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劇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隨著普及程度的提高,音樂劇也陸續進入到了校園當中,其表演形式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廣受學生青睞。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音樂劇活動對學生和校園文化的影響,為日后音樂劇社團的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對學生的調查,驗證活動對表演者和觀眾的作用。為音樂劇社團在發展過程發所產生的問題提出建議。同時結合前人的研究,為建設校園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音樂劇;校園文化建設
一、前言
音樂劇是一種發源于20世紀的綜合性舞臺表演。它結合了歌唱,對話,表演,舞蹈等表演形式。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身體動作等感情傳達去展現故事情節。
許多音樂劇經典劇目在中國受到歡迎,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如:媽媽咪呀,歌舞青春,貓,美女與野獸等。隨著校園文化活動的不斷發展,音樂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校園活動。本文嘗試從音樂劇籌備和表演后的問卷調查中分析音樂劇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我們將音樂劇《美女和野獸》帶到兩所大學進行巡演。通過問卷調查整理匯總觀眾的觀點,并對觀眾的建議進行合理采用,以求精進演出。
二、問卷分析
(一)對觀眾的問卷調查
本節分析了調查問卷中的數據收集情況:觀眾對《美女與野獸》表演的調查。
受訪者是三所不同學院的254名大學生。 廣西外國語學院56人,廣西中醫藥大學77人,廣西財經學院121人。
1.觀眾滿意度
我們收回了5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6份,回收率和有效回答率為100%,其中結果如表:
表1的數據顯示了觀眾對表演和舞臺表現的滿意度。根據結果,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對音樂劇完全滿意。 因此,學生社團通過活動吸引新觀眾和演員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此外,社團的壯大和新成員的加入會有利于社團和活動的繼承和良性循環。
如表2所示,84%的觀眾認為音樂劇有利于提高英語聽力,與其他選項相比,聽力在音樂劇演出表現為對白以及歌曲,是最為明顯且容易獲得的觀影體驗。
2.觀眾接受度
我們向廣西中醫藥大學和廣西財經學院的觀眾分發了共210份調查問卷,收回了198份,其中有效問卷198份,回收率為94.29%,有效回答率為100% 。
表3顯示,絕大多數觀眾都是支持和歡迎音樂進入校園,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大學的學生。校外巡演中,更有已觀看過演出的觀眾前來再次觀看。只有活動得到認可,才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作用。
在表4,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愿意在表演后接觸音樂劇和西方文化。可見,表演對吸引觀眾的興趣有其自身的作用。更有27.2%的同學表示演出有利于提高對英語的興趣,這對推動校園外語文化氛圍是極為有利的。
(二)對劇組成員的調查問卷
本節分析了調查問卷中的數據收集情況:對《美女與野獸》劇組成員的調查。
我們收回3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6份,回收率為72%,有效回答率為100 %。
1.參與活動的目的
表5的數據顯示劇組成員參與音樂劇的不同目的。結果顯示,超過40%的成員對音樂劇感興趣。但仍可注意到的是,部分組員可能會在目的不明確的情況下利用這個平臺來了解音樂劇或提高其他能力。
2. 活動后的知識提高
表6數據顯示了音樂劇活動后劇組成員的知識變化結果。從數據來看,在參加音樂劇后劇組成員都提升了自己的知識,但總體效果一般。表演知識對劇組成員來說是最直接的影響,可以通過短時間的背誦和練習熟練起來。相反,文學和文化的知識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系統性學習,在短時間內難以提高。
3.活動后的能力提高
表7的數據顯示了音樂劇活動后劇組成員的能力變化結果。根據結果,超過30%的成員認為他們的表演能力有變化。成員參加音樂劇后的能力普遍都得到提升,但總體效果一般。劇組成員由演員和幕后工作人員組成,音樂劇活動對演員的表演能力提高和幕后團體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4.社團與其他社團的區別
表8的數據顯示了音樂劇社團與其他學生社團比較的結果。 根據結果,有50%的受訪者認為社團比其他社團更有實踐性,只有13.9%的參與者認為社團比其他社團更具創新性。音樂劇活動的展開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需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音樂劇的創造,從而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三、結論
音樂劇活動有利于校園外語文化氛圍的營造。音樂劇活動結束后,在新一輪的招新中,大量的學生踴躍參加了面試。演出擴大受眾群的目標初步完成。由此可見,相較于普遍的張貼外語文化海報,字幅;創設英語角等方式,潛移默化地營造校園外語文化氛圍,舉辦音樂劇活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效果也更為顯著。
從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劇對觀眾的影響(1)他們對表演感到滿意,音樂劇增添了一個新的途徑讓他們去了解這個故事;(2)他們支持和歡迎的活動進入校園。經過觀眾的評論改進后,音樂劇社團也找到更適合觀眾接觸音樂和西方文化的方式。
由劇組成員的信息反饋中可得(1)劇組成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2)但劇組成員存在目的不明確這一因素,知識和技能的提高不明顯,(3)劇組成員表示,音樂劇社團比其他社團更具有實踐性,文化性,創新性和合作性。
由于數據缺乏之前和之后的比較,導致數據有限和結論主觀。在進一步研究音樂劇活動的發展之前,我們應作出更詳細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 David J. Curtis. Drama and Environment: Joining Forces to Engag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3,29(2):182-201.
[2] Reed, Jennifer.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 Activity-Based EFL Drama Course at a Korean University[J]. Journal of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v18 n1 p241-259 2014.
[3]丁一.論推廣普通高校音樂劇通識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教育理論研究, 2015(12).
[4]郭宇.高等院校音樂劇人才培養_本科_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014.
[5]李易玲.打開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通道_以廣州美術學院舞臺音樂劇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10).
[6] 劉文潔. 普通高校開展音樂劇教學實踐活動的初步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 2006.
[7]陸婭妮.音樂劇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J].品文論藝_戲劇評論, 2015(5).
[8]戎麗霞.以人為本_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D].江蘇大學, 2007.
[9]王冰.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分析和建構[D].東北師范大學, 2008.
[10]王凡.高校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3.
[11]魏詩泉.論小劇場音樂劇的創作[D].上海音樂學院, 2014.
[12]趙穎燃.探析百老匯音樂劇的傳播之路[J].音樂文化產業,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