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是作品之眼,蘊含著作品的神韻和風采。以中國作家暢銷海外作品譯名為對象,從跨文化交際視域出發進行分析,探究譯名反映的思維方式與文化態度,就譯名體現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論述其文化內涵。作為作品翻譯的一部分,譯名受制于思維方式、文化態度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取向,但譯名應當是這些因素背景上的一花獨綻,而不是這些因素局限下的黯然失色。
【關鍵詞】:名稱;翻譯;跨文化交際;語言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或者文化群體思想內涵的直觀表現方式,也是外文化了解其特點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及其譯作是探索民族文化特性、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名稱是作品的眼睛,作品名稱或譯名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大眾對作品的關注度,影響讀者群的轉化率,在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中,甚至會影響到文化群體間相互的看法與認可。
一、譯名反映的思維方式與文化態度
語言材料中詞語的選擇、結構的組合形式是人思維方式的直觀展現,內心精神世界的外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的立足點、著眼點及其翻譯方法都展示著異文化的差異與獨特。
西方文化傾向個體分析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強調整體綜合的思維方式形成對比。英譯名是對中文原名的線性演繹,而中文作品名其實是對整部作品的螺旋歸納。抽象的中文作品名翻譯中,英譯名體現出鮮明的精確性,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文學應有的想象留白。西方認知型思維方式相異于中國講究平衡和諧的領悟型思維模式。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中庸,情感表達委婉含蓄,讓讀者從簡短的名稱中領悟深意。而作品名的英譯追求名詞化,力圖完整地翻譯作品原名,直白而率真,表現出西方思維模式的對象性傾向。鐵凝的小說《大浴女》描寫了女主人公尹小跳備嘗艱辛的成長過程與情感歷程,作品中充滿了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譯名直接翻譯為The Bathing Women,削弱了作品名對核心思想的升華提煉。
不同翻譯方法的選擇是語言習慣造成的單純語言現象,但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態度。作品譯名是語言接觸自然生成,但不僅是形式上的轉換,更是語言使用者文化的交流。文學作品名稱的翻譯正是譯者按照本身所屬社會的文化心理進行的再創造活動。
中文作品名英譯過程中直譯和異化表現出英語文化群體的態度,與其科學精神關系密切。中國傳統文化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發揮主人公精神;西方文化傳統則注重客體意識,推崇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與16至18世紀風行歐洲的理性主義。面對語義范圍寬廣的中文作品名稱,尊重原名語義進行直譯,結構上選用定中或者伴隨式的語言結構,正是其形式邏輯的理性傳統的表現。如Red Sorghum(莫言《紅高粱》)、 Cries in the Drizzle(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等。客觀、科學、邏輯、實證是西方文化對于物質世界的觀察準則,是其獨特鮮明的文化態度。理解了西方人民的文化背景,翻譯成果及翻譯過程中方法選擇差異的原因便顯而易見了。
二、譯名反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文學作品及其名稱在文化交流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所以文學作品翻譯理當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名稱的翻譯既要忠誠地傳達作品思想與文化內涵,又要選擇恰當形式使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庾嶺勞人的清代白話小說《蜃樓志》譯為Mirage Chi明顯優于Shen,使用漢語拼音“shen”雖然保留了中文的韻味卻使得讀者難以理解,而“mirage chi”則體現出跨文化的融合與變通。
跨越文化交流不僅能夠在沖突中彰顯獨特,也能在比較中體現共通。漢語追求均衡美和對稱美,喜用對偶、排比、重復的表達方法,慣用四字格。命名作品雖然對偶、重復手法使用頻率不高,但聲音美感上依然講究平仄相和、音律協調。漢字有字調,英語有重音。譯名時英語音節的輕重搭配也是對漢語原有音韻美的延續和轉化,如A Madman's Diary(魯迅《狂人日記》)、The Sixth Fingers(白先勇《第六只手指》)等。
英譯者采用直譯法,表現出異化傾向,烘托“中國味”。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西方傳統慣性思維模式和文化態度的產物。如此雖然保留了漢語字面義的完整,卻減弱了文學作品應有的藝術氣息。此時,意譯法顯現出優勢,既包含中國作者的思想內涵,又融入西方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然而度的把握決定著作品成為優秀的翻譯范例還是失真的過度同化。
強烈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富的知識儲備一樣,都是優秀的譯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
三、結論
中國作家文學作品翻譯是中華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途徑,也是世界人民了解東方文化、認識中國的方法。作品名稱是整部作品的眼睛與靈魂,譯名在作品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品名稱的翻譯體現著不同民族文化群體的選擇與傾向,透過譯名的形式可以探究中外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文化的內涵。
譯名受到思維方式、文化態度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齊頭并進,不斷地探索、實踐、提高,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發展才能加快步伐。在此基礎上,精當的譯名必會成為整部作品畫龍點睛之筆,提高讀者對中國作品的注意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強作品的文化影響力,使譯名及譯作真正擔負起文化傳播交流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孟華.譯名和譯名方式的文化透視[J].語文研究與應用,1992(1):19-22.
[2]Nida A Eugene,2001,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82-82.
[3]Peter Newmark, 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2-22.
[4]張捷.跨文化視域中電影譯名的解讀[J].電影文學,2012(1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