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得到了很大進步且頗有成效,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積極參與與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實的進行普查工作,認定和保護代表代表性傳承人,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本文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新世紀以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古國,在長期的發展中,創造了很多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包括古建筑、古文物等方面的維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更多是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
一、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很多精神領域的文化特色,如思維方式、心理活動、審美觀念、體現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是值得當代人以及后代人珍惜的精神家園。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中華文明,確立文化在發展中的身份,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
1.積極參與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聯合國組織于2000年啟動非物質遺產申報工作,我國積極參與申報工作。包括“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以及與蒙古國政府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先后申報成功。2009年聯合國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會議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羌年、黎族傳統防染織繡技術、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目前有2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世界上擁有聯合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2、采取多種形式,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起,由多個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初步創建起比較完備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基本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目前,各地的普查工作正在積極穩步展開,保護工程國家級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也初步完成建設工作。為了系統全面的總結和展示新世紀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宣傳保護工作的意義,喚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由多個部門聯合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這是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第一次展覽,精選了2000多件珍貴的實物和照片。一方面通過文字、圖片、影視、多媒體等方面展示,另一方面通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現場表演,充分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3、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為了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我國政府設立了“文化遺產日”活動。2006年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圍繞著“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主題,全國各地舉行了一系列的宣傳和慶祝工作,展示了從政府到民間開展的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特別展覽、大型直播、專場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等方面。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文化遺產日”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上,中國向全世界展示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文化遺產日”的系列活動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在舉辦過程中,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和積極參與,營造了全民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了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4、認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是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它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的。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環節。為了有效的傳承和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
5、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
文化生態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標志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一個活態、整體性保護的新階段。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并存,并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關,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我國將建立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域,整體性進行保護。建立生態保護區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方式,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在實踐中多探索、多積累經驗,有效的推動全國各地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做積極有效的貢獻。
三、總結
一個國家的強大除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也同樣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文化建設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擁有了悠久的歷史,沉淀了很多優秀的歷史文化,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需要多方面全面的實施,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義輝,關于民間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認為契點[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6(04)
[2]鄭英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土文化復興[J],新課程(中),2016(04)
[3]李姿,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分析——以惠安女聚居地為例[J],科技廣場,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