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多為口傳心授的藝術,其內容貼近人民生活,也與人們的生產勞動息息相關。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民間音樂不僅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也往往承載著地方文化的精髓。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使很多民間音樂文化瀕臨消亡的境地,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更是傳承艱難。因此,努力挖掘、搶記、研究、發展地方民間音樂已是迫在眉睫。地方文化館作為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機構,對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播傳承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正是以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文化館為例,談談地方文化館如何更好地發展民間音樂以及文化館本身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民間音樂;地方文化館;傳承與保護
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它們承載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歷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民族民間音樂在族群文化認同及社會體系構建上不可或缺。然而隨著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等音樂形式的沖擊下,這種從不斷流的傳統音樂文化卻越來越走向干涸。地方文化館作為對民族民間音樂了解和研究的重要機構,因其地利優勢,既能全面充分地掌握、接觸、收集和整理地方音樂素材,也能第一時間感受和了解到民間音樂生存狀況。如何應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急劇消亡現象,一方面,地方文化館應把傳承與保護這些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工作視為崇高事業;另一方面,必須強化文化館的部門職能效率及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下面以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文化館為例,結合其對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發展來談談幾點思考。
一、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
賀州市八步區地處湘、粵、桂三省區邊境五嶺余脈地區,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原溝通嶺南的重要通衢,中原文化、粵文化、湘文化、嶺南土著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交融沖突,形成了八步區南北兼容,多劇種交融并存的戲曲劇種生態現狀。近幾年,八步區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內容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競技民俗等九大類別。八步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通過各種民族民間文化、習俗活動開展而進行,每年組織了八步區迎新春農村業余戲曲展演,演出《二妹賣紗》、《玩燈》等傳統戲劇、曲藝。農歷四月二十六、五月十九兩天組織了盛大的浮山歌節活動,每年6月份,在靈峰廣場組織全國“文化遺產日”八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布展展板二十塊,參觀人數達5000人之多,展出八步區國家級名錄、自治區級名錄、市級名錄共二十九項,圖片200多張,策劃組織了八步區首屆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每年國慶當天在靈峰廣場演出,表演了《大開門》(八步八音)、《龍船鼓響贊家鄉》(粵曲對唱)、《歡樂的客家人》(客家歌舞)等十多個節目,充分展示八步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八步區報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客家山歌劇》、《客家竹板歌》、《賀州盤王大歌》、《八步八音》、《浮山歌節》等十項名錄,同時,將上述十項名錄收錄入賀州學院主編的《賀州文化大典》一書。
二、地方文化館對民間音樂發展事業所具備條件
(一)文化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眾所周知,文化館是政府職能部門在各地創建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門,是政府和群眾交流的文化橋梁。文化館通過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來帶動當地群眾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而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等。作為地方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對于地方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在自己工作領域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也意識到必須要通過加強自身的工作素質來適應社會的潮流。地方文化館工作人員的能力是直接影響到該地區民間音樂傳承與傳播成果最根本的因素。隨著綜合素質的提倡,對文化館工作人員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優秀的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深厚的專業技能和“授人以魚”的方法,而且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的能力。