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的不斷強大,越來越多的國際音樂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民歌,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涌現出了很多經典翻唱,一度被世人傳頌。其中,最家喻戶曉的翻唱作品之一莫過于201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下簡稱“春晚”),國際流行音樂天后席琳迪翁與中國正統民歌領袖人物宋祖英合作的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本文就席琳迪翁演唱部分從專業角度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席琳迪翁;茉莉花;春晚;翻唱;歌唱技巧
如果說舉出一首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傳統民歌,那一定非《茉莉花》莫屬。無論是執筆經典歌劇《圖蘭朵》的普契尼還是放歌金色維也納音樂大廳的宋祖英,都將《茉莉花》推崇備至打造中國品牌。在無數《茉莉花》的翻唱中,2013年春晚上驚艷亮相的席琳迪翁的翻唱版本似乎更能激起大眾的談論熱情,拋開媒體輿論造勢和作品知名度等方面,就演唱者席琳迪翁的本身,從專業角度來講,包括以下幾點。
一、無懈可擊的高音長音
說席琳迪翁(以下簡稱“席琳”)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歐美女歌手恐怕沒人反對,早在1995年,伴隨著中國引進國外電影的初潮,席琳以一曲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恒》廣為國內大眾熟知。作為一個流行女高音,席琳的聲樂技巧應該說極其出色和全面。出眾的嗓音條件和熟稔的聲樂技術作為基礎,席琳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頂級女歌手”之一,位列第三名,僅排在惠特妮休斯頓和瑪麗亞凱莉之后,被譽為“聲音技巧上的奇跡”。
作為一個流行女高音,Celine的聲樂技巧應該說極其出色和全面。同時Celine的英、法雙語背景為其拿捏不同文化骨架的歌曲奠定了較高級的基礎。不管是不是Celine的歌迷,只要聽過四五首她的作品,其中美麗的高音就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O Holy Night,Papillon以及翻唱他人的All by myself(spanish version)中的高音都很出彩。與Mariah,Whitney的高音相比,雖然三者都能發出異乎尋常人的高音,但明顯前兩者的音域要寬于Celine,她們能唱出Celine無法企及的超高音。Mariah and Whitney有著如她們嗓音一般深厚的靈魂樂基礎和學院派風范,可以使聲音隨意拐彎、打環等等,而Celine由于天生的白人基因,故多多少少限制了她在這方面的能力。但Celine也有她人不具備的殺手戩——拖長高音。與黑人靈歌小調不同,擁有白人聲帶的席琳顯然更喜歡過山車式的高音效果,也就是突然爬升或跌落一個8度,并維持在這個區間的穩定發揮。在春晚演出時,宋祖英以正統民歌的演唱方式似一股清泉淙淙而來,唯美大氣;而作為“混搭”的另一部分,席琳的出場唱完主歌部分兩拍極具RB特色的轉音之后就是一個長達5秒的D6,并且在之后的炫技部分也不斷展現出了這種拖長高音的能力,聲音結實飽滿,厚而不重。并且在歌曲轉調后,兩人進入炫技部分,在宋祖英輕巧清澈的花腔炫技下,席琳以其獨有的歌唱技巧不斷進行流行歌曲技巧中常用的八度轉音,與宋祖英將中西合璧這一點做到充分的展示,并且絲毫沒有讓聽眾有不和諧之感。這里涉及到一個氣流的爆破問題。因為氣體在通過喉部甲狀軟骨和咽峽之間的區域時,由于氣流通道突然加寬,一般的氣流便容易產生渦流而限制它的高度和強度。只有咽肌和舌肌瞬間準確的調整位置,維持后段氣道與前段寬度的一致,才能很好的保持性質??梢哉f音調越高,環架軟骨韌帶和后咽肌就越收縮,所以要作出如此效果,需要很好的進行訓練。席琳在這點上做的相當出色。
二、氣聲的準確運用
