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山爐是漢代這一時期興起的香薰器物,漢初流行神仙方術思想,又由于漢代經濟發展,異域香料頗多,金銀鑲嵌技藝盛行,在改良豆式爐基礎上,博山爐器型似海上仙山,于魏晉得名“博山爐”。博山爐的產生是自古香薰文化在漢代的發展,也是當時社會風氣的表現,漢武帝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博山爐在兩漢迅速從帝王精配到平常家用的普及,這對魏晉和兩宋香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漢代;青銅;博山爐
一、名字之考
趙希鵲《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中有“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狡貌爐則古踴足豆,香球則古之籬,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1]這解釋了香爐的產生和作用以及博山爐的產生。《史記.封禪書》中所記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中莫能至云。”[2]“博山爐因爐蓋是象征漢代仙家思想中仙山形象而被稱為“博山爐”,其名字始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漢代文獻及博山爐銘文上均不見“博山爐”這個名詞,而多以“熏爐”、“熏”等名之。在漢魏六朝是博山爐被稱為“博山香壚”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稱其為“博山爐”。在漢、晉時期,除銅制的博山爐外,青瓷博山爐是仿熏銅爐而燒制的。
二、興起原因
1、自古的香文化背景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尋覓芳香植物,燔木升煙,以告祭天地,先民燃香告祭神明,期盼驅邪避疫,這就是最初的焚香,春秋戰國以后熏香文化持續發展,多有焚香的習俗,或燃香潔室,或熏衣染被。許慎《說文解字》曾有記載:貴族子弟多“熏衣剃面”。唐代白居易《薔薇詩》有“熏籠亂搭繡衣裳”的句子。
2、神仙方士思想和仙山崇拜
從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方仙術士在整個社會思想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早期道教思想的影響和佛教觀念的滲入,形成了這一時期獨特的精神面貌---人們祈求靈魂成仙和在死后世界中的享樂。巫鴻認為“公元前2世紀開始流行的博山爐明顯表現的是海中仙山”,“以劉勝墓所出之九層錯金銀博山爐為例,其下部表現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部表現奇峰聳立的仙山,這類器物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方士對海上仙山的幻想。……這些西漢香爐表現的很可能就是蓬萊或其他當時方士所宣傳的東方海中仙山”[3]。中國美術史在漢代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創造了一大批與神仙信仰有關的象征符號,包括仙山、仙鏡、仙草、仙獸等等。西漢(博山爐、玉衣、早期昆侖圖)是道家出現前神仙家思想的產物。從博山爐產生與發展的源流到紋飾造型以及裝飾風格的演變都受到當時社會思想信仰的強烈影響。
3、漢武帝——皇帝的喜好
司馬相如為漢武帝所作的《大人賦》、《上林賦》等均可看出漢武帝對升仙的追求。《史記·孝武本紀》在描述武帝建章宮之布局時說“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壕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4]自武帝元鼎六年設立郡縣之后,中央王朝的信仰文化與習俗逐漸影響到地方。
4、異域香料的傳入和使用
“漢初及漢代以前,熏爐的燃料來源,多為茅香、蕙草、高良姜等草本植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熏香用料種類更多,諸如花椒、桂、姜、辛夷、杜衡、菜本等皆有出土。”[5]《史記·貨殖列傳》也有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漢通西域后(漢武帝時期),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曰“今貴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6]。西漢中期開始大量流行的來自國外的香料包括乳香、檀香、陳香、龍腦香、蘇合香等相比。前者干燥后即可燃用,對熏爐發煙、通風等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而后面所提的樹脂類香料,需要在爐身底部放置炭火以熏燃香料,要求熏爐的爐蓋逐漸加高,空間加大、爐腹加深。
漢初政治上,推崇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經濟上,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才任用上,虛懷納諫。“文景之治”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武帝時期是漢朝最為繁榮,香料的大量輸入和博山爐的興起是漢代經濟繁榮和國家綜合實力上升的表現。思想方仙道思想更是空前流行,隨著祥瑞絲線的盛行以及災異論、天人感應論的影響,博山爐這一與信仰思想聯系緊密的器物開始在兩漢時期的墓葬中更加普遍流行,也對魏晉南北朝和兩宋人們的生活習慣、文人志趣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實用功能
1、藥理作用
自春秋戰國就有熏的療法,用熏爐點燃各種中草藥、香料,最初稱之為“焚香”、“熏香”、“焚熏”等,后來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中草藥燃燒后,發出來的煙氣、火熱、濕氣有醫療保健作用,隨之稱為“煙熏”療法。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載用煙熏法治療體表疾病有多處,“用柳覃一矮、艾二,焚熏治療,白蟲時從空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漢代名醫淳于意用熏治法,治愈了濟北王侍者韓女,因憂郁所致之疾病。張仲景《傷寒論》載“陽氣佛郁在表,當解之、熏之”[7]。張仲景《金匾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第三》記載:“蝕于肛者,雄黃熏之”[8],僅用此一味藥,在熏爐中燃著,筒瓦二枚嚴合成管,引向肛門熏蒸,達到治療的目的。
2、心理作用
中國自古認為香能靜心,歷朝歷代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的習俗。古時皇宮中的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漢代博山爐的興起是神仙思想和長生不老追求的表現。
四、造型特征
1、博山爐的基本造型和構造:
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首開博山爐著錄之風,他在收錄的博山爐之后的按語中說“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回環。”[9]整體造型象征出沒于海中的仙山幻境。
2、以“豆式爐”為基礎的設計
“豆式爐”是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種香爐形式,早期的豆式爐多為低矮的淺盤狀,盤內焚香,多數豆式爐還設有雕刻著各式孔洞的蓋,至西漢早期開始,豆式爐的爐蓋開始變高,蓋鈕造型越來越復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一件原始瓷薰爐可看作是對陶質豆式爐的形態改良,被有意識拉長為三層的蓋鈕提升了爐體整體高度,蓋鈕頂端的飛鳥和三層臺基上的鳥形捏塑都起到了增加動感的作用,近于平面的爐蓋上雕刻有圓形和三角形的孔洞,下方的鼓腹和矮柄狀足也呈現出明顯的豆式爐造型特征,這種拔高的設計意識實際上就是博山爐的造型基礎。
3、形制之于器蓋之形
山形爐蓋的造型劃分為有三種:一是將山形鑄造成參差不平,以象真山之群峰突兀、連綿起伏之意,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就是代表。二是手法則是將山體秩序化和圖案化,山形層次感強。三是索性以仙人、神獸和植物形象為主體,山形約略寫意而已。博山爐的形象除仙山以外,主題圖案隨著社會流行的思想元素所包含的漢代“四靈”、“四神”的概念。
注釋:
[1]轉引自中華博物審編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詞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8.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1.
[3]巫鴻著,鄭巖、王睿編.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7:463—464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9(有問題)
[5]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73
[6]轉引自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八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56.
[7]傅延齡主編.傷害論研究大辭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1.
[8]李今庸編著.金匱要略釋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48.
[9]呂大臨、趙九成等,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7.2:180—181.
參考文獻:
[1]中華博物審編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詞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8.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1.
[3]呂大臨,趙九成等.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7.2
[4]葛洪集,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卷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39.
[5]李松、賀西林.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