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語碼轉換在英語課堂教學這一特殊言語交際情境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綜述,并從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會話分析、語用學等多重視角對外語課堂語碼轉換現象開展了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方法策略的討論。文章總結了語碼轉換的功能和教師對課堂語碼轉換的態度。
【關鍵詞】:語碼轉換;英語課堂;述評
一、引言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概念的形成來源于人類言語交際中普遍存在的語言接觸現象,并且逐漸從較為單一的社會語言學范疇下的研究拓展到包括語法學、心理語言學、會話分析、語用學等多語言學分支下的語碼轉換研究。
語碼本身是一個中性概念,指人們用于交際的任何符號系統,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方言、語體或語域…” 因而語碼轉換也是一個運用廣泛的概念,既包括傳統的雙語、多語環境下自然語言間的轉換交際,也包括同一語言下不同區域使用方言間的轉換,正式、非正式語體間的轉換,受不同社會活動場合、談話者職業身份、談話主題影響的不同語域間的轉換。簡單地說,語碼轉換指的就是兩種或多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轉換。
二、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研究回顧
外語課堂的語碼轉換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二語習得研究者們,在吸收社會語言學領域語碼轉換研究的基礎上陸續展開,泛指語言課堂兩種或多種語言的使用。在更為早先的研究當中,很多研究者認為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標語,為學習者創造完全的目標語環境,即盛行于當時的沉浸法或直接法,主張語言學習者完全沉浸在目標語情境下,直接用目標語識物、表述并以言行事。
綜上所述,外語課堂語碼轉換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中均得到了印證與肯定,在接下來的部分,筆者將從不同視角對外語課堂語碼轉換現象進行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方法策略的討論。
三、外語課堂語碼轉換研究的多重視角
(一)社會語言學視角
社會語言學側重研究語言使用與社會因素的關系,也就是說語言如何作為抽象的符號系統反映社會現實,實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功能。語碼轉換作為語言接觸的產物,一直被看作是語言學家抱有濃厚興趣的語言社會化使用現象。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參與者(panicip蚰協)、交際情景(settilIg)及交際話題(topic)是研究眾多社會語言現象時所需考慮的最為基本的社會因素。 總而言之,語碼轉換作為一種語境化提示手段,說明使用何種語碼不僅受到語境的制約,反過來,選擇特定的語碼也同時塑造了交際者身處的語境。這就為教師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提供了一種積極把握課堂語言使用環境的手段和方法。
(二)心理語言學視角
語碼轉換的心理語言學研究重點關注語碼轉換行為發生時雙語者大腦辨別、感知、理解、提取非同類語碼的大腦活動和心理狀態等問題。由于相關研究涉及人腦的復雜活動和人類的認知過程,目前對語碼轉換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尚不多見。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統,但總的來說,語碼轉換觸發的動機主要有內在和外在兩大方面,即clyIle提出的內部調節的語碼轉換和外部調節的語碼轉換。另一重要的語碼轉換心理語言學理論為Gile8等人提出的“言語順應理論”,把語碼轉換分為語言靠攏和語言偏離¨”,用來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利用語碼的趨同和求異兩種策略親近或疏遠對方。
(三)會話分析視角
語碼轉換在會話分析中通過對會話序列的研究說明語碼轉換的具體演繹過程及功能。會話分析法的優勢在于它通過話輪轉換、相鄰應對等會話記錄方式,能夠對語碼轉換現象做出一個在話語使用句際微觀層面上相當細致、客觀、明了的描述。它與側重宏觀社會文化因素的社會語言學方法,側重心理認知因素的心理語言學方法一起,互為補充,構成了一套多方位,動態靜態結合,微觀宏觀結合的語碼轉換研究方法。
(四)語用學視角
語用學作為一門研究使用中的語言的語言學分支,研究語境化的意義,是對語言運用和理解進行動態研究的學科。因此,人類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首先體現在變異性上,即人們在各種語碼的使用上具有可選擇性,既包括不同種類的語言,也包括不同的方言、語體、語域等,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做出不同的選擇,使得各種語碼的搭配變幻無窮以至無窮多。
四、教師語碼轉換的功能
研究表明,教師課堂語碼轉換主要具備三種功能:解釋、翻譯和情感功能。教師從目的語轉換到學習者的母語主要是為了:(1)解釋目的語新詞、語法知識、課堂學習任務要求、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差異等;(2)翻譯抽象概念和其他重難點;(3)建立師生之間的親近關系,便于課堂教學。Auerbach (1993)肯定了母語在課堂管理、語言分析和語法講解方面的積極作用。Polio﹠Duff (1994)也提到教師可以用母語來表達常用課堂詞匯;講解語法;進行課堂管理;翻譯目的語種的難詞以及彌補學生理解上的明顯不足等。
五、對課堂語碼轉換的態度
在英語教學中,對是否應該使用學習者的母語一直存在爭議。許多研究者對英語課堂的語碼轉換的利與弊進行了研究與討論,對母語使用提出以下三種教學原則:
(一)單一目的語使用原則
持有本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學習者的母語不利于學生目的語的學習。Ellis認為外語教師過度使用學習者的母語會剝奪學生接受目的語的輸入機會;Wrong Fillmore指出對學生的母語輸入會導致學生忽略目的語,不利于目的語的輸入。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在英語課堂上應杜絕使用母語,語碼轉換妨礙學習過程。
(二)最大限度的使用目的語的原則
Atkinson(1987)是首位提出在交際課堂上使用母語的研究者,并總結出母語在外語學習上的九大優勢。Schweers(1999)調查了他在波多黎的外語課堂母語使用情況。他注意到,超過80%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講母語是有用的。這些學生認為在下列情況下可以使用母語:解釋難懂的概念;當他們感到迷茫時;能讓學生感到更舒服和自信;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給新詞匯下定義。單一目的語原則并不能最大化地有利于語言學習,教師應該最大會的使用目的語,但并不需要刻意回避母語。
(三)適量使用母語的原則
持本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母語是有利的。他們關注的是如何使用母語,也有了一些相應的研究結論。國內大部分的研究都傾向于這一觀點。曲 晶﹠ 孫芙蓉(2007)認為語碼轉換的使用原則是:1. 目標語優先原則。2. 標記性母語使用原則。3. 母語使用適時、適量原則。4. 順應原則。宋芳﹠張敏(2008)認為我們應該遵循一個大的原則:以目標語為主、母語為輔的同時講求策略。
六、結語
綜上所述,語碼轉換研究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課題,而英語課堂的語碼轉換研究還要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因此艱巨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席紅梅. 探析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現象[J]. 外語學刊. 2008(5):136-138.
[2] 曲 晶, 孫芙蓉. 英語教學中的語碼轉換[J]. 現代教育科學.2007 (3): 148-150.
[3] 吳微. 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語碼轉換現狀研究[J]. 現代營銷. 2011(8):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