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丑是藝術美的形態之一,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被人們認識和接受的過程中歷經曲折和磨難,自從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歷史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丑改變了一直以來在美學中的地位,從被忽視到漸漸被接受,到現在慢慢變成一種主流的藝術美形式。人們對它的審美心理發生了改變,因此它的審美功能也隨之改變。
【關鍵詞】:丑;現代性;審美特征;審丑心理;審美價值
一、丑的現代性
在現代藝術美學中對丑的定義是;“丑是對正常的偏離。”既丑是對事物正常尺度的偏離。因此,從美學之喜的整體上來講,怪主要是變形而丑則主要是畸形。丑普遍被認為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催生下,在現代孕育并發展的,并且丑的產生與崇高相關,從屬于美學的基本類型,但丑一直處于陪襯和邊緣地位,得不到人們的重視。文藝復興之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開始質疑傳統的理性,從而非理性主義崛起,傳統的美學定義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現代西方美學打破傳統的美學觀念,打破真善美的統一,使人們認識到現實生活的重要性,由此現實生活中的丑,怪,荒誕,惡等等才能進入美學的范疇并得到正視,從而成為被人認可并能夠供人研究的獨立的審美類型,并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增加,差異化不斷拉大延伸,人們對生活的不滿日益凸顯,消極,痛苦,焦慮越來越多的侵占人們的生活意志,由此人們對美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審美心理也不斷變化,而丑、怪、荒誕、恐怖卻越來越能反應現代人生活的場景與感受,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審美需求,得到廣泛關注,具有更多的審美價值,不再依附于其它的美學類型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類型,在經濟和歷史發展的推動下越來越具有主流地位。
二、丑的審美特征
丑與美的劃分是具有相對性的,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丑與美的概念會改變。蘇格拉底曾這樣說過:“一件東西如果能實現其功用發面的目的那么它就是又善又美的,反之則是丑和惡的。”也就是說,如果一件東西沒能實現它的功用性的目的,那么它就是丑的,就是惡的。普羅泰戈拉曾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也就是說,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主體性意識,說明對于美與丑的界定,是由人作為主體決定的,是需要合目的性的,在當時看來,美就是合目的性,而丑就是不合目的性。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對于美做出了簡單的規律性的總結,比如人體的黃金比例分割,認為球形是美的,認為圓形的美的,或者像赫拉克利特說的認為美是和諧,由此看來丑又是這些事物的對立面,譬如畸形,比例失調,不和諧等等。總的來說就是丑是對美的規律的反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對美有不同的認知和定義,因此也就有了對丑的不同的發現和認知。譬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比例失調說”,克羅齊認為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現”和后期的李斯托威爾所說的丑所引起的情感說,認為丑帶有痛苦和不愉快的情感因素,因此丑常常表現為缺陷,畸形,怪異。因此說丑不是理想的種類典型,而是一種特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我們可以得知丑是不合目的性和不合規律性的統一。
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們認為丑是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式的。在早期丑不受重視的時候,常出現“以丑襯美”、“化丑為美”的階段,此時的丑仍然是處于依附于美兒存在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襯托美,為了使美更美而已,并沒有完全的獨立出來。但是在現當代的藝術中,丑的地位漸漸提高,不在依附于美,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類型,不再是使丑轉化為美以此來使人們接受丑,而是作為獨立的藝術類型,通過展示和放大自身的特點來使人們接受,突出自身作為審美類型的藝術價值。就像羅丹說過:“自然中被認為丑的事物較之于美而言擁有更多的特性。”因此在現代藝術中加入丑的因素,創作出的審美對象擁有更多的特性,能帶來更刺激的感官體驗,激發審美主體的心理情感,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三、審丑心理
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中加入了丑的元素,因此人們在觀賞這些藝術作品時也就漸漸產生了審丑心理。弗洛伊德的“情感矛盾”說揭示了審丑心理的產生以及其中微妙的變化。審丑心理表現出的情感不只是喜歡還有厭惡,這其中的矛盾是審美主體在欣賞審美客體時不可避免的,這其中的感情波動和情緒的微妙變化都需要審丑心理來滿足。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的心理壓力劇增,所面對的生活也并非盡如人意,因此也就引發出很多社會的黑暗面和灰色地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們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大多帶有丑的因素,以此來暗諷當代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有了這樣的藝術作品,人們自然就需要建立相對應的審美心理既審丑心理。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的人們急需在藝術欣賞中有所發泄,需要消遣娛樂排解壓力,而具有丑的藝術作品往往能滿足人們這種需求。譬如,知道丑卻想要掩蓋丑或者知道丑卻不承認,這就發展成了滑稽;知道丑并且一味的突出這一特點就有可能成為怪誕。這些都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長時間的一成不變的審美對象也會使審美主體產生審美疲勞,這時候大眾需要一些新奇的、刺激的藝術形象來滿足自己新的審美需要。而丑往往能帶來這樣的改變,因為歸根結底來說,丑是對正常的負方向偏離,因此一些過度的畸形往往可以滿足人們的獵奇的心理,由畸形所演變而來的各種夸張的,血腥的,暴力的藝術形象也滿足了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
四、丑的審美價值
在長久的藝術發展史中,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對美的探索和研究上,使丑成為對美的陪襯,忽視了丑在藝術美學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讓丑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也就沒有讓丑發揮其該有的藝術價值。丑是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是與美不同的價值,因此丑才可以成為供人欣賞的審美對象。美與丑雖然是相比較而言的,但他們不過是在藝術表達方式和形式上不同,但其藝術價值和藝術作用卻是相同的,丑同樣可以促進新事物的生長。
丑具有催陳促新的藝術價值,正因為有了丑人們才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可以去修正與完善。由于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們為了宣泄內心的情緒,從而產生了“審丑”的需求,這也使丑在藝術價值中有了一定的地位,為審丑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且丑本身具有自己獨立的藝術價值,丑的出現為創造更多更貼切現代的藝術形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且,加入了丑的藝術形象往往更具有藝術表現力,性格更鮮明,更能真切的反應藝術家的情感思想,也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審美主體的情感共鳴。為藝術的傳播也創造了良好的途徑和條件。
五、結語
丑在長久的藝術的發展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地位和藝術價值,不再依附于美,不再只是襯托美。在衍生藝術形象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并形成了專屬的“審丑心理”。很多時候審美形態的丑都是為了表現社會中的黑暗面和灰色地帶,但是具有丑的藝術形態往往表現的是對這些現象的披露和批判,并以此來加以改正。所以說,我們創造具有丑的藝術形象不是為了宣揚丑,而是因為厭惡丑的事物,希望丑的現象能被人認識,關注,并最終消滅它。
丑作為現代經濟發展和精神的產物,具有重要的藝術地位,加入了丑的藝術形象往往能更貼切的反應現當代的社會生活,因此它又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所以,丑理應在現代藝術美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在以后的發展中會催生出更多貼切現實社會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張法,《美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三版。
[2] 張芹蓀,《學海》,1997年第四期。
[3] 常征,《藝文論壇》,2008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