對于這種高難度的技巧,一般的歌手都敬而遠之。臺灣的許茹云被普遍認為是氣聲唱法的代表人物,但與席琳相比,似乎顯得有些有氣無力略顯單薄。要合理的發出氣聲,需要具備三大條件:1 口部的動作要能為減緩氣流而服務;2 發音同時鼻腔內壓升高,氣流折返后能從口腔流出;3 上、中、下鼻甲構造的先天優勢。當氣流從氣管出來時,面臨兩大空腔——鼻腔、口腔。大多數歌手的氣息就同時從兩大空腔流出而產生所謂的真聲效果。恰如其分地調動鼻子肌肉,使三快鼻甲盡量彼此接觸,從而鼻腔內壓增高,氣流只能折返進入口腔。很多歌手在現場都不愿意嘗試帶有氣聲部分的歌曲,因Unplugged時,氣流速度相對較低的氣流就不容易被Microphone捕捉,唯一彌補這一缺陷的方法是加強氣息,可一旦氣流加速,很可能突破原先你努力營造的鼻腔高壓環境,使候補氣流從鼻腔涌出,而是歌者陷入真聲和氣聲混合的尷尬局面。所以真聲后一定要有一定量的氣息補充,此時余音冉冉,繞梁三日而不絕。那為什么席琳的氣聲技巧就如此驚絕?答案是相比其他歌手的氣聲,席琳的氣聲更具質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聲斷氣不斷”。在春晚《茉莉花》的演唱中,席琳伴隨舞臺緩緩而現,同時,讓我們聽到猶如天籟般的熟悉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其中,前四句歌詞的每句結尾部分都大量運用氣聲,并且在大長音D6之前的一小節轉音里,基本都是氣聲運用,這樣的演唱會給人以唯美空靈的感覺,恰如茉莉花的朵朵清香配合春晚美輪美奐的舞臺撲鼻而來,因此在這一點上,氣聲的運用用“準確”來形容更為恰當。
三、超強的擬聲咬字
作為春晚史上第一位“歪果仁”明星,席琳的加盟無疑是給春晚這頓年夜飯加了“洋味道”。來到中國的土地上,自然要入鄉隨俗演唱中國作品,按照合約,席琳是來不及參與春晚的最后一次聯排的,這也就意味著她沒有錄播帶,演出呈現的一切都直接面對挑剔的觀眾。因此,席琳要在五個小時的排練時間內克服諸多困難,首當其沖的就是漢語歌詞。盡管篇幅短小,但面對民歌天后宋祖英的清晰咬字,席琳的歌詞還是可圈可點的。這歸功于本身席琳就是英法一體的女歌手,尤其是法語更需要擬聲的訓練。與英文歌曲相比,法文歌更注重歌手聲音與Lyrics的協同,所以此類效果多在法文歌曲中出現,還有就是Celine的母語是法文,法語更需要舌頭的顫動摩擦后產生的轉音和回旋效果,故其實Celine在進軍歌壇之前就已經有了系統訓練。 盡管每每出現輔音R的字席琳的發音都會更傾向于英文的音標,將“人人”“枝椏”唱成“潤潤”“珠椏”,但對于語言不通的外國歌唱者來說,歌詞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清晰度。比起意大利的歌劇來說,中國的聲樂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傳唱度還是稍遜一籌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字的博大精深,字頭、字腹、字尾放在歌唱當中還是需要仔細反復揣摩的,因此很多外國歌唱家并不敢輕易嘗試中國聲樂作品。
四、美中不足的改編
白璧微瑕,席琳在春晚的首秀本應完美,但當一曲罷了舞臺上重新響起《我心永恒》的旋律時,大家似乎才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席琳。并非先入為主的觀念,許是春晚導演組迫切需要迎合審美疲勞的大眾,才打破傳統改編《茉莉花》,雖然是同樣的旋律,但似乎被導演組定位在國際化的席琳不得不多次炫技加花才能與宋祖英的正統歌唱形成強烈的風格對比,而這樣改編的后果就是雖然聽得過癮,但始終覺得這朵含羞的茉莉花怎么就變成了一枝奔放的紅玫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言不通的席琳在短時間內并不能準確把握歌曲內涵,僅憑天生的樂感演繹的音樂也許能震撼聽眾的耳朵卻顯然不能打動聽眾的心。
席琳在2013年春晚的亮相驚艷了世界,也為中國的經典民歌《茉莉花》的翻唱注入了新的血液。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強大,我們本土的民間音樂聲樂作品也越來越被世界矚目。我們期待著席琳帶來更多的中國作品,也期待著中國民間音樂得到更多的國際化發展和優秀的傳承,讓中國民間音樂這朵茉莉花盛開在國際化的土地上,向全世界綻放她的沁人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