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箴,是以規(guī)誡為主題的一種文體。官箴是對官員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所作的規(guī)誡。直隸總督署蘊含著豐富的衙門文化,官箴警語便是衙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詳細介紹了“公生明”牌坊與戒石銘,《御制總督箴》與《御制巡撫箴》,曾國藩的勸誡聯(lián)語和唐執(zhí)玉、曾國藩、孫嘉淦的自箴聯(lián)。
【關鍵詞】:文物;直隸總督署;官箴
一 、“公生明”牌坊與戒石銘
“公生明”牌坊又稱戒石坊,矗立在總督署大堂前的甬道上,因牌坊南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而得名。牌坊北面刻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字戒石銘。
“戒石銘”的歷史起源于宋代,是宋太宗頒示天下官吏的誡令。但是戒石銘的內容卻非宋太宗首創(chuàng),它來源于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王孟昶于廣政四年(公元941年)五月,親自撰寫的“戒諭辭”。全文共有二十四句96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yǎng)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guī)。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發(fā)膏發(fā)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為爾戒,體朕深思。”在文中引用了三國時期魏國時壽春縣令苗留犢的典故,以此要求眾官居官清廉,纖介不取。宋太宗趙光義鑒于后蜀不戰(zhàn)而亡的教訓,親自從“戒諭辭”中摘出“爾俸爾祿,發(fā)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16字作為戒石銘,令郡縣刻石立于公堂前。意為為官者的俸祿均來自于百姓的血汗錢,為官要秉公執(zhí)法,否則天理難容。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偏安一隅的高宗趙構得黃庭堅書寫的戒石銘,重頒州縣刻石,“戒石銘”從此流傳下來,被宋、元、明、清四朝所沿用,長達七八百年,成為后世流傳時間最長、傳播地域最廣的官箴。
二、《御制總督箴》與《御制巡撫箴》
《御制總督箴》與《御制巡撫箴》為青石刻石,立于總督署的碑廊中,市清嘉慶皇帝專門為總督和巡撫等。封疆大使預制的。是清嘉慶皇帝專門為總督和巡撫等封疆大吏御制的訓誡官箴。
刻石的內容分作兩部分,左為總督箴,右為巡撫箴。總督箴為:總督軍兵,自前明始;我朝因之,各省分理。專司綠營,申令法紀;簡閱宜勤,精練將士;稟命九重,受鉞萬里。設兵衛(wèi)民,驅除奸宄;有勇知方,辨別臧否;安不忘危,升平可企。巡撫箴則是:寰區(qū)庶民,委托巡撫。激濁揚清,知其甘苦;遇歉亟拯,盡心救補;格彼愚癡,籌思生聚;常存公忠,毋任喜怒;穆如清風,化若時雨。寄望小康,德洋澤普。咸矢敬勤,敉寧疆土。
很顯然,這兩則官箴的針對性很強,進一步明確了總督和巡撫的任務和職責,同為封疆大吏,總督偏重于軍事,巡撫則主管民事。總督和巡撫要各司其職,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太平。這兩則官箴寫于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農民起義之后,這場規(guī)模宏大、組織嚴密、動作迅捷、險些推翻清王朝江山社稷的農民起義深深地震撼了嘉慶皇帝,他意識到了整飭吏治的必要性,痛定思痛,親自撰寫《官箴》二十六章,頒布天下百官。此時的那彥成也正是因鎮(zhèn)壓天理教農民起義“有功”而取代了鎮(zhèn)壓不力的溫承惠而升任直隸總督的,因此,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四月,那彥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將箴規(guī)刻于青石之上,放在自己的衙署里。因直隸總督兼管直隸巡撫事,那彥成將巡撫箴也一并刻了上去。
三、曾國藩的勸誡聯(lián)語
在總督署的廊柱上,懸掛著三副直隸總督曾國藩為下屬官員撰寫的勸誡聯(lián)語。分別是:“隨時以法言巽語相規(guī),為諸君導迎善氣;斯民當火熱水深之后,賴良吏默挽天心”(大堂聯(lián));“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二堂聯(lián));“念三輔新離水旱兵戈賴良吏力謀休息;愿群寮共學龔黃如杜即長官藉免衍尤”(幕府院聯(lián))。這三幅對聯(lián)寫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正月,上任伊始的曾國藩以此規(guī)勸直隸省官員盡職盡責。
四、自箴聯(lián)
在總督署內還懸掛有幾副內容獨特的自箴聯(lián),是當時的總督們?yōu)樽约鹤珜懙淖毅懀渲杏校河赫觊g以“廉潔”著稱的直隸總督唐執(zhí)玉的“將勤補拙、以儉養(yǎng)廉”聯(lián);曾國藩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匾額等。
曾國藩的自箴聯(lián)最具代表性。“以畏懼、謹慎的態(tài)度為人,時時刻刻不忘有地獄存在;以開朗純潔的心地處事,即使身處逆境也會胸懷坦蕩”,反映了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為官態(tài)度和坦蕩處事的胸懷。這副聯(lián)寫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月總督任上,在當天的十多封家信中,他反復強調:自己來直隸已經一年多了,連續(xù)兩年的旱災給直隸省的麥收、秋收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已經無法挽救,恐怕因為饑餓而發(fā)生民變,釀成戰(zhàn)事,非常焦慮。他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作為座右銘,時時處處警醒自己。
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匾額更是令人過目不忘,“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事奉君主要忠誠而不張揚;對待下屬要尊敬而不驕橫;對權勢要避開而不去爭奪;對功勞要深藏而不追逐;做事要做到完滿才能停止,說話時要刪除沒用的話;用獨善其身來避開塵世而保全名節(jié),用簡省費用來減少向社會索取)這則作于孫嘉淦晚年的座右銘,是他對于做人、為官的八點總結性認識,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也是他一生為官清正廉潔、直言坦誠的有力注腳。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在當時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