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人是社會的人,人們用語言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語言和社會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言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語言也反作用于社會。因此,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從稱呼語、方位詞、性別、親屬稱謂語這四方面,對詞匯和社會的對應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詞匯;社會;社會語言學;對應
語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語言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表達出了人們自己的情感或意愿,是積極思考、融入社會的體現。社會生活中,人們用語言交流信息、表達情感。語言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決定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語言的發展與進步來支撐,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的語言來支撐。因此,語言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社會語言學這一新領域誕生于上世紀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起在美國開始盛行。社會語言學一反傳統語言研究的純語言研究觀念,開始注重研究語言與社會的緊密關系。作為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著名學者,可以列舉出不少,其中有研究語言交際能力的海姆斯(D.Hymes)、“變異學派”代表拉波夫(W.Labov)、將社會語言學分為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的費希曼(J.A.Fishman)、以及探討語言共同體的甘柏茲(J.Gumperz)等。社會語言學由此應運而生并發展壯大,成了語言學的重要分支之一。
一、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從不同的社會科學角度(諸如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心理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去考察語言,進而研究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語言變異?!?/p>
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和社會的關系是一種“共變”關系。美國學者布賴特在他的《社會語言學》中提出了“共變論”,即語言是一個變數,社會也是一個變數,語言和社會這兩個變數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接觸,共同發生變化。
陳原先生認為:“社會語言學確實是研究這兩個變數的相互關系的。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或激變時,語言作為社會現象,同時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如果把這種現象作為‘共變’現象,那么,社會語言學要探索的諸多問題,都可以歸入‘共變’的范疇?!?/p>
美國學者鄧斯和平森在他們合著的《言語鏈—說和聽的科學》中說:“人類社會主要依賴于其成員之間思想的自由交流,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人們發現了言語是最方便的交際手段。言語作文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通過頻繁使用而發展成為一種極為有效的交流思想,甚至是交流我們最復雜的思想的手段。它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生活環境。言語的這種適應性,就表現在盡管一種共同語言的千百萬人,各具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說話習慣,乃至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但是言語的交際功能并不因此而受影響。同時,這種普遍適應性還表現在它有驚人的抗噪聲、抗畸變、和抗干擾的能力?!?/p>
郭熙先生把目前人們對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解歸納為以下幾種學說:本體說、分支說、兩屬說、語用說、應用說、邊緣說?!吧鐣Z言學是語言學走出象牙塔、走出經院、深入社會、深入人民群眾的產物。它的興起促使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去審視語言。”
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走出象牙之塔、走出經院、深入社會、深入人民群眾的產物?!币陨鐣Z言學的方法來研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語言現象,已經引起了語言學家的重視,因為這樣的研究能使我們更加了解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會以自身取之不盡的“活”語料來豐富語言學本身。因此,可以說社會語言學是把語言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一門學科。以靜態或動態的語言為顯像材料,來剖析與之聯系的社會因素。
在第五版現代漢語中,黃伯榮、廖序東先生對詞的定義是:“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法單位。”詞匯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教學是漢語教學的基礎環節。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漢語詞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從內容來看,詞匯有一般詞匯和基本詞匯之分;從形式上看,詞匯由詞和熟語(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構成。
