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在藝術的發(fā)展的過程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恩海姆對于藝術作品中“空間”的表現有獨到的見解。本文主要是對阿恩海姆的“空間”理論在繪畫中的表現進行說明。
【關鍵詞】:繪畫作品;空間;透視;層次
“空間”是很多藝術家在作畫時所追求的效果,古希臘人早就知道運用透視法來表現空間,中世紀的藝術家們“開始用從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遠法努力構成寫實主義的繪畫空間”。文藝復興以前,我們所見到的繪畫作品在空間的處理上基本都處于“多點透視”及“散點透視”的狀態(tài),對透視學的應用也僅僅處于一種感性認識,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美術界才普遍掀起了研究透視學及光影學的熱潮。而現在大多數對于“空間”的解釋是: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一、繪畫作品中“空間”的形成
一直以來在二維的畫紙上來表現三維的空間,是很多藝術家所追求的。在阿恩海姆看來,繪畫作品中的空間是這樣形成的:“在紙面上劃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看上
去就不像是位于紙面以內,而像是懸浮在了紙面上方空間中。由于這條直線并沒有把四周那些空曠的背景分裂開來,就像磚地上的磚與磚之間的縫隙把地分開一樣,位于它下面的平面看上去仍然是一個未被分割的連續(xù)整體。”這種現象并不是物理對象本身造成的,而是觀察者本身對于畫面的一個視覺感知。阿恩海姆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總結早期理論家提出的“梯度”和畫面“圖—底”層次問題,又通過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例如:從“平面的分裂”“圖底關系”“縱深度上的各個層次”“利用重疊、變形產生空間”“事物本身創(chuàng)造空間”“空間走向統(tǒng)一”“透視形成”向我們解釋了空間的形成。 在“圖—底”關系中,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圖”,而封閉這個面另一個面則被看成“基底”。一般情況下,在畫面中,小塊的面積會被看成圖,而較大的面積會被當成底。這樣就會形成空間的感覺,圖在前,而底在后,視覺效果就是圖離我們更近些,底離我們更遠些,但這并不是真實的情況,而是觀察者對于畫面的一種視覺感覺。“圖”和“底”在畫面中的表現是兩個層次上的的式樣,這就在畫面中形成了縱深感,就會感覺畫面有了深度,像房間一樣,門跟后面的墻之間是有空氣流動的,是存在空間的。其實這是藝術家們在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一系列的知覺因素,讓我們用眼睛去看畫面的時候,可以感受到空間感,從而使平面的東西變得立體起來。我們學美術的都畫過石膏像,在平面的素描紙上作畫,畫完以后畫中的石膏像好像立在我們面前一樣,其實并不是石膏變得立體了,而是我們在畫面中運用了一些因素,使畫面看起來變得立體而已,其中光影與色彩在畫面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空間”在繪畫作品中的表現
阿恩海姆提到利用變形可以產生空間效果,眼睛對深度距離的知覺,可以通過實物的變形達到,在繪畫中看到的變形并非實物真正的變形,而是為了達到了,解事物的完整面,感覺知覺對于實物的一種感知。我們可以《雅典學院》為例,畫面中所表現的空間感,建筑的縱深感都是通過運用平衡透視原理,將畫面中的中心點與空間中的消失點緊密結合在一起,最終才展現了這個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而又井然有序的場景。《雅典學院》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背景,表現了一個理想、完美的世界。所以包含了眾多的人物與龐大的建筑空間,在有限的畫面中表現無限的空間,這就需要運用透視法,改變我們所認為的實物的大小,比如畫中的拱門,運用了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越往后拱門越小,雖然在我們看來畫中雖是如此,但我們感知到的是拱門的大小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這就是改變物體的大小來達到我們所要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在縱深高大拱頂建筑作為背景的情況下,左右分別雕刻著音樂之神阿波羅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巨大的拱門下聚集著眾多的人物,都是歷史上“黃金時期”的著名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包括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托勒密等等,人物形象、性格各異,豐滿生動。眾多人物后面的層層拱門,運用的是中心透視的原理,透視學的精確運用擴大了畫面的空間感,并通過層層遞進的關系,使畫面的空間延伸到遙遠的天際。
三、 “空間”感在繪畫作品中的作用
空間是繪畫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任何物體,只要占有面積和體積就占據一定空間。由于空間的表現,使物體在二維平面上產生了三維視錯覺。空間感是現實主義美術的基本要求,也能充分體現一位藝術家駕馭繪畫技法的程度。任何一副現實主義美術作品都不可能回避對空間、立體關系的反映及表現。空間立體感在畫面中的表現,可以更好地營造畫面氣氛、襯托主題。增加藝術作品的形象可感性,并與人物心理刻畫相呼應。空間的表現還會形成一種形式美感。一副簡單的素描作品或油畫靜物,會使我們感受到藝術的美感,會給人一種“現實”的感覺,這正是繪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感起到的作用,也是一副普通素描的魅力所在。在杜尚《下樓梯的裸女》中,這幅畫將運動中的人體利用矩形平面和圓形平面進行組合,并進一步強調了畫面形體的深度。畫面中形體的重疊,遮擋以及圖—底的關系,都表現了空間的縱深感和空間感。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詳細的介紹了“空間”一節(jié),他對空間的理解和闡釋讓我們對空間解讀有了全新的看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空間在藝術探索中的重要性。之后又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藝術的空間感,引導我們從多方面來觀察、分析、欣賞畫面。對我們今后在藝術道路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束語
我認為當今很多藝術形式,包括攝影、電影甚至包括動畫,都與繪畫中“空間”的運用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如何通過影視作品展現給觀眾更多維度的想象畫面,如何讓故事情節(jié)更生動且充滿藝術美感,如何讓一款生硬的工業(yè)產品通過藝術設計的“空間”跨越到另一個維度來滿足人們心底的審美需求。甚至我認為,在文學作品中,“空間”理論也是塑造文字中畫面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總之,我認為,這些概念不僅僅是服務于藝術,而是服務于我的思想,讓我浮想聯(lián)翩,從而誕生靈感,創(chuàng)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