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倫理觀念中,善惡作為道德倫理判斷的基礎標準,在倫理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圍繞佛教的教義,佛教善惡觀念中最基礎或初級的層次是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別人帶來損益;另一方面“以生善法,心意清凈”即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獲得解脫。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其宗教倫理的善惡觀與世俗倫理善惡觀念相結合又相區分,體現出了中國佛教極具特色的倫理精神。
【關鍵詞】:佛教;善惡;倫理觀
一、佛教對善惡的定義
佛教對于善惡的定義是與其教義緊密結合的。《菩薩瓔珞本業經》說:“順第一義諦起名善。”佛教認為善為“順義”,所謂“順義”就是符合佛教的教義,對自身或他人帶來益處。相對“順義”的善來說,反之就是惡,即違背佛教的教義,損害自身修行,給他人帶來害處?!冻蓪嵳摗分姓f:“善、不善相,謂損、益他?!?/p>
關于善惡佛教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最基礎的即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的損益,注重個人修為如佛教中的“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 、不邪見。這些都是不給別人帶來危害的善?!墩疾焐茞簶I報經》上卷說:“言十善者,則為一切眾善之根本,能攝一切諸余善法?!笨梢钥闯觥笆啤钡闹匾耘c基礎性。第二個層次就是順第一義諦,人的觀念思維與行為要與佛教認識事物的本質相符合。體悟佛教義理,擺脫無明,這種善惡則是以事物的性質,追求真理為判斷標準的,是比較高一層次的善惡觀。第三個層次則站在更高的層次作判斷標準,即不執著于鏡相的善惡觀,追求真如,清凈心的善惡觀。與第二個層次相通,但高于第二層次。
《佛學大辭典》中說:“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若依此義,則上通佛菩薩,下極人天,其所修之,名為善。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者無相空性也。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法界之真性,為已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自體無如心不緣理,所謂隨心之欲而不超軌之境界也,是名為善。”善作為佛教所追求的價值之一,善在佛教的理念中已經不僅是簡單從道德性層面的說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論依據。佛教的善惡觀獨特之處在于既包含了世俗又包含了宗教的超越,最終目的是尋求人的解脫。
二、中國傳統道德倫理觀
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以儒家為典型,與宗法等級制度密切相關。傳統儒家道德倫理觀是以血緣宗親為基礎,重視世俗倫理。并且立足于個人在現丗的道德精神,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人的獨立的個體性。儒家強調道德原則和規范對于人們行為的指導作用??鬃犹岢龅囊匀蕿楹诵牡牡赖乱幏扼w系,就包含了孝悌、忠恕、信義等道德規范。儒家認為道德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意義非凡??鬃诱J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能使人們懂得羞恥,自覺地遵守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孟、荀盡管方法不同,但都承認“人皆可以為堯舜”。由此中國儒家傳統倫理把道德與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聯系起來,關注人現實的問題。
三、中國佛教善惡觀與傳統善惡觀的異同
從傳統文化中的人性論出發,分有人性善,人性惡,善惡混雜即性三品。孟子用了大量的論證來支持他的性善論,《孟子·公孫丑上》提出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彼亩?。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善的四端。荀子的論點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髯诱J為人生來就是有欲求的,不僅沒有善端,相反具有實際的惡。告子又提出人心本身無善無惡,道德是外在人為加上的。
佛教本身兼具世俗倫理和宗教倫理的特征,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自然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倫理思想就有了理論的依據。從整體上說,佛教認為“心性本凈”“人性本善”。佛教在融合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善惡觀,達到“善”可以通過修習。孟子及其荀子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涂之人可以為禹”。儒家的“善”是一種“世俗的善”,佛教通過熏習以追求超越世俗的善即追求解脫?!兑讉鳌匪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早期道教亦有“承負說”,其觀念在于人的善惡行為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影響。佛教所提倡因果報應,與傳統的善惡報應觀念存在差異。傳統的善惡報應觀念的承載主體是與具有善惡行為的人有血緣關系的,并且對于“自作自受”這一概念傳統的善惡報應觀念僅僅限于現丗。而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的行為承受主體為自己,業即身、口、意三類。身、口、意的善惡引起相應業報。業報輪回貫穿于整個行為過程,流轉與“六道輪回”之中,且善惡報應不能夠相互的消減。
與傳統的善惡報應觀念相比較,佛教的善惡觀獨樹一幟,以天臺宗為例,具有“性具善惡”一說。這里所說的善惡既包括人性的凈染,也包括超越善惡的內涵,追求證悟解脫的至善。天臺宗的“一念無明法性心”也就說善惡是一念心所本來就具有的,善惡不過為虛名?!疤撁麩o性,雖強分別,如指虛空”。所謂的真如,善惡相互包含,達到真如之境,也就無所謂善惡。這也是佛教善惡觀更為深層次的內涵,是一種心性對世俗間善惡觀的超越。天臺宗的性具善惡說指出通過修行斷惡修善,攝取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內涵,但不局限于世俗倫理道德的意義。
四、佛教善惡觀的價值
善對佛教來說不僅僅作為一種道德判斷的標準,也是其追求價值觀的最高目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充分體現善在佛教倫理觀中的地位。
善作為一種價值觀,佛教倡導棄惡、揚善、慈悲等等在修身養性和維系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給了我們不同維度的思考。
佛教通過因果輪回與善惡報應與行為主體聯系起來,人何以為惡,無外乎貪、嗔、癡。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作自受”對信徒的行為作了道德約束,引導信徒修習善因,思量善事,明確善惡之事,修于善行,以立棄惡揚善的價值觀,已達到克己,內斂自己的思想行為。五戒十善、慈悲、利他,不僅完善自身,也能為他人和社會營造和平的環境,構建起和諧與發展的基礎,在化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具有積極意義。佛教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精神與儒家立己立人、己達達人的思想相得益彰,其也對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規范有深遠的影響。
佛教善惡倫理觀,一方面具有世俗倫理的意味,勸人為善,為人以慈悲、利他?!岸竞癁樾笊?,慈悲化為菩薩,智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保男詫Φ赖滦袨橛兄鲗ё饔?,《大乘起信論》中說:“所謂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以來,虛受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固以思善法,修以善行。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世俗倫理的宗教色彩。佛教看來善與惡,心性凈染所致,修習凈染不同,得以所凡或不凡,善惡猶如空虛,不可執著于善惡,保以清凈之心。佛教修習善法的最終目的是為求得心靈的解脫,對世間善惡有所超越。佛教善惡倫理觀從世俗善惡到宗教善惡,從修善以避惡端到思善惡以養心性,是以尋求從人自身道德行為規范養成到心性得以豁達解脫,如儒家所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參考文獻:
[1]洪修平,陳紅兵著.中國佛學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8.
[2]王月清.論中國佛教的人性善惡觀——以天臺宗為重點[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02:75-82.
[3]王月清. 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01:60-67.
[4]傅映蘭. 佛教善惡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5]姚衛群. 佛教與婆羅門教善惡觀念比較[J]. 宗教學研究,2006,04:90-95.
[6]袁震. 佛教善惡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2.
[7]郭小飛. 佛教生命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