其中“專業素質”是地方文化館領域中,對于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業務水平等已經成為了一個衡量文化館人員職業能力的準繩。因此一個專業的文化館工作者應該要意識到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業務素質”指的是從事不同職業的的人所進行的社會活動或者職業活動所必要的基本技能技巧、專業知識甚至是心理素質等方面與從事該活動對應的業務素質。同時一定的業務能力主要體現在該地區民間音樂藝術培訓與輔導等工作,這種工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開展各類音樂活動教學,同時對該活動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其次在當地開展一些音樂類比賽,并對一些新的音樂作品能有一定的敏銳觀察;第三為針對當地民間音樂發展的現狀,提出一些參考意見等。這些工作在八步區文化館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深受群眾喜愛。
一個優秀的文化館音樂工作者還要要具備的是道德素養,道德素質可以理解成文化館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是人們對于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的綜合體現。同時還需要一定的音樂知識的技能,應該了解某一藝術的創作風格和表現形式、還有一定的基本音樂史論知識的儲備。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民間音樂文化的深刻感受和理解,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外來文化音樂進行完美的融合。譬如八步區文化館館長劉小春館員長年深入瑤山,不畏艱辛,對瑤族各支系的音樂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已經成為廣西著名的瑤學專家。他努力挖掘民間音樂素材,提煉藝術內核,經過現代化的音樂創編手法來展現傳統藝術形式,成效顯著。所以,地方文化館是基層音樂文化保護與宣傳的重要媒介,而文化館基層工作者更是兢兢業業的辛勤勞動。對于地方音樂文化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這支地方音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長期的活躍于廣大地方音樂文化區域,并為該地區的音樂文化擔任著啟蒙的重要工作形式。
(二)文化館的職能陣地的作用體現
在古代,大多數民間音樂創作者的文化水平和物質水平都不高,他們不能像宮廷里的創作者一樣將音樂以文字記錄下來,他們更多的是口耳相傳,由師傅口頭傳授給弟子,由長輩口頭傳授給后輩,而口傳心授使民間音樂更具群眾性,更利于傳播,因此現在我們聽到的很多民間音樂都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但因為沒有樂譜和文字記錄,大部分的民間音樂作品在時代的歲月中已經遺失,并被淡忘,因而許多音樂家都會選擇去最原始的山寨或村落尋找那些被遺忘的音樂。
民間音樂的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屬于家族傳承或者家庭內部傳承,甚至有的還有傳男不傳女的規定,這主要是由于怕別人把這些祖傳技藝學去,自己便無謀生的手段,這種形式可以說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甚至使得一些技藝瀕臨失傳。但是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很多傳承人已經不愿意再去學這些民間音樂文化,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認為這種東西并不符合社會潮流,且這種技藝普遍都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甚至在社會中卻得不到運用的尷尬處境。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式,文化館應該積極的采取相對性的措施,利用文化館的職能陣地來改變這種心態,擴大傳承機制,帶動群眾的主動學習性。
文化館是面向基層,面向地方廣大農村,其主要服務對象為當地群眾,能夠深入的接觸到當地群眾的生活,因此在民間音樂的保存上更具有實踐性的價值意義。他們的工作性質也能使得他們能過注意到一些地方邊緣音樂文化的生存現狀。尤其是在一些民間音樂資料的收集整理上,他們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們的帶領下,可以方便上級領導專家更快速的深入到農村,同時通過各類民間藝人的采訪,讓其獲得珍貴的第一首資料。他們的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影響深遠,這些基層的地方文化干部他們在為我們的偉大民族提供珍貴的優秀文化,他們的工作應該給高度的重視。“不忘初心,方能始終”民間音樂作為中國藝術文化中最原始的東西之一。即便是生活在21世紀,即便是流行音樂主導音樂潮流的今天,我相信有些民間音樂仍然牽動著人們的心靈,一抹琴音,一聲老腔,都能久久不能忘懷。
三、地方文化館對傳承與傳播民間音樂的一點思考
(一)加強地方民間音樂的理論研究和保護工作
地方民間音樂的搶修和傳承與發展已經進入了重要發展階段,而這種地方性的民間音樂主要依托于地方文化館。地方文化館在傳承民間音樂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其基本的重要任務為搜集、挖掘、整理民間優秀的音樂遺產,同時做好宣傳工作。各級地方文化館從國家級到省級到市級再到鄉級,每一中間環節都致力于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因此地方文化館要更進一步的將該地區的音樂進行細致的普查,同時將其歷史緣由、音樂風格、民間藝人、現代變遷等進行更多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將所采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歸檔,如果在經濟、人員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該地區的民間音樂數據庫,每一個音樂類種可以以視頻、圖片、音響等形式進行儲備,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民間音樂理論研究的深層次梳理,以做到紙質版和數據庫的結合。
