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遞、宏村等徽州古村落所在的黃山市地處皖浙贛三省結合部。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向前邁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消費結構的變化也促進黃山市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徽州鄉村游已經成為徽州第一大旅游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導致旅游熱點地區出現了住宿難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民宿的出現不僅成為旅游地住宿設施一種很好的補充,而且本身也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吸引物。
【關鍵詞】:徽州傳統民居;民宿;內部空間設計
一、研究背景分析
西遞、宏村等徽州古村落所在的黃山市地處皖浙贛三省結合部。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向前邁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消費結構的變化也促進黃山市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徽州鄉村游已經成為徽州第一大旅游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導致旅游熱點地區出現了住宿難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民宿的出現不僅成為旅游地住宿設施一種很好的補充,而且本身也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吸引物。簡單而言,民宿指的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投宿在當地居民家中的一種住宿形式,即入住家庭旅館。民宿是從過去旅游旺季時因為游客的激增造成旅館客房供不應求,部分游客只好轉而投宿到附近的民居而逐漸演變而來的。對游客而言,民宿是游客探索當地傳統文化、風俗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的一個途徑。
徽州地區相對完整地保留了數以百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歷史積淀的古建筑。二十世紀初徽州地區建筑更新的速度加快,傳統村落和民居面臨年久失修,不同程度的損壞。對傳統建筑的進行保護迫在眉睫,利用徽州傳統民居做民宿,對老房子而言,能夠通過改造得到修繕,經營者會為其提供持續的維護和保養,相對于原先的狀態,房子老化的速度會減緩;對于業主來說,他們既保護了歷史建筑,將老房之美傳遞給更多人,也能獲得收益;對于游客而言,入住此類房子可以體驗歷史之美、古建之美,擁有一段特別的住宿歷。
二、現階段徽州傳統民居與民宿現狀分析
2.1徽州傳統民居現狀
徽州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管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婺源的行政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圈范疇,如徽州建筑、新安畫派和程朱理學等等其中,民居、祠堂和牌坊號稱徽州建筑三絕,而狹義上的徽州民居指的是宅居據了解,黃山市有101個古村落及1.3 萬余幢古民居,近4700余棟為300多年前所建,然而,近些年來,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地方的老建筑、老民居逐漸被人們遺忘,居住的越來越少。徽州民居逐漸消失主要由于:1徽州古民居保護制度不夠完善。很多古民居為私人,作為普通住宅,經常相互轉賣,易主會導致對其保護的忽視甚至是破壞,再者相關政府部門沒有出臺完善的保護措施和提供專項資金。 2徽州當地住戶保護意識不夠住戶沒有認識到徽州民居的價值,在居住期間沒有對其進行很好的管理、保護和修繕。3 徽州古民居的邊緣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式的改變,古民居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甚至有些被廢棄和拆除,新建的民居越來越多,新舊民居交錯,顯得格格不入,古民居越來越被邊緣化。
2.2徽州民宿發展現狀及問題
民宿發展欣欣向榮,在發展過程中仍舊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由于民宿多由舊房改、擴建而成,修葺、整改費用高;同時,品牌建設也不盡如人意,線上推廣、線下營銷等環節均存軟肋。 另外,不少村民的服務意識不夠,部分沒有做到明碼標價,提供給客人的菜單隨意標價;此外,未能形成健全的產業鏈,僅以提供單一的餐飲、住宿為主,極少拓展服務項目。住宿是民宿的核心功能之一,部分徽州地區的民宿卻在這方面差強人意:裝修時,有些村民貪圖便宜,執意購買價低質次的材料,降低了住宿條件,且易造成安全隱患。
三、現階段徽州民宿內部空間問題分析
3.1設計水平偏低
當下徽州旅游業行情火熱,涌現出許多民宿,有很多投資者慕名前來,購買或租賃當地人的徽州民宅開辦潮宿。由于對徽州傳統民居改造成民俗民宿的經驗不足,又無專業的設計團隊,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這些民宿往往在民居改造上匆匆了事。因此在整體改造上水平偏低 , 既無法很好地保護徽州傳統民居,又有悖于客棧對于徽州民俗風情的再現。
3.2改造不合理
雖然徽州傳統民居與民宿兩者有共通的部分,但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還是存在許多的矛盾。不僅要考慮客棧在使用上的舒適性,還要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徽州傳統民居,保證風格的一致性和民居本身的文化內涵。有些民宿過分追求客房數量,追求經營利益最大化,破壞房屋結構,這種顧此失彼的行為既不能很好地展現客棧文化,又會造成對徽州傳統民居的破壞。
3.3文化性缺失
為了在徽州的傳統歷史街區或者村落中突出民宿特色,一些民居在改造成客棧的過程中為了追求自己的個性,過分改造傳統民居的外表和內部裝飾,使其顯得更具特色,喪失了徽州民居本身具有的傳統歷史特性。大量改造、更新帶來新的建構方式,而這些新建構方式往往是將地域文化特征丟在一邊,脫離了徽州傳統民居發展演進的軌跡。以追求技術的先進性為時尚,以追求規模化、標準化和規格化為特征,體現趨同性,喪失了地域性和個別性,傳統技藝逐步被現代工藝所完全取代,而傳統建筑文化精神也在這同時消失殆盡了。這是徽州傳統民居保護、改造、更新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徽州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因此在改造徽州傳統民居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地域性特征,因地制宜地處理好客棧內部空間營造和外部建筑風格。徽州傳統民居多為內天井式的磚木結構,色彩淡雅,雕刻精細,其建筑自身就是徽州當地文化的載體,也是民俗文化的最好象征。這種文化屬性與民俗客棧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在改造民居的過程中,要注重二者的結合,注重當地的歷史文化,將徽州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樊炎冰.中國徽派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李允林.華夏意匠[M].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3]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筑裝飾[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