漢語詞匯的特點在于:數量不多的語素,構成大量合成詞;構詞以復合法為主,偏正式最常見;雙音節詞占優勢;同音詞、同義詞數量較多;存在一定數量的疊音詞和帶有疊音形式的詞,疊音形式多樣化。詞分為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詞從結構單位又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而本文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詞匯分類和社會分等的對應關系進行研究。
二、詞匯與社會的對應關系
1、稱呼語背后的等級特征
社會有分類分等,語言也有分類分等??v觀現代社會各類演講詞,若稱呼對象有老師、學生這兩類,開頭語一般如以下:“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比舴Q呼對象有領導、老師、學生這三類,一般情況是是:“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钡慌懦袀€例出現。再如,以湖北省高校湖北大學食堂嘉慧園餐桌上的提示標語為例:請同學們把餐具放到回收處。事實上,來高校食堂吃飯的人不止有學生這一群體,還包括教師、食堂工作人員等。那么,為什么只標明了“同學們”呢?從設置標語的管理者的思維來看,來大學校園食堂吃飯的主要群體是學生。學生在這兩個場合里變成了弱勢群體。語言把一個個人分成了學生、老師、領導、工作人員等類別,同時,從社會的角度給人群進行了分等。
此外,陳原先生在他的《社會語言學》一書中寫到:“恩格斯在另外一個地方說過,資產者不把工人看做人,工人僅僅被看做‘手’(hands),現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稱呼,即‘人手’,人手少,人手多,人手不夠。恩格斯說,資產者常常當著工人的面這樣稱呼工人。把工人不當做人,只當是一種商品,即可以勞動并為資產者創造價值的‘手’,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在資產者看來,除了現錢以外,就沒有任何其他關系”。把“人”稱為“人手”時,則重點突出了“手”功能,即一種人工機器。這種稱呼,確實貶低了人的其它方面的價值,同時,也帶有一定程度的輕視意味。
2、方位詞背后的等級特征
以漢語中的方位詞“東、西、南、北”為例,其兩兩組合便反映了社會對方位所劃分的等級。有“東”就把東放在前面,如“東西”、“東南”、“東北”,無“東”就是“西”在前面,如“西南”、“西北”,無“東”也無“西”就是“南”在前面,如“南北”,而“北”無法與其它方位組合。
此外,在含有方位詞的成語中,也體現了這一等級特征。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中,以“東”打頭并與其它方位詞組合收錄了11條,如“東倒西歪”、“東風壓倒西風”、“東扶西倒”、“東來西去”、“東勞西燕”、“東鱗西爪”、“東食西宿”、“東涂西抹”、“東西南北人”、“東怨西怒”、“東走西顧”。以“西”打頭并與其它方位詞組合收錄了0條。以“南”打頭并與其它方位詞組合收錄了6條,如“南來北往”、“南腔北調”、“南鷂北鷹”、“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枝北枝”。以“北”打頭并與其它方位詞組合收錄了0條。從方位詞在成語的組合方式中,也能看看出方位詞“東、西、南、北”的等級性。
3、性別背后的等級特征
語言把人類分成了男性和女性。在這個充滿“男女平等”口號的世界里,這類口號的存在也恰恰印證了人類社會中男、女性種種的不平等現象。因此,20世紀60年代時,西方社會出現了一股女性主義的潮流。女性主義者對現行的語言不滿,于是發起了一場“語言革命”,旨在推到語言形式中的性別歧視。
如,人類這一單詞,英文形式為“mankind”。為什么是man(男人)+kind(類別)而不是personkind呢?因為person是不分男女的,可以是man,也可以是woman。類似的詞匯還有“businessman”、“sportsman”、“salesman”等。再如,以英語中稱呼男女性為例,稱呼一名男子,不管他是已婚還是未婚,都用“mister”,如Mr.Johnson。以“mister”這個模糊概念掩蓋了男性的婚姻狀況。而對女性來說,已婚婦女用missterss,如“Mrs.Johnson”,未婚女子用“miss”,如“Miss.Johnson”。因此,人們只要稱呼她,就會立刻暴露這位女性的婚姻狀況,盡管女性有時候并不希望別人知道她的婚姻狀況。
再如,現代漢語的復數人稱“他們”中,一種情況是全是男性,一種情況是既有男性又有女性,即使女性有很多,而男性只有一位,也用“他們”。而復數人稱“她們”,存在的情況只有一種,即所有的人都是女性。一些語言如葡語也存在相同的情況,如“eles”一種情況是全部為男性,另一種情況是既可以有男性也可以有女性,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們”。“elas”存在的情況只有一種,即所有的人都是女性,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她們”。以上的例子充分體現了語言背后的等級特征。
4、漢語親屬稱謂語背后的等級特征
所謂“親屬”,《辭?!分姓f是“因婚姻、血緣關系和收養而產生的人們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是“因婚姻、血緣和收養而產生的、彼此間具有法律權利和義務的社會關系”。“稱謂”就是稱呼的方式?!冬F代漢語詞典》中說是“人們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偠灾?,“親屬稱謂”就是對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的稱呼方式。
“親屬稱謂”是語言中不可缺少、十分常用的基本詞匯,也是維系家庭和社會生活的特殊紐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理念有“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內外有別”等。而這種等次層次在親屬稱謂上也有所體現。“親屬稱謂”中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長輩、同輩、晚輩。在長輩關系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同輩關系中的“兄弟、姐妹”以及晚輩關系中的“孫子孫女”可以看出遵循的原則就是“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社會等級。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熙.社會語言學[M].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何偉漁,包南麟.漢語成語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8]周筱娟.現代漢語禮貌語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鄧斯,平森.言語鏈—說和聽的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0]馮廣藝.語言和諧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1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