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大約起源于秦朝,因為在彈奏時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前彈出去,一種是向后挑起來。當時人們管他叫“枇杷”,后來為了以其他樂器在書寫上統一,人們便該稱為“琵琶”后來又融合了西域文化,經過藝術家的改造,形成了現在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中國琵琶文化涉足琵琶傳統曲,繪畫,文學等多個領域,琵琶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琵琶藝術;文化內涵
琵琶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樂器,是我們國家音樂的瑰寶,在中國音樂歷史上,琵琶作為最具代表華夏民族審美特征和民族文化的樂器,一直在樂壇上獨領風騷。琵琶這詞的出現起源于“絲綢之路”之后,琵琶是中外文化的產物。是中國歷史的影照。從琵琶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盡管各個國家的音樂文化不同,但隨著各國的友好往來,使中國的琵琶文化走向了國際。
一、琵琶的發展歷史
琵琶的雛形最早出現在秦朝,開始是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漢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文化與西域文化碰撞的大門。絲綢之路的產生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曲項琵琶,也就是胡琵琶在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傳到中原地區,這是一種梨形的、用撥子演奏的、橫抱的演奏樂器。唐朝時期,國家經濟鼎盛,中國的音樂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是曲項琵琶最為興盛的時代。唐代詩人岑參有“涼州七里十萬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詩句。可見琵琶在當時音樂上的地位,而在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帶,更是出現了“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的局面。琵琶作為一種常見樂器常常用于歌舞音樂的伴奏,有時也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宴會等重要場合,擔任獨奏、合奏的角色。唐朝時期的曲項琵琶為四弦四柱,木質。到了唐末,宋朝經過藝術家的改良,成為了曲項多柱琵琶。曲項多柱琵琶到了元代徹底代替了四弦四柱琵琶。后又隨著年代的變遷,曲項多柱琵琶在品位、相位上不斷的調整,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琵琶,與開始從西域流入中國的琵琶已經截然不同。而在演奏技法上,中國的藝術家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并且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得曲項琵琶成為了我國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二、琵琶演奏形態的發展
在琵琶的演奏上抱持的姿勢直接影響琵琶演奏者的手法和演奏技巧。而不同琵琶形制的輕重、大小、材質都會影響琵琶的抱持姿勢。從琵琶的演奏歷史上看,琵琶主要由橫抱和豎抱兩種姿勢。而在敦煌壁畫上來看,橫抱琵琶的繪畫居多,而橫抱琵琶的典型代表就是唐朝的四弦四柱琵琶。而我們現在常見的琵琶的演奏方式是豎抱。豎抱琵琶的方式主要是因為琴身比較重,需要用腿分擔琴身的重量,豎抱的演奏形式正式確立并且流傳始于宋遼時期,而在此之前,受橫抱琵琶的影響,曾演變出一種類似豎抱又不是豎抱的演奏形式,后來隨著琵琶的形制逐漸成熟。琵琶的豎抱演奏形式也逐漸固定下來。
三、琵琶的彈奏的發展
琵琶的發展不只是演奏形態上的改變,還有彈奏形式上的發展。從現存的壁畫和保存的資料上看,曲項琵琶的彈奏為撥子彈奏。曲項琵琶由西域傳入,而這種彈奏形式和它的背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西域為草原和沙漠,人們主要是以畜牧業為生,因而他們的樂器的琴弦也主要是以動物的皮,筋作為主要的材料。而中原地區,人們養蠶,在選擇樂器的原材料上主要是以絲弦為主,而相對于絲弦,動物的皮、筋雖然更為堅硬,但是如果彈奏卻會傷害彈奏者的皮膚,甚至流血破皮,影響彈奏者技藝的發揮,只有用撥子彈奏來代替手指的彈奏,而撥子彈奏的琵琶聲音響亮,氣勢恢宏。而相對于撥子彈奏,在西域的曲項琵琶流入中原之前,琵琶一直是以指彈的演奏形式而存在,在“風俗通”里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以手枇杷,因以為名”可見琵琶這一樂器剛剛在中原興起時采用的是手指彈奏。然而曲項琵琶的撥子彈奏雖然取代了一時的手指彈奏,但是并沒有持續太久,指彈的演奏形式在貞觀時期又得以恢復。主要是因為西域地處沙漠地帶,民風豪放,感情粗獷。而中原的人們在感情更為細膩,內斂。而只有通過指彈的形式,從更能滿足中原人民對音樂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指彈的演奏形式也大大的促進的琵琶在音樂上的發展。
