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默在人類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生動有趣的幽默話語不僅能緩解交流氣氛,而且能使交流變得更加順暢。本文從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的角度探究英語幽默話語,把幽默話語看成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幽默話語產生于明示與推理的不一致,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間的語義反差及其認知語境假設的不一致。本研究能夠闡明幽默話語的產生機制,幫助英語學習者理解英語幽默話語的內在本質,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 英語幽默話語;關聯理論;明示—推理模式;關聯原則;認知語境
1.引言
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幽默使其生動迷人。在中國,最早從現代美學意義角度研究“幽默”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其意義由林語堂先生音譯而來。特別是自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語用學、語義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國內外研究致力于幽默話語的研究都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全面解釋英語幽默話語。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關聯理論,該理論是近年來具有深遠影響的認知語用學之一。本文試圖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對英語幽默話語進行研究,采用了關聯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大量的英語幽默話語。
2.關聯理論概述
本文主要介紹了關聯理論的三個方面:明示-推理模式,關聯原則以及認知語境。
2.1 明示-推理模式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向聽話者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根據最佳關聯和基于上下文語境,聽話者可以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在某種特定場合會選擇特殊的表達方式或語言積極能動地傳達相關信息,聽者需要判定說話者所傳達的信息意圖。這需要聽者推斷說話人的交際行為和其背后的真正意圖。
2.2 關聯原則
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是關聯理論的兩個基本概念。所謂最大關聯是指在同等條件下,認知效果越大,關聯性越大;加工努力越小,關聯性越大;而最佳關聯性取決于兩個前提:一是談話要有足夠的關聯,值得聽眾處理;二是與說話人的能力和偏好相關,從而產生足夠的認知效果。最佳關聯考慮說話者和聽話者兩個人的利益。
2.3 認知語境
Sperber和Wilson認為,認知語境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它不是發生在聽者對話語理解之前,而是受關聯原則支配的說話者在理解話語的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話語都是相關的,對話語信息超載的推斷可以看作是說話者不斷搜索認知語境的過程。換言之,話語理解本質上是不斷選擇、調整以及適應的過程。
3.關聯理論對幽默話語的詮釋力
本文提出了英語幽默話語的產生取決于是以下三個因素:明示和推理的不一致,最大關聯和最佳的不一致,以及認知語境假設不一致。
3.1 明示和推理的不一致
關聯理論提出,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它可以幫助聽話者理解一系列語境假設,我們可以稱這些假設為“明說”----話語的字面意義。交際意圖是讓對方理解說話人傳遞的信息意圖。它通常包括話語的隱含意義。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話者通過特定的話語傳達自己的信息意圖,以讓對方從其明示信息中獲取交際意圖。英語幽默語言產生于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不一致。例如:
(1)臭名昭著的吝嗇鬼終于決定要舉辦一個聚會。向朋友解釋如何找到他的公寓,他說,“到了第五樓,用胳膊肘按門鈴。當你或打開,再用你的腳。
“為什么要用我的肘和腳呢?“ “哦,天哪,”他回答,“你不是空手來的,是嗎?”
在這個幽默的片段,這個吝嗇鬼的信息意圖是“你到了第五樓,用胳膊肘按門鈴。當門打開的時候,把你的腳…”他的交際意圖是你到我家來必須帶禮物,所以不方便用手打開門,但可以用肘和腳。吝嗇鬼通過信息意圖傳達的交際意圖與他朋友的推理大相徑庭,所以,幽默便應運而生了。
3.2最大關聯和最佳的不一致
人類認知傾向于最大關聯,而語言交際傾向于最佳關聯。從關聯理論的角度,英語言語幽默的效果來自于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的影響。如果雙方的差距越大,幽默效果會越強。反之也是如此。例如:
(2)學生:“對不起,老師。我打電話是想告訴你我今天不能去學校了。”
老師:“為什么?你怎么了?“學生:“我感覺不舒服。”
老師:“你感覺哪里不舒服?“學生:“在教室里。”
這段對話引人發笑在于老師聽到學生無法上學的情況下,一般會立刻尋問原因。當學生告訴她自己不舒服時,通常情況下,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告訴她身體哪部分感到不舒服(獲得最佳關聯)。但學生的回答與發出者理解的最佳關聯恰恰相反。因此,對話語的理解和其真正的外延意義的差別使對話充滿樂趣,并使人感到愉悅。
3.3 認知語境假設的不一致
基于關聯理論,在言語交際中形成的不同假設被稱為認知語境假設。在交際中,認知語境假設在話語理解方面不是具體的情景因素下發揮重要作用。除此之外,Sperber和Wilson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以及印刻在人們內心的一系列的假設;而且,語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交際的過程中,說話者需要獲得大量的上下文信息,形成一定的語境假設,這是雙方相互理解過程,以形成互動的認知環境。當交際語境的假設不一致時,就很容易產生幽默效果。
4. 結語
基于關聯理論,本文從明示到推理,從最大關聯到最佳關聯以及一定的認知語境下的心理過程來解釋幽默話語產生的過程。
關聯理論認為,在言語交際中,對交際意圖的識別即理解言語的意義。因此,所謂的幽默是一種態度,對幽默言語的感知就是對這種態度的認可。在交流的過程中,聽話者對某一事件的評估與說話者的期望不一致時,幽默便形成了。關聯理論來解釋幽默的推導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框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擁有非常廣泛的一種應用空間。關聯理論的語用和認知理論相結合,對英語幽默話語具有很強的詮釋力,在關聯理論對幽默言語研究的幫助下,讀者會有一個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視角了解英語幽默話語。在幽默話語的翻譯實踐中,譯者應該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譯者,努力促進跨文化交際,實現全球文化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 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2] Yus, F. Humor and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J]. Journal of Pramatics, 2003, (35):1295-1331.
[3] 劉吉俊. 從關聯理論看校園幽默的產生[J]. 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82-86.
[4] 劉乃實、熊學亮. 淺析言語幽默的維護面子功能[J]. 外語教學,2003,(6):10-13.
[5] 劉平. 英語語言與幽默的語用認知賞析[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2):31-34.
[6] 苗興偉. 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J]. 外語學刊,1997,(4):7-11.
[7] 王斌. 關聯理論對翻譯解釋的局限性[J]. 中國翻譯,2000,(4):13-16.
[8] 王勇. 由幽默理論看幽默言語[J]. 外語教學,2001,(1):23-27.
[9] 徐莉娜. 英語幽默笑話集錦: 有禮貌的馬[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10] 楊珊珊、張微. 關聯理論與英語幽默語言的探究[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4):142-143.
[11] 張淑靜. 幽默的語用分析[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3):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