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是實施德育的好方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講述音樂與德育的好例子。影片中馬修老師用音樂引導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了仁愛、友善、寬容。本文將從正確對待人生;培養(yǎng)合作,樹立自信;教人真誠,友善;塑造美好心靈四個方面分別闡述音樂的德育作用。
【關鍵詞】:電影;合唱音樂功能;德育
2004年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放映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電影以貝比偌的回憶過去進行展開,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一所男生寄宿學校的故事,這里的學生大部分是行為不端的問題兒童,他們吸煙,打架,說謊……,這里的每一個教師都樂此不疲的用殘酷的手段懲罰那些犯錯的孩子,體罰學生在這里成為了常態(tài)。殘酷和無人性化的教育使這些孩子想出一切辦法,對抗老師,對抗教育。就在這個時候,克萊蒙·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他雖然遭遇到無數(shù)次的尷尬和無奈,但他依然相信他能改變這些孩子。當他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少年喜歡唱歌后,激發(fā)了他音樂教師的本能建立了合唱團,在排練的過程中,優(yōu)美的歌聲不僅喚起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的憧憬和向往,也傳達他們對親情、友情的熾熱渴望和人性之愛,同時也給整個學校帶來了一絲和諧的氣息,人與人之間不再敵對、仇視。大多數(shù)教師放棄了殘酷的懲罰手段,開始懂得教育的真諦。
這部電影又名“唱詩班男孩”或“歌聲伴我心”。顯而易見音樂在這部電影中是相當重要的。馬修是通過音樂的德育力量使這些迷途的孩子逐步走向了人生正確的方向,教會他們懂得了一種正確的思維、生活方式,音樂由此使他們的命運開始不同。
通觀影片,筆者認為音樂的德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音樂有鼓勵學生正確對待人生的功能
馬修把所有的學生進行分組、排練,他不僅充滿熱情耐心的教他們學音樂,而且不斷的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從此,校園里飄揚起孩子們童真、愉快的歌聲。劇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莫航治因為犯錯被馬修取消了合唱團領唱的資格,在一次演出時,莫航治孤零零的一人依靠在墻邊,無精打采,合唱團演唱的《拉莫的夜晚》過程中,突然馬修把目光轉向一旁的莫航治,他有些詫異但是馬上進入狀態(tài),伴隨著馬修的指揮唱出了天籟一樣的歌聲。馬修這個做法給予了領唱莫航治莫大的肯定,鼓勵了這個叛逆的少年。從而使這個頑劣的孩子精神得到洗禮,情感得到升華。在這一段的描述中導演并沒有用語言來表現(xiàn)他的變化,而是用優(yōu)美空靈的音樂讓觀眾看到了并表達了莫航治的感激與自豪和被原諒的喜悅。由此,可以看出音樂的功能之一,就是鼓勵孩子們正確對待人生。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音樂的本質(zhì)是快樂的,歡快的音樂熏陶,能讓孩子們變得積極樂觀,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
二、音樂有培養(yǎng)合作精神,樹立自信的功能
馬修在合唱團的訓練中充分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并根據(jù)每一個孩子的音樂才能找到了他們在合唱團中相應的位置,男高音、男低音,獨唱,指揮助理等。馬修正是利用合唱團開展了很好的集體的音樂教育。音樂是既要個性又需要合作的藝術。合唱的音樂性質(zhì)需要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任務。他們要求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完成自己和其他人的有效配合,他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聲部的節(jié)奏和音準的正確,而且需要注意何時進聲,何時收聲。他們所有的聲音都要在指揮下完成,否則就會亂作一團,難以達到很高的藝術效果。音樂讓這些躁動的少年在合唱中學會了聽從指揮,服從命令。因此,音樂不僅是內(nèi)在的動力,也是外在的驅力。孩子們從音樂中體會到存在的價值,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合唱使他們克服了自卑,找回了迷失的自信和尊嚴,體驗到了成功的歡樂和喜悅,馬修通過合唱團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三、音樂有教人真誠、友愛、向善的功能
影片結尾,馬修被校長開除離開學校,遠處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伴隨著輕快的歌聲,孩子們從學校的窗戶里放飛出很多的紙飛機,里面寫滿了對馬修老師的祝福及對他的眷戀。當他看到滿地的紙飛機和伸向窗外的小手,他露出了絲絲的欣慰的微笑,歡快的歌聲伴著他離開了校園。這歌聲正是這首《風中飛舞的風箏》,三拍子舞曲節(jié)奏的歡快的合唱曲。此時,池塘之底的孩子們終于迎來了他們自己生命中的“春天”,對于老師的感激之情和不舍的情懷,也反映出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和向往。《樂記·樂象篇》:“唯樂不可以為偽”。誠則感人,偽則人惡,“誠”是由樂入德的基礎,也是有樂到德的必然途徑。音樂又有其“以美誘人,以情化人”的功能,有助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yǎng)一種協(xié)調(diào)的人際關系,更好地實現(xiàn)人際間的溝通理解與互相尊重,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品德進一步升華。總之,音樂對德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賞析音樂作品,理解音樂的內(nèi)在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跟隨著音樂的情緒而波動,是受教者著的情商得到提高。雖然,馬修最終被解職了。但是他利用音樂重新讓孩子們對自由充滿了渴望,孩子們心靈的束縛被解開了。
四、音樂有塑造美好心靈的功能
五、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樂是塑造美好心靈的催化劑。孩子們的巨大改變正是因為馬修老師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來感化和改變了這些難纏的孩子。偉大的思想家、音樂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荀子也有自己對音樂的論調(diào):“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禮樂而民和睦”這說明早在古代人們就意識到音樂與德育的關系極為密切,其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移風易俗也就是“育人”。至此,整個校園被音樂藝術一種具有魔力的力量控制著,影響了學校的方方面面。躁動不安的孩子們開始安靜的學習;混亂的秩序轉向有條不紊;冰冷的師生關系慢慢解凍;頑固的哈珊院長也被這種氣氛影響開始和孩子們一起踢球放紙飛機。“池塘之底”就要成為“世外桃源”。所有這一切都在完成一個神話——音樂藝術重塑孩子們的心靈。
先秦儒家早就對音樂的功能進行過深入的探討,認為外在的“音”即我們所謂的“音響”只有注入“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后才成為“樂”,即“音樂”。也就是所謂“德音之謂樂”、“樂者,德之華也”。其實,音樂從其產(chǎn)生根源上即已具德性。《樂記》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旎,謂之樂,”。這里的“心”即“性”,“動”即“情”。音樂表現(xiàn)出的是人的真善美,因此音樂內(nèi)在的屬性就蘊藏了道德的內(nèi)核,這也即是古人講的樂之善矣能進德。音樂教育雖然不能代替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德育教育中卻發(fā)揮著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功能,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使人們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張珺.《放牛班的春天》音樂重塑心靈[J].電影評介.2006.(18)
[2]徐巖李天義.音樂,化腐朽為神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德育功能.電影評介.2011.
[3]邵義光.音樂的德育功能研究.碩博學位論文.2005
[4]殷瑰姣.論音樂教育和德育滲透的幾個問題.湖北社會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