四、琵琶的流派
隨著琵琶在形制、演奏形式、彈奏的發展,琵琶的曲目也在不斷的增加,人們對琵琶的表現力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而這也在考驗著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唐朝時期是琵琶發展的鼎盛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涌現了許多杰出的演奏家,比如段善本、曹妙達等。這些演奏家根據以往的演奏技巧加入了自己對琵琶音樂的理解,使得琵琶出現了不同的演奏風格。琵琶藝術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清朝時期,琵琶的演奏分為了南北兩派,北派的代表作有“長門怨”、“平沙落雁”、“漁家樂”。南派則分為了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崇明派、上海派。每個流派在演奏風格上都有自己的主張和演奏技巧,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演奏家,為留下了很多后世經久傳唱的經典之作。
五、琵琶曲代表作
傳統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這三種曲目的演奏技法各有不同。武曲以敘事為主,偏重于寫實,而且內容情節豐富,繪形繪色,在演奏上著重右手的演奏和力量。武曲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傳唱比較廣的有“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等。而文曲是相對于武曲而言的另一風格的演奏技法。如果說武曲象征北方的漢子,那么文曲就是南方閨閣里的小家碧玉。文曲在演奏格調上更為細膩,輕巧。以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和勾勒令人向往的意境為主。文曲富有概況和抒情性,代表曲目有“昭君出塞”、“漢宮秋月”、“月兒高”等。這些代表作都以抒情為主,琵琶的文曲風格的演奏更生動傳神的描繪了主人公當時情境下內心世界。文武曲是揉合了武曲和文曲的特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演奏形式,代表作有“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等。在絢爛的中國音樂文化歷史上,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畫上了濃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筆。
六、琵琶曲在文學上的影響
琵琶不僅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據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同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賦詠琵琶及其表演的詩篇。其中不少的詩篇,穿過了歷史,在現代仍然廣為流傳。這些經典的詩篇,是我國文學藝術的豐富遺產,也是民族音樂的瑰寶。其中有一篇在描寫琵琶的演奏效果上最為生動傳神,就是至今在高中仍要求學生熟讀,熟背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非常形象的刻畫了琵琶演奏時的音響效果。而“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手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又傳神的描寫了琵琶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作者借助琵琶這一樂器非常巧妙的渲染了自己的悲涼的處境。同時通過描寫琵琶女的遭遇,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心聲。琵琶真的能夠宣泄無處話悲涼的處境嗎?顯然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寫詞和讀詞之人能夠用心去感受它已經足夠。
七、結語
總之琵琶是一件樂器,而又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的起源和發展都見證著中國的歷史的發展,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融合。它的發展也見證著中國音樂、文學的發展和變遷。琵琶既曾在宮廷之中盛行,也在民間流傳,是多重文化的交融和滲透。也正因為如此,琵琶藝術才能在當今的社會仍然為人民所傳頌。它的藝術魅力才能在國際上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曹月.琵琶的詩性和詩性的琵琶———從“琵琶行”中解讀唐代琵琶文化[J]。人民,音樂,2004,(11):60-62
[2]陳四海.琵琶史中的指彈與撥彈[J].中國音樂,1995,(2):54-55
[3]陳四海.試論琵琶史中指彈與撥彈的前沿[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5,(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