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聿銘建筑的設計理念的形成概述
1.1貝聿銘建筑設計理念形成的生活環境和教育工作背景
生在蘇州名門望族的美籍華人貝聿銘,在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1927年回到上海讀青年會中學 ,高中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35年貝聿銘赴美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1939年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 1944年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的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5年,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貝聿銘成為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了十二年,貝聿銘設計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
1955年創建貝聿銘建筑事務所至今,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跨時代建筑,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1.2貝聿銘建筑設計理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紀念教堂方案是結合中國古代宮殿、寺廟建筑的金瓦屋頂和西方哥特式大教堂極具表現力的尖頂,將兩種文化的特征應用到現代建筑中,能感覺到路思義教堂是一個極具中國韻味的建筑。
香山飯店建筑群完全摒棄貝聿銘作品中一貫具有的雕塑感,不受任何結構和幾何形態的制約,是一組低層的具有園林和民居風格的建筑,融入了北京這樣一個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歷史的環境之中。散落在山堆間的庭院,沒有過多的人為裝飾,顯得樸實而自然。香山飯店勝在自然元素、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及其包含的貝聿銘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探索。
蘇州博物館新館小巧精致,坐落于古城歷史核心區,成功地傳承了歷史、開拓了未來。貝聿銘運用現代材料混凝土、鋼結構、玻璃,建造出了江南風格的建筑。充分考慮周圍環境進行整體設計,使其既具有自身形象特點,又巧妙的融合于原有環境中。
1.3西方建筑大師對貝聿銘建筑設計理念形成的影響
貝聿銘的老師格羅庇烏斯的國際化的風格,是貝聿銘形成自己的建筑觀的關鍵,尤其影響著他早期的設計。柯布西耶作品的雕塑性和對混凝土材料的運用,影響著貝聿銘,使他在后來的作品中極大的發揮了混凝土的雕塑性。馬歇布勞耶,善于探索運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發揮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現帶有模板紋理的表面質感。同時布勞耶對光線的崇拜對他的影響也很深遠。密斯凡德羅,崇尚的機械美學對貝聿銘五十年代設計的那些高層城市住宅影響很大,貝聿銘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還同時采用混凝土。地產商澤肯多夫擁有統觀全局的觀念,貝聿銘按照澤肯多夫開發城市用地的思想完成了許多造價低的住宅工程以及舊城區的更新項目,通過這些實踐樹立起統觀全局的觀點。
2、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筑特征分析
貝聿銘的建筑有三大特點:一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二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內部設計精巧。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造完全能體現出這三大特點。蘇州的平江路800年來保持著河路并行的格局,粉墻黛瓦水巷縱橫,顯示出淡雅的水城風貌。貝聿銘運用現代材料以及構成設計,體現出了當代建筑與城市深層肌理的密切關系。新館以中軸線對稱的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新館的庭院布局與周邊古城保持著相似的格局,并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與東側的忠王府格局也很相匹配。在建筑材料和細部結構運用現代化新技術,新館中的建筑傳統要素與新的技術相結合使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立起一種傳統的人文精神與現代生活的內在聯系。
3、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筑外觀裝飾特征研究
3.1新材料在新館外觀裝飾中的體現
蘇州傳統建筑的白墻灰瓦組合已在這一地帶延續了上千年。新館建筑群的屋頂用花崗巖代替了傳統的青磚黛瓦,雖然材料不同但是顏色和傳統建筑的色調保持了一致,菱形的拼貼和幾何形的建筑共同烘托出了現代建筑韻味。
博物館展區的入口大門用了鋼結構和玻璃兩樣新材料,表現出來傳統造型,中廳大門兩端的鏤空設計,與傳統民居的大門有著共通的聯系開闊了視野。
庭院水池中的八角涼亭所采用的鋼架材料和幾何形構造使人覺得其更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景物,令人視覺上有了新體驗。
3.2傳統元素在新館外觀裝飾中的體現
新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建筑的坡屋頂,采用鋼結構和玻璃對墻和建筑進行了抽象幾何化處理,把傳統的屋頂現代化,幾何坡屋頂既給了博物館特殊的韻味,又保持了建筑的傳統風貌。
傳統的重檐頂造型運用到了新館入口處的大門設計中,玻璃重檐兩面坡式的金屬梁架結構,既含有傳統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采用現代材料,給予其嶄新的風貌。
3.3新技術手法在新館外觀裝飾中的體現
新館建筑的屋頂坡度的精準性體現了新技術在傳統形式建筑中的應用,與遠處的蘇州傳統民居的屋頂坡度,幾乎不差分毫,整個建筑群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與拙政園歇山式屋頂建筑、周邊低矮的傳統民居和臨路新建多層建筑無論從色彩到風格,甚至屋頂坡度都保持一致。
3.4光影在新館外觀裝飾中的體現
為了和大色調統一,庭院外部依然是灰白兩色為主的基調,唯有庭院池水是的綠植做點綴。站在主庭院的近水平臺上,拙政園的白墻灰瓦作為背景,光線照射呈現出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新館的東部有個紫藤園,在那里可以看到光線營造空間氣氛的神奇意境。方形的花架與蜿蜒曲折的紫藤枝葉,通過光線在映在墻上、地面上在不同的時刻,光線會使物體產生不同的陰影,經過一天光影變換,當日落黃昏的余輝再一次射進紫藤園的時候,園內又會呈現出另一種景象,貝聿銘通過這種裝飾手法告訴我們光影在外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4、總結
建筑立面裝飾是依附于建筑物的外衣,使建筑立面裝飾具有鮮明性和獨特性,從而展現出豐富的美感。也是建筑空間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將建筑空間環境比作一個大系統,建筑立面裝飾則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娟.貝聿銘的建筑外觀裝飾特征研究[D].武漢大學,2014.
[2]韓曉嬌.貝聿銘設計理念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D].浙江農林大學,2012.
[3]馬遠.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空間環境研究[D].蘇州大學,2009.
[4]徐海森.基于“三境界”額蘇州博物館新館解讀[D].華南理工大學,2014.
[5]陳磊.蘇州博物館新館“民族性”設計特色研究[D].汕頭大學,2010.
[6]樊杰.現代建筑立面裝飾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