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土音樂文化,是來自人們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當地文化,性格等等各方面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的分支。音樂,就如同空氣一般存在于人類的文明史,數千年來都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同時人類也創造了繽紛多彩的本土音樂文化,遍布全球。而我中華民族,以禮樂之邦而稱著于世,自然我國的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也是舉世皆知。但是,自近代來,我國的傳統文化飽受摧殘,其中也包括有我國的傳統本土音樂文化。為了將我國的繽紛燦爛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下去,就需要我國的當代音樂教育承擔起責任來,向我國的年輕一輩灌輸我國的本土音樂文化,將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下去。本文通過對我國本土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傳承進行詳盡的分析,以為人們建立全面的文化傳承理念,將中華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下去。
【關鍵詞】:音樂;傳承;教育;本土音樂文化
引言
以禮樂之邦而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 音樂文化源遠流長。音樂文化的傳承歷來被認為是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它與音樂文化的傳承形式之一,存在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1]。當前,我國音樂文化傳承仍然存在著雙軌發展的現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以社會民間音樂社團為主體,在民族傳統生活中,本土音樂與生活、生產、民俗和禮教等深深融為一體,以一種開放的、直覺的方式,對族人進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其音樂的傳承行為、學習動機以及對音樂的那種整體直覺、有機生成把握,與我們現行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書面的、專業性的和非語境性的西方理性分析的音樂認知和體驗模式截然不同[2]。在國外,國外音樂教育界已經把音樂口教育中的“音樂”作為“文化中的音樂”或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界定[3]。所以,如何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本土音樂文化,是十分重要,也是時代的需求。
1.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給我們的啟示
文化,是伴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最重要的一個詞。文化無時無刻不在任何的角落刻下它自己的印記。而文化,又化身在了教育中,將文化傳承給一代又一代的中華民族的人民。文化,廣義的解釋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而音樂,就是人類的文化發展中,精神財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音樂要用文化來解釋。
1.1音樂教育的概念
自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教育這個概念在教育改革時不斷被引用,從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音樂教育最早應該是從西方意譯過來的,德語中,音樂教育表達的是“對音樂的教學活動”這一含義。但實際上這種解釋方式是淺顯的,并不能代表音樂教育的真實含義。如果按照這種解讀方式,實際上音樂教育只是一種局限在學校教育者、業余愛好者和兒童音樂入門等狹窄的范圍,作為教育者的工具,而不是對于整個社會的音樂文化的傳播。音樂教育的廣義的解釋:音樂教育是指一種無意識的教育行為,它是與人類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的。那么,既然音樂自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人類的文化傳播,那么自然在音樂的傳播過程中就會產生許許多多的音樂文化分支。
1.2中華音樂文化的獨特性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樂舞和編鐘這樣的音樂文化大成。而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便是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的最好例子。從歷史和地理來看,我國的文化處于亞歐大陸的最東方,地理上更是以西伯利亞-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瀾滄江為邊界,將中華文明與亞歐大陸的其他文明相互分隔但又不完全失去交流。這樣大的地理區域,使得我國的音樂文化呈現出既統一又各地特色鮮明的特點。我國北方的京戲、淮河流域的黃梅戲,再到南方的花鼓戲、越劇等,都體現了各地鮮明的音樂特色,這樣豐富的地方音樂文化,為我國的音樂文化傳承,既保留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但也同時也出現了一旦消亡,其他地方無法彌補的缺憾。
2.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
音樂文化,是人類對音樂認識、學習、升華的最終成果。雖然世界各地的本土音樂文化各不相同,但是音樂文化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大一統之下的自治現象。我國各地音樂文化不盡相同,但又有著中華音樂文化的統一認同感,這就是人類音樂文化的統一性。如上文所說,音樂教育則是音樂文化的具體實施者。音樂教育并不是指對某種音樂文化系統學習才稱之為音樂教育,而是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這個過程中就是廣義的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有著無可替代的精髓,音樂教育的目的便是讓精髓傳承下去。如同一首曲子,如果只學會了如何演奏但不能理解作曲者作曲的內心波動,沒有用心波動,那么自然即使技術再好,也無法將曲子演奏的更好。
在將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一部分的同時,我們將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兩者的關系置于音樂文化的精神層面來研究。但必須強調的是,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活動與音樂理論研究又分別隸屬音樂文化的制度層面與精神層面。因為,音樂教育活動必然與學校音樂教育緊密聯系,而學校音樂教育又一定是制度化了的音樂教育。即使是家庭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也不是雜亂無章的, 只要是系統的、科學的音樂教育,其中無不包含“制度化”色彩。對于隸屬于音樂文化精神層面的音樂理論研究來說,它肩負著通過音樂教育使研究成果得以傳播,為整個音樂文化領域、音樂學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提供效益和創造價值。
