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非常特殊的教育機構和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書院秉承儒家的教育思想,將人格培養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育方法上,書院堅持以學為本,提倡學生自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書院師生志同道合,以愛相濟,形成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書院教育; 特點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形式,源于唐中期朝廷校勘、收藏書籍的機構,唐末五代戰亂紛爭,賢德有識之士隱居山林,聚書授學,常以書院命名,由此逐漸成為教育的專屬場所。經由宋明清名師大儒的參與主持,書院成為中國封建時期集教書育人、學術發展、文化傳承為一體的重要社會組織。雖然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其優良傳統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為當下我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豐富的養分和有力的支持。
一、人格培養的教育目的
書院教育遵循著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儒家道化天下的教育價值來制定書院的教育宗旨和目的。儒家堅持將教育定位于“教化天下”,培養能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承擔社會理想的道德完善的個體,其教育目標是對道德人格的關注。書院倡導以人為本以德育人為主旨的“明道”、“傳道”的辦學宗旨,以道德人格的培育和養護作為教育的目的。宋代的朱熹在主持白鹿洞書院時,在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提示》中明確提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學校貢舉私議》,《朱文公文集》卷六九),他認為書院的教育目的不是為了獲取個人的名利,而是為了進行義理教育、道德修身,承擔社會責任的培養出合乎儒家道德標準的理想人格。張栻主教岳麓書院,在《潭州重建岳麓書院記》中也主張書院應反對“群居秩談”、“科舉利祿”等習氣,應該“成就人才,以傳道濟斯民”(《南軒文集》卷一O),明代心學家王陽明也認為書院教育是啟發良知、培養圣人,提出“圣人之學,惟是致良知而已”(《紫陽書院集序》,《陽明全書》卷七)。可以說,書院教育秉承儒家重視人格教育的理念,將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自覺的實現著“成人之教”、“為仁而已”的人文教育目的。
二、以學為本的教育方法
書院貫徹以學為本的教育方法,堅持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潛能,將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由學者本人獨立認識、自我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
1.注重自學
注重自學是儒家教育的優秀傳統,孔子提出啟發式教學方法,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學而》);孟子傳授弟子也要求學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所謂“自得”就是注重自學的方法。書院教學繼承并發揚注重自學的精神。朱熹在指導書院教育時也要求學生以自學為主,他曾對學生講:“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朱子語類》卷一三)這表明,在書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往往只是居于輔導者的地位。一般要求學生獨自讀書專研,老師講學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的。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就采用這種方法,主要圍繞“義利之辯”為學子講解儒家經典《論語》;朱熹在岳麓書院采取抽簽的方式讓學生講述《大學》,然后再針對學生的理解而陳述自己的看法。
2.問難辯論
書院教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倡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質疑問難、討論爭辯。朱熹一向倡導讀書要有質疑,認為“群疑并興”才有學習的提高,疑問漸漸解開就是進步。陸九淵也提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語錄》,《陸九淵集》卷三四)學者通過對疑難的思考、論辯,達到“融會貫通,都無所疑”,就能進入更高的學習境界。據記載,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每休沐輒一至,諸生質疑問難,誨誘不倦。”明代王陽明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每晨班坐,次第請疑,問至即答。”清代任然沿襲此傳統,“每日升堂會講,主洞官先講,或諸生復講,最后有疑者,以次升問,即問即答。”質疑問難不僅有學生提問,導師解答;亦可由導師反問,要求學生解答。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問有答,其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活躍了學生的思想,也培養了他們的修學治學的精神,讓書院講學充滿了學術爭鳴的氛圍。
三、笙磐同音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領域中一項很重要的人際關系,更是教育過程中一種很寶貴的教育資源。書院教育十分重視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和生徒之間往往亦師亦友,教學相長,寬柔相濟,共同營建了笙磐同音融洽相合的師生關系。
1.教學相長
書院秉承儒家教育傳統,以“傳道”、“明道”為辦學宗旨,特別是宋明書院,一般由名師大儒創辦或由德高望重的理學家主持,生徒多為慕名求學。這些名家大儒一方面用自己的才學睿智吸引著志同道合的學子。同時,他們也堅持“教學相長”的教學觀念,不以師道為尊,與學子們平等的相處。明代王守仁就極力提倡學生“諫師”,他反對束縛學生個性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主張師生之間應以朋友之誼相待,提倡學生對老師直言相諫,老師也應歡迎學生的指正,他將“諫師”看作實現“教學相長”的途徑。清代教育家顏元在漳南書院時要求學生之間必須“ 善則相勸,過則相警”,而為師者如果“言行有失”,生也可以直言相諫,而“師自虛受”。“諫師”也正說明了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共同進步的良性發展關系。
2.慈愛相濟
書院的教師大多是譽滿四方的名家大儒, 這些教師們在授業教學中仍保持一種可親和善的天性,熱誠隨性的和學生交往,讓師生關系溫馨和諧、其樂融融。宋代大儒朱熹與學生“或執經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垌。或談笑而舂容,或切至而叮嚀。”可謂師生和睦,如兄如父。不僅老師對待學生慈愛有嘉,學生對老師也是恭敬有禮,往往一日為師,終身不忘。朱熹首批弟子之一的黃榦,追隨朱熹20余年,“聞其言論,觀其舉指”,堅守師說,始終不二。書院教師以身作則,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形成了一種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
書院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在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發展中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古代教育的一個成功典范,書院不僅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以學為本教育方法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其融洽和諧、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體現。這些優秀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值得當下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學習,促進教育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朱漢民.中國書院文化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曹磊.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9(6)期: 80-84.
[4]陳谷嘉,黃沅玲.論中國古代書院的教育理論及人文精神[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3): 3-7.
[5]楊雪翠,劉福才.“從游”教育傳統下的古代書院師生關系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 27-31.
[6]賈利,郁萬彩.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特色及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09,3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