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東南州是少數民族文化最原始、最有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自治州。由于歷史及地域原因,黔東南州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因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保存比較完整。近年來發展的民族旅游業,輔之以當地民族文化的內容,發展了經濟,也發展了自身的文化。現代文化不斷增多的過程也基本成為傳統文化衰退的過程,而且與復興相比,衰退似乎更為強烈。為此,黔東南州緊緊圍繞〝走生態文明崛起的跨越式發展之路〞這一主題,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開發力度,做到在保護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使民族文化保護管理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衰退;保護
一、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概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為此,黔東南州緊緊圍繞〝走生態文明崛起的跨越式發展之路〞這一主題,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開發力度,做到在保護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使民族文化保護管理步入科學發展軌道。黔東南州是少數民族文化最原始、最有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自治州,是純樸的棲息之地,全州人口400多萬人,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2%,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由于歷史及地域原因,黔東南州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因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特別是原汁原味的民族節日、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飲食等民族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素有“歌舞之鄉”、“百節之鄉”、“神奇之州”的美稱;苗族飛歌、侗族大歌以及有“東方迪斯科”美譽的反排木鼓舞蜚聲海內外;被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確定為世界十八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被聯合國推薦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中外游客和專家學者贊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
近年來,這里的手工工藝,銀飾、蠟染、挑花、刺繡等都在各地市場上走俏。更為普遍的是民族旅游業。民族地區利用自身獨有的旅游資源,輔之以當地民族文化的內容,發展了經濟,也發展了自身的文化。凡此種種,都是傳統民族文化正在得到復興的表現,甚至可以說,當今的民族文化正處于繁榮和發展的最好時期。正因為如此,當今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率匯入普同文化,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二、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衰退與保護。
(一)、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衰退原因。主要有兩點:
1、各地傳統文化的衰退正是在各種挽救和弘揚措施不斷實施時發生的。因為蘊含內容的豐厚、珍貴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少數民族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至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普遍關注,從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它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來看不能不說已相當可觀。 但實質上民間豐富多采的民俗活動正日趨衰落,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歌謠諺舞蹈衰微沒落,民間歌手寂寥冷落,年輕的民族歌手如鳳毛麟角。年輕一代癡迷于影視流行歌曲,過去遍布城鄉的民族歌手一唱三嘆,聽眾如醉如癡,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輕人甚至即興編歌斗歌來談情說愛,這些盛況已是往事如煙。當你走進這些苗族村寨的時候,除了上了年紀的婦女外,都不再著苗族服裝,也不會挑花刺繡,更不會織布染布,也不會唱苗族山歌。再過一代或兩代人,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恐怕漸漸衰退消失了。
2、已有的復興尚多與民間生活脫節,衰退是深層的。如上所述,因黨和國家的重視及各民族群眾的自覺參與,各民族文化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得到展現。但這種展現很多卻是游離于民間社會生活之外的。但因為這種結合一開始就是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的,因而這里的文化傳揚就不能不帶有與本族實際生活脫節的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由此我們也就看到,大量表現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堆滿貨架,但本族消費者卻日益減少,外族消費者對這些物品的需求也大多出于新奇,而隨著新鮮感的減退,這些物品便被束之高閣。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數民族旅游區,是出于商業利益的著意夸示甚至扭曲,與民間的本色已有相當的距離了。這些現象說明,當今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表現出來的復興,更多還仰賴一種表層的人為造設,在它下面還泛動著衰退的潛流。
民族傳統文化既得到了復興,又在嚴重衰退,這種評價似乎是矛盾的,但又的確如此。國家及社會的著力弘揚與現代化的猛烈沖擊是兩種影響傳統文化狀況的主要社會因素,而它們的作用力卻是相反的。所以,處理好文化事業發展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旅游產業開發、小城鎮建設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搞好民族村鎮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加大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力度,加強對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這對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資源,對于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二)、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采取措施,保護好我州民族文化資源
1、觀念更新。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必須提高我州廣大群眾的思想意識,提高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各民族自己決定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途徑。⑴、是要樹立信心。民族文化資源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積淀,盡管有些內容與當代社會不相適應,但有相當多的成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而且在當前和今后都會發揮積極作用。⑵、是選擇性保護。民族文化的內容較為復雜,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是被動、消極、原封不動的保護,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保護。⑶、是吸納性保護。面對今年我州發展所帶來的外界文化,民族文化應采取包容、積極的態度,積極吸收其他民族的種種優秀文化,使我州的民族文化獲得更高發展。
2、政府保護。各級政府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應起主導作用和負主要責任,尤其在法律法規、政策導向、宏觀控制、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
3、立法保護。將民族文化資源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是最為有效的保護。建國以來,國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規中有不少關于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習俗、文物等規定,但是還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相應的保護法規,如飲食用具、古老的生產工具、手工制作品、民族器樂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國性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
4、重點保護。從國家到地方都應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文化保護區或核心帶。我州在貫徹落實《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的同時,應先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逐級推進民族文化聯系點的工作。
5、分類保護。民族文化內容廣泛、類別繁多,要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必須根據不同的類別采取相應的保護對策。
6、加強教育。⑴、重視對各民族干部群眾進行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尤其要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傳承。⑵、是著力培養繼承人。
三、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好展望
當然,得益于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的重視,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還是得到了很好保護和發展。近年來,我州充分挖掘了民族文化資源,先后舉辦了凱里蘆笙節暨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雷山苗年節、臺江姊妹節、黎平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等一批民族節慶活動,較好地展示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黔東南民族文化。2006年,我州組織2.5萬人在州慶50周年開幕式上同臺合唱苗族飛歌、侗族大歌,不僅增強了全州各族群眾的民族榮譽感和歸屬感,而且使文化傳承的力量震憾了音樂界。2010年6月12日,丹寨縣組織選送“苗族錦雞舞”參加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全國傳統舞蹈展演暨頒獎活動上榮獲全國傳統舞蹈展演金獎。08年以來,全州組織文藝團體赴北京、上海、深圳、澳門、北海等省外城市及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演出60多場(次),既使民族文化得到較好傳承,又宣傳了多姿多彩的黔東南民族風情,還擴大了黔東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成為黔東南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