音樂文化并非靜態地固守傳統,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屢有變遷的同時,其音樂教育思想、觀念,體系也隨之改變。這是各民族音樂文化融匯交流的必然結果。無法說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二者誰造就了誰,而是二者相輔相成才讓音樂文化傳承了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地升華。如果說我國的音樂文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一成不變,不與時代的教育體系相適應相結合,那么我國的音樂文化早已成為眾多失落文化的一種了。
對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詞源語義的追根溯源中,我們感到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有盤根錯節的聯系,至今人們乃將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視為富有音樂文化修養的人。由于人類為一定群體所共有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活動行為,必須靠后天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音樂教育行為才能習得。因此, 我們認識到音樂文化不等同于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唯一條件。此外,我們還認識到,由于音樂文化是用音樂語言表達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得到重視和傳承的需要,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樂教育對各類音樂的理解、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法的運用等,必然會反映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興趣、價值觀,并由此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教育。為此,當前我們的音樂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 在學習并傳承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包容外來音樂文化,并使具有豐富民族音樂文化底蘊的音樂學習納入國民音樂基礎教育。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愿在一個更具合作性世界的下世紀,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精華。
3.在學校中建立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
文化的傳承,還是要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文化是教育的根本,但教育也是文化的終極體現方式。我國的本土音樂文化多種多樣,但在當下也處于消亡的危機中。縱觀我國現今的音樂教育,仍然停留在一二十年之前,給人一種深深的流水線生產的感覺,表現為高度的統一性和單調性。這在以前的教育中,由于我國的資源有限,自然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完成音樂教育的目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思想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不需要過去的教育思想,從而可以根據各地本土音樂文化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系統。
3.1樹立正確的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
我國現今的矛盾,可以體現在人民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增長的不統一。大多數人對音樂文化的傳承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使得音樂教育的實施困難重重。在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竭盡全力地保護、發展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并最大程度發掘其潛力,而多元化音樂教育已經成為了世界音樂教育的主流。所謂多元化音樂教育概念,是相對于“同化音樂教育”而言的,強調教育者應對學生的民族屬性和民族文化影響予以重視。教育者不應局限于主流音樂文化,也應當體現非主流音樂文化的內容和特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全面地發展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為學生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毋庸置疑,多元化音樂教育是符合社會時代發展的,可以促進各民族各地域人民進行擴區域文化交流。
3.3加強本土樂師和民族樂師的培養與文化的保存
我國本土音樂文化的消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育薄弱與資源稀缺,這些是和我國當地樂師以及民族樂師流失嚴重不可分割的。在改革開放后,許多本土音樂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隨著老一輩的樂師的去世而展現出消亡的趨勢。許多音樂文化由于不是主流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受眾較小,使得這些音樂文化的傳承往往以言傳身教的進行,并沒有留下系統的教學理念。為了挽救這種情況,就必須大力扶持本土樂師與民族樂師的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形成系統的理論,化成文字保留下來,成為可以傳承下去的精神財富。
4.結語
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象飄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國際的文化中。”在這個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先后對我國本土文化進行了文化沖擊。從歷史上溯到近代,西方音樂文化支配并制約了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一百年。這一百年,我國的本土音樂文化已到了十分危險的消亡的邊緣。但如今,我國的音樂文化已經開始了反思與總結。所以,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傳承理念,加強我國的音樂教育,才能更好地讓我國人民認識到我國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精彩的大舞臺。
[1]陳雅先. 論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兼談音樂傳承之文化與音樂文化的傳承[J]. 音樂研究, 2000(3):93-98.
[2]徐皖閩, XUWan-min. 論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J].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24(4):105-110.
[3]朱玉江. 論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J]. 中國音樂教育, 200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