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腳步加快,國家交流頻繁,節日作為承載著一個民族風俗習慣的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清明節與萬圣節作為中美各自的“鬼節”,既具有差異,也具有相似性。差異使其具有多樣性,而相似性使文化間的交流成為可能。
【關鍵詞】:清明節;萬圣節;起源;差異;共同點
1.引言
當今時代,全球化的腳步正逐步加快,國家間的交流也日趨頻繁。而節日作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或宗教等特征。在中國和美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鬼節”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被發展并傳承下來。在中國,有三個節日被稱為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而在美國,萬圣節則最為流行。但因為兩個國家意識形態、社會結構和自然環境不同,鬼節的慶祝形式也存在差異。
2.清明節和萬圣節的起源
清明節約在每年四月五日,即春分日之后十五天。清明節被視作新生命開始復蘇的標志,這一天是調整農業活動的日子。據《周易》記載,人們在舊石器時代發現火,但當人們每次火時都要鉆火,極其不便,于是為了保證有穩定的火源,人們無論晝夜皆保持著火光。但與此同時,迷信傳說當一件東西使用太久就會變得邪惡,于是火就被禁止一直燃燒,而是在一定的時間熄滅。當火停止燃燒的間歇,人們就不得不只吃生冷的食物。這段時間就被稱為“寒食節”。同時人們也開始在這一時間掃墓、禁火來紀念祖先。唐朝時,掃墓成為寒食節的主要活動。但清明和寒食節時間較近,人們并不做明顯的區分。直到宋朝時清明節與寒食節被合并在一起,祭祖成為這一節日的主要日程。人們進行祭祀并掃墓,整個家庭也會帶上白酒、食物和黃紙到墓地去,祭祀的食物和蠟燭被擺放整齊,紙錢被點燃,這意味著已逝的祖先可以在他們的國度使用這些錢財。儀式以扣頭或鞠躬結束。通過一些列的儀式,子孫們向其祖先傳達了他們的尊重,并祈求祖先們的保佑。
萬圣節(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的簡稱。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教會將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定為萬圣節(舊稱All Saints’ Day),以紀念逝世的先人們。然而,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凱爾特人將其改為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將其作為夏天的結束,和每年的最后一天。同時也是莊稼收獲,儲糧過冬的時節。人們認為在這一天,逝者的靈魂將會返回世俗社會并尋找替身,于是人們開始在這天晚上熄滅燈火,穿上提前做好的萬圣節服裝驅嚇鬼魂。在1840年左右,萬圣節傳入美國。
3. 清明節與萬圣節的差異
古中國農業居社會主導地位,因此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就隨著季節變更,農業活動調整的時間出現并發展。在這一方面,清明節可謂是一典范。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日之后到來。每年這個時節,天氣轉暖,適合農業生產和戶外活動。清明節具有明顯的“內向性”。從漢朝時起,宣揚父系家庭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家族凝聚力的觀念不斷被強調,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被繼承下來。清明節到來時,全家都要參與掃墓,這形成一種強烈的節日氛圍,并有助于維持家族血緣聯系。
然而,對于許多美國節日來說,比較有影響力的節日都帶有宗教色彩,萬圣節也不例外。從萬圣節的兩個名字中這一特征就可以明顯的表示出來——All Saints’ Day和All Hallows’ Day。萬圣節起源于天主教廷對為本宗教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圣人的紀念。在萬圣節形成初期,所有的信徒都要在這天去教堂做彌撒。在另一方面,萬圣節更具有“外向性”。提倡自由、民族和平等的資本主義在美國根深蒂固,人文主義也呼吁美國人民彰顯獨特自我,一種創新、向上的氛圍應運而生,在萬圣節的慶祝中這種文化也彰顯的淋漓盡致。
4. 清明節與萬圣節的共同點
對祖先或上帝的敬畏與崇敬是清明節與萬圣節的一大共同點。中國人紀念他們的天和祖先,通過清明節的祭祀與掃墓等活動對他們表示尊敬,而西方人崇敬的對象則為他們的上帝。雖然清明節與萬圣節有著不同的起源、信仰和紀念方式,他們卻都有相同的觀念目的——即他們對好運的祈求與盼望。
即使起源背景有差異,清明節與萬圣節有著較大的相似性。共同點才讓跨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對于中美兩種文化來說,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其交叉點。在他們的節日儀式里,歌唱、舞蹈和其他形式的娛樂活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的動機都是生活中幸福的最大化。中國人在清明節通過掃墓與祭祀祈求神圣祖先的保佑。美國人則通過萬圣節的狂歡展示自我。
5. 清明節與萬圣節在當今社會的發展
隨著社會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改變,與社會緊密相連的文化也會隨之改變。而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毫無疑問,清明節和萬圣節的節日習俗與內涵也在隨著歷史進程悄聲改變著。
如上所述,清明節與寒食節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在唐朝之前他們在時間上相近,但內涵上卻有著相似之處——清明節是為了迎接新生命,在寒食節人們紀念已逝的祖先。禁火是為了能用新火,祭祀去世祖先是為了保佑在世的后人。由于兩個節日相近,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傳統和節日內涵成為主流節日。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清明節的內涵也隨之豐富起來。自從清明節被設立為法定節假日以來,人們也開始呼吁拜謁為中國獨立和建設犧牲的烈士。清明節所紀念的已不僅僅局限在家族祖先,還包括杰出人物,與現代社會不斷融入。同時掃墓的祭品也有了不少的變化,花束正在代替紙錢在一些地區成為新風尚。
在萬圣節剛興起時,凱爾特人在萬圣節晚上穿上奇怪的衣服,手提南瓜燈列隊在村子里慶祝,以求驅走鬼魂。而到了九世紀,歐洲基督教徒在萬圣節晚上挨家挨戶祈求面粉和葡萄干,捐贈的人即可得到保佑。然而到了現今,萬圣節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已成為一個狂歡節。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是,這個節日越來越成為孩子們的節日。“不給糖就搗亂(trick or treat)”,南瓜燈(the Jack-O-Lantern)等也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
6.結語
跨文化節流不僅僅是一種口頭交流,而是建立在語言之上的文化交流。充足的文化知識對于不同民族的交流幫助莫大,意識到文化間的不同能有效避免沖突。節日承載著一種文化中風俗的多個方面,在慶祝不同文化的相似節日時,應采取積極、包容的態度,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態度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Clark,Cindy. Tricks of Festival: Children, Enculturation, and American Halloween. Ethos, 2008, Vol.33 (2)
Turner, Victor. Celebration.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13.
黃濤. 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 民間文化論壇, 2004(5)
呂配瑩. 中美主要傳統節日比較和跨文化交際. 黑龍江大學, 2014.
施愛東. 感恩紀念與催護新生:施愛東博士談清明文化內涵. 新華網, 2007
王巖嶸. 中美節日對比與研究: 以清明節和萬圣節為例. 中國校外教育, 2013(7)
江玉祥. 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 西華大學學報, 2010(3)
張承平, 萬偉珊. 文化的普適與包容: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2002(4)
張淑紅. 清明節禮俗考述及其當代意義. 人民論壇,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