(二)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儲備人才
“鄉土音樂體現了民族靈魂的本質”。這正是許多學生不喜愛民間音樂的原因,他們覺得民間音樂就是鄉土音樂,無可厚非,民間音樂確實產自民間和少數民族,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旋律優美,情感豐富的歌曲。面對這種形式,地方文化館應該及時向上級反映真實的情況,并借助政府的力量,出臺一些政策方針,讓這些音樂文化遺產能夠在保持地方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努力的融入到當代社會音樂生活中,同時地方文化館也是當地音樂人才的貯備之地。
近年來一些歌手也在各大比賽場合中以一曲民歌或民歌流行結合的曲子吸引著眾人的眼睛。比如:“神曲之母”龔琳娜以一曲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讓大家重新認識了她,也重新認識了民歌的魅力;《中國好聲音》里的廣西學員秦宇子以一曲流行與民族結合的歌曲震驚了四位評委,讓所有人對廣西的壯族民歌又有了新的認識和喜愛。因此對于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種類,可以定期的在各大鄉鎮進行演出、比賽等來擴大觀眾群體性,將這種民間藝術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以此來吸引更多群眾的參與和喜愛,因而可以讓其有更好的人才儲備。其次每個學校都會舉辦文化藝術節活動,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也讓他們展示了他們的才能,更增加了他們的見識。但美中不足的是,只要在唱歌比賽環節,能聽到的就只有流行歌曲,并且只有專業的藝術生才能走到最后。而我認為,每個學校都必定會有一些外地的學生,學校可以在文化藝術節活動中加入一個以外地學生本土的音樂文化為主的活動,讓外地的學生在課外收集自己家鄉的民歌并在班級和活動中展示他們本土的音樂文化,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還能推動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之余能放松身心,更能形成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最重要的,還能發掘他們潛在的音樂天賦,為國家推送更多的音樂人才,也能讓學生們多一個未來的選擇。
(三)構建保護體系,加強市場運作,做好品牌宣傳
廣西是一個旅游景點繁盛之地,因此可以將這些民間在一些特色的地方風情景點進行演出,將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市場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帶動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來傳承和傳播民間音樂。因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地方文化館的工作者應該最大化的發揮自己潛能,并在當地有力的政策方針下,采取正確的保護措施,為當地民間音樂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次民間音樂也要符合時代的潮流,可以合一些市場聯合運營。如賀州市成立了八步區山歌劇團,是廣西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劇專業團體,演員訓練有素,藝術表演水平較高,陣容齊整,裝備完美。八步區山歌劇團自成立以來,扎根群眾,深入基層,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精益求精。推出了一系列既能等大雅之堂,又深受老百姓喜愛精品節目,有了文化館打下的堅實基礎,劇團在群眾文化工作上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團員們從原來的演員變成輔導老師,從聽編導的話變成自己研習創新,大大加強了劇團演員業務能力水平,也令八步區的群眾文化事業更專業、更精致,民間、鄉鎮、村屯文藝團體從田間地頭的表演逐漸走向文化殿堂舞臺,為八步區的民俗文化走出賀州、走出廣西做好應有的品牌宣傳工作。
民間音樂作為一種“活態”的傳承方式,并不像書法、壁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的民間音樂最重要的傳承因素便是傳承人。地方文化館的一個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將采集到的地方民間音樂素材開發到最具有特色的音樂形式,然后將這些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融入一些能體現當代精神風貌和時代氣息的藝術創作歌曲中,使得這些民間音樂極具有藝術魅力,然后通過優秀歌曲的傳唱,這樣會使得該民間音樂的知名度會大大提升。
結語
總之,民族民間音樂是各族人民守護精神家園的重要方式,作為新一代的人即便是在流行音樂占據主流的今天也不能遺忘民族民間音樂,而作為地方文化館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這塊職能沃土,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與民間音樂傳承中,將民族與現代融合,讓地方群眾生活中時刻感受到濃郁的民間音樂氛圍,逐漸提高民間音樂在他們心里的影響與分量,這樣日積月累,民間音樂就會真正融入內心。同時文化館是屬于公益性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其主要的工作為對民間藝術的搜集整理和保護,在保持民間藝術的傳統下實現民間藝術的現實價值。這是地方文化館工作者的職責所在,讓“小”藝術登上“大舞臺”更為我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彭燕燕. 文化館的民間音樂傳承研究——以文化館的音樂活動組織為案例[J]. 大眾文藝,2016
[2]王峰. 當代文化館音樂干部綜合素養探析[J]. 民族音樂,2016
[3]趙志學. 那片麥田的守望者——記一位基層文化館工作人員對民間音樂的研究[J]. 黃河之聲,2015
[4]彭玲麗. 淺談如何提升文化館音樂干部的專業素養[J]. 音樂時空,2014
[5]潘新文. 論文化館音樂事業的產生與發展[J]. 黃河之聲,2012
[6]劉慧. 音樂文化中介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7]江幼村. 重視文化館音樂干部的社會作用[J]. 人民音樂,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