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式下,博物館已成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之一,但在發展過程中,博物館如何求發展與創新,是每個文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對于更好地運用和發揮博物館保存、研究、教育等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共文化空間;景觀;營造
公共文化空間是具有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間,是將公眾聚集在特定地域,并提供其開展社會的、精神的活動平臺,通常以各種場館、場所等文化設施的形式存在。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都屬于公共文化空間的范疇。公共文化空間與公眾的文化生活、文化需求、文化追求等方面有高度的相關性,不僅能夠讓公眾體驗文化生活,滿足其需求,提高其素養;更是在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所具有的特色
長期以來,我國博物館與社區公眾之間相互隔離,公眾對于博物館的認知淡薄。隨著我國博物館不斷深化發展,博物館以主動的方式逐漸走向社區,傳播文化。而社區公眾也對博物館有著越來越多的文化精神需求,很多公眾也愿意主動走進博物館,領略這記錄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神圣殿堂。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延伸文化傳承、激發公眾投入文化研究的多重特色。
第一,人文風貌特色。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在藏品和文化內涵上有著一定量的積累與規模。隨著博物館征集經費大幅度增加,隨之而來的藏品數量的增加,使博物館在文物的收藏上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豐富的藏品是歷史的縮影,反映了各時期的社會、經濟、民風等方面的特點。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的象征標志,具有歷史延續性,反映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應具有地域性、時代性,彰顯這個城市的魅力。因此博物館承擔著地域性物質的呈現和時代意境的傳達。
第二,場館及公共服務設施完備。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博物館在場館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方面也同樣具備優勢。為適應博物館發生需要,各大博物館紛紛擴建其規模,增添功能先進的公共服務設備。展廳內部陳設如墻壁、隔板、走廊、展柜、導覽以及陳列布局等的利用,構成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并以直觀的形象感染著前來參觀的公眾。
第三,延伸文化傳承。博物館這一公共文化載體,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得以保存傳遞下來,并通過環境熏陶、活動影響等方面傳承。文化傳承可以增進公眾的知識,培養公眾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培養公眾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提高公眾參與博物館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使民族文化中的向上的價值取向、道德和信念代代相傳。
二 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作用
博物館文化空間對于豐富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公眾的文化權利、實現公眾的文化追求、提高工作精神文化素養,從而不斷滿足工作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所體現出的價值和功能。在博物館建設中,其文化空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中心,象征著一個城市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表征。
二是為了提高城市公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博物館肩負著傳播文化與知識的使命,作為公眾享受文化生活、實現文化權益、提高文化素養、繁榮整個城市文化事業的重要載體,在文化構建中處于重要的地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是博物館具有提升城市文化導向的作用。博物館為城市提供文化資源與環境,對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 如何加強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弘揚本土文化、展示城市風貌的載體,蘊含著地域性特色,是對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淀。通過對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解讀,潛移默化地影響社區公眾的情感和對城市的態度。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如何讓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文化中心與公眾交流平臺,加強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第一,明確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標準。
第二,明確服務對象,吸引多方游客。
第三,根據實際需要適時增添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硬件設施。
第四,加強有針對性的藏品征集。
第五,加強文化資源和文化輸出的輻射力,加強博物館品牌影響力等軟件設施。重視策展者的設計和專業水平,打造擁用一定數量有品牌價值和創意的展覽策劃,通過展陳與互動活動的開展,將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做成主題系列展陳,推動公眾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第六,舉辦文化專題類講座,加大學術交流。凸顯地域特色,強化特色定位,開展專題講座。新穎的文化專題講座不僅吸引眾多民眾,還可參與討論,展現出活躍的學術氛圍和蓬勃的文化生命力。
第七,舉辦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注意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公眾參與活力。
如此,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實現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共同為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添磚加瓦,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四 如何引導公眾參與欣賞博物館文化空間
第一,文化展示。對于文化空間而言,重要的是文化內涵、藝術氛圍這些無形的文化財富的展示,它需要通過良好的展陳設計規劃打造出來。
第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就是它的靈魂。只有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公眾接近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才能把藏品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成果傳播給公眾。活動的形式可以開展得十分豐富,如博物館活動日、時裝走秀體驗、網上互動項目等,可根據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教育活動。
第三,提高服務能力,提高公眾參與度??梢酝ㄟ^延長開放時間,從被動型服務向主動型服務發展。傳統的服務是以博物館為中心,等公眾上門參觀開展服務。主動型服務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服務方式,主動為公眾服務,將更多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城市中有信息需求的公眾,從而提高博物館信息的利用率。這樣不僅為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還可以提高博物館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四,加大宣傳力度。長期以來,公眾對博物館認知度和使用度不高,這也是制約博物館發展的重要瓶頸。應加大宣傳力度,無論是網絡公共平臺還是新聞媒介,都應加大宣傳力度。要主動配合,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而形成對博物館有力的輿論環境。
第五,開展多元合作渠道。利用自身資源,開展多種渠道的合作模式。注重于學校、社區、各單位之間的合作。與旅游局合作,做好旅游觀光,做成擁有顯著文化影響力并成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館。
無疑,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提升,需要在多方努力和發展規劃中前行。將博物館做成具有高知名度的公共文化空間,讓公眾走進博物館,感受博物館文化氛圍,接收文化的熏陶,從根本上促進博物館與城市文化的相互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能秀,王凌: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9(5)
【2】王玲:公共文化空間與城市博物館旅游發展 以上海為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