們形容某一件事物的形容詞詞匯量。所以,藝術的內在表現,看起來是視覺對象直接呈現出來的信息,其實是人們所直觀看到的與隱喻相輔相成形成的視知覺動力。
人們所看到的一切對象,都是這些視覺對象自身形狀的屬性,或長、或方、或圓,但因為人們最先接受的是視覺對象的外在屬性,人們在進行視覺接觸的時候,不自覺地會聯想到人們自身的一些視覺經驗,通過一系列的視覺神經的加工,這時才有了視覺動力。阿恩海姆認為人們對看到的藝術的表現性是人們自身所看到的視覺對象自身的形狀,這些形狀可以說是視覺符號,藝術家通過這些視覺符號所表達出來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阿恩海姆認為超越視覺符號自身的信息就是這種象征意義。
更重要的是,阿恩海姆認為視覺對象的內在信息正是藝術本身的象征源,他用“觀相術”等一系列傳統的理論來描述人們對于視覺內容的感知,不是像顏色或者外在輪廓直觀的感知那樣。例如,在中國,方形不僅僅是固定的盒子或者任何容器,中國古人也認為大地就是方形,古圓形銅幣中的方形就是象征著大地,在古人的思維中,方形也可以代表著五湖四海,四方情感的意思。所以,阿恩海姆則認為作為藝術家或者設計師,關注點首先在廣義的表現意義中,也要在人們的普遍視覺經驗中,這種表現在知覺中便是最強有力的。
二、內在與外在的表現性
這里存在一個疑問,對于同樣的視覺對象,同樣的外在形象,同樣的力的結構,在不同的人視覺中,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族群,會有著不一樣的外在表現性。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中描述的表現性理論,把自己主要的研究內容放在視知覺這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無論什么人在什么空間,什么時間都可以建構視知覺形式的這種機制。
藝術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永恒經典的一方面,但同時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發生不同程度上的變化。阿恩海姆的意思是,在人們對于新事物最初的視覺感官上會在腦海中建構一種第一眼意義的機制,這個思維過程有助于我們充分地認識藝術,充分地了解藝術所要表現得本質意義。
阿恩海姆所要傳達的信息是,人們在觀察或看到一樣事物的時候,腦海中會得出一個結論或結果,這個結論或是結果一定不會僅僅是觀者本人的自身經驗或者體驗,這通常是人類發展至今的一種知覺基礎,這種知覺基礎往往存在于人類的精神結構當中。論述至此,這只是人類的初級經驗,往往這種經驗被確定下來,觀者會進行下一步的思考,那就是所看到的事物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或者環境中生長或形成的。這種普遍存在在人們思維過程中的知覺與視覺經驗,要比那些少數的特殊條件強大許多。無論是什么樣的環境或空間,人們的知覺信息都會不斷出現,我們只有充分明白事物的普遍方面,在此基礎上才會理解出一些不同的信息。
作者在書中舉出了一個例子,當一群人們都圍坐在火爐旁邊,看著爐中的火苗在跳躍,這時人們往往不會注意到火苗所呈現出來的色調和明暗關系的變化,也不會注意到火苗所呈現是什么集合形狀和它的運動速度。人們一般都只會注意到火苗在跳動時優美的輪廓,姿態和美麗的顏色。這就是說表現的優先性和隱喻性。
在人們的生活工作當中,所看到的環境中的所有事物呈現出的表現性是人們視知覺的主要內容,所以,在藝術家的眼中看到的世界就更是這樣的了。藝術家首先需要通過視覺對象普遍的表現性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內容,使大部分觀者可以明白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這些普遍的表現性也是第一時間先抓住了藝術家的眼球。最后,藝術家們還是用表現性來展現自己的作品視覺形式。
三、阿恩海姆藝術中的象征性
這里有一個疑問,藝術家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所要描述的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在阿恩海姆的書中,表現性和象征性是兩個可以交換的詞語。藝術家要通過自己腦海中一個不普通的想象,來表現出或者說是象征著一個普通的內容,就需要通過繪畫當中固定的形式外在輪廓和要表達的主題來創作。
在一定的情景下,表現性與象征性又不能相互交換,藝術家想要描述一個情景,那么這個描述是僅僅為了象征某一個事物嗎?如果是的,藝術家所表現的主題內容與圖式的外在輪廓就必須要遵循象征性這一思維,那么表達出來的作品就可能將現實世界與想象空間聯系在一起,觀者可直觀地看到作品出現實與想象的差距,這種信息便起到了傳遞藝術家思想情感的作用。
那么到準確的理解這些作品,觀者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對傳統思維的理解,所謂傳統思維就是那些對特定環境,特定事物的標準化,所以,我們也會在一些繪畫中看到象征性的手法。
從阿恩海姆的分析中可知,創作作品最終極的內容也是創作想象空間的內容,最先通過鮮明的線條結構表現來進入人們的視線,而后,人們通過自己的個人經驗來對作品中每一個結構、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系變化,對于作品中每一細節的觀察,觀者可得知藝術家所要表現的主題內容。
藝術家用心所做的藝術品,不僅僅單純是顏色與形式的結合,而是作品所呈現出一種視知覺體驗。在當今藝術界中,藝術的形式也漸漸走進“抽象”,用抽象來表現藝術作品,也是寫實藝術與想象藝術以種方式。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僅是在描述一種現象、物體,而是將藝術家內在的藝術情感在畫面構圖中蘊藏起來,但卻將視知覺動力展現出來,從畫面上可感知到抽象的力量,比較直觀。人們所感知的外部世界和內心的精神世界,可以借助到知覺可以感知的繪畫的力量。藝術家作品的形式與帶給人們的知覺感受,這兩者的關系式密不可分的,互相之間缺少誰都不行,這種關系也可以說是視覺動力之間的關系。對于“抽象”來說,這些藝術家更渴望人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理解。
我們也不清楚未來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未來的藝術會發展到什么境界,但藝術沒有終點,也沒有誰的藝術作品可以永遠坐上藝術最高峰的寶座,不管是西式風格還是講究意境美的中式風格,都只是我們看世界的一個方式??v觀風格各異的藝術,我們身處藝術的叢林中,卻難看出萬千景色的美好。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第382~398頁,孟沛欣(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史風華《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3]寧海林《關于阿恩海姆藝術表現論述評》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