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廬山高圖》創作于明代,乃沈周41歲時精心之作,真跡現藏于臺北故官博物院。此圖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七十歲生日精心繪制的祝壽圖。本文主要是表達我通過這幅作品的學習的一些感想,和對中國山水畫技法的研究。
【關鍵詞】:沈周;技法;讀畫
在這學期的中國山水畫的學習期間,我用心臨摹了明代繪畫大師沈周的名作《廬山高圖》。剛開始面對這幅長達六尺的巨作有點不知所措,后來決定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局部,分塊臨摹。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老師的指導,雖然在形體和筆墨枝法上有些相似,但是總是表達不出這幅畫的磅礴氣勢和筆墨氣韻,就如上課時老師說的一樣要學會讀畫,不僅要學習畫家的技法,還要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想要表達的感情。帶著上課時的困惑和畫這幅畫遇到的問題,我對這幅作品的構圖技法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做了一些研究和梳理。
沈周(1427_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相城里人(今江蘇吳縣人)。沈周出生于書畫世家,不應科舉,一生未仕,潛心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擅長山水,他的畫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在繪畫方面,沈周初承家學,早期師法以王蒙為主,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主要取法元人黃公望﹑吳鎮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諸家,又參以李﹑劉﹑馬﹑夏勁鍵的筆墨,加以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繪畫特征,并突出體現在山水畫粗細兩種風格,被世人稱作“細沈”“粗沈”。
《廬山高圖》創作于明成化丁亥年(公元1467年),乃沈周41歲時精心之作,真跡現藏于臺北故官博物院。此圖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七十歲生日精心繪制的祝壽圖。因陳寬先祖是江西人,自稱“廬山陳汝言”,是元末著名詩畫家。 沈周以廬山的崇高博大來贊頌老師的品德和學問,表達了對恩師的崇敬之情。畫幅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右上題有長詩,后署“門生長州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先生壽。”全副融合眾家之長,以王蒙筆意為主,統攝全圖,風格介于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之間。《廬山高圖》是沈周中年時期杰出巨構,這也是他一生的代表性作品。
從構圖上來看,《廬山高圖》采用高遠法全景式構圖,布局別具匠心。站在畫軸前,滿紙的峰巒撲面而來,氣勢恢宏;山間林木茂盛,溪水曲折潺湲,至崖巔飛瀑直下,飛瀑之下有一老叟佇立靜觀于石上,若有所思。畫面構圖嚴謹,氣勢恢宏。近景由畫面右下角山坡上兩棵虬勁盤曲的勁松構成,這大約占了畫面的三分之一。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飛流直下,其間木橋斜跨,打破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峭壁威嚴內斂。遠景上方廬山主峰,云蒸霞蔚,山巒重疊,洋溢著勃勃生機。整個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組成,自上而下,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形成s型曲線構圖,顯露出不凡的大家手筆。據記載沈周生平并沒有去過廬山,他所創構的廬山是他想象中的廬山,誠然他也可能參考過前代廬山的藝術形象。這種構圖法很像宋代院體畫的程式,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就體現為這種方式,畫幅內部的山石結構與樹木的結體嚴謹寫實,具有宋代某些寫實風尚。山石結塊與流泉的表現形式,似有荊浩《匡廬圖》的影子,山頭的溫潤蒼郁又于巨然相似,這些都是沈周在廣師古人的基礎上,豐富發展形成自己繪畫形式的表現。宗白華先生說: “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征”。沈周的《廬山高圖》也許在細節上與真實的廬山并不完全相符,但是在表達廬山的雄偉氣勢上是相符的,同時又融入了對老師的敬仰和頌揚的真實感情,達到了藝術上的真實。
從表現技法上來看《廬山高圖》是“細沈”風格最具有意義的典型作品,在這幅作品中他全面繼承了王蒙的“毛﹑松﹑厚”的筆墨風格和雜沓渾茫的視覺特征,其筆法慎密細秀,局部皴擦點染不下五六遍,形成蒼茫厚實的審美特征。在這長達兩米的巨幅作品上組合稠密的山石形成交錯的層巒,再插上大小樹木,巖石的畫法先是用厚實的皴筆堆砌起來,再用細細的牛毛皴仔細刻畫,局部皴擦點染很多遍,干濕互用,最后用散筆和焦墨點苔破醒,整幅畫顯得蒼茫厚實,是典型的王蒙風格,但是較之王蒙的作品《廬山高圖》更有層次感,為了表現深邃的空間感除了渲染的墨色變化,還有皴點的疏密布置,加強距離遠近的變化。沈周對樹的畫法處理的也很好,枝干前后穿插,點葉與夾葉有所區別,雜樹以前面兩棵為主,一為夾葉,一為點葉。中間的椿樹點畫時條理清晰筆筆分明交代的很清楚。沈周松樹的畫法仿自王蒙,其松樹外輪廓線與松鱗皴筆墨色相近,外輪廓線加數筆重墨,松葉細筆排出,用筆細柔有致。從筆法上可以看出作者的細心和不厭其煩,我在臨摹過程中在技法上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剛開始畫石頭的時候搞不清它的結構,掌握不好它的皴法,畫不出那種厚重的畫面感。畫樹的時候畫不好松針那種質感,畫不好椿樹樹葉的前后穿插和筆筆分明的條理,控制不好整體的墨色,通過練習和老師的一遍遍指導慢慢的掌握了一些,但是還是畫不出作者的那種磅礴的氣勢,希望通過以后的學習能改善。
通過《廬山高圖》的學習和對它的研究梳理,我覺得自己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專業上的知識,更是對生活的反思和對沈周這幅畫深意的感觸。從畫面中不僅可以看出作者做事的認真耐性,還有對老師的尊敬和頌揚很值得我學習。《廬山高圖》以它獨特的構圖和意向的表現,既表達了作者對恩師的崇敬和祝愿,同時,作品還透出了一種雄偉壯闊的意境,壯闊中又不失一份自然的清新和寧靜。代表了當時文人畫所追求的閑﹑靜﹑雅﹑文逸那種意境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