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不斷發展,需要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改革,以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運動技能、增強體質健康水平,養成體育運動習慣,培養個人的實踐能力與個性品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體育;體育教學;教學模式;現狀;改革
隨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不斷發展,需要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改革,以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運動技能、增強體質健康水平,養成體育運動習慣,培養個人的實踐能力與個性品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很多大學體育教師受以競技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影響。在實踐教學方法上仍停留在以傳授運動技術為目的的方式方法上,基本承襲講解、示范、練習的傳 習式教學方法。這也是有許多大學體育教師在新的教學中,對新課程眾多要達成的學習要求,教學方法確實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繼承和發揚其中的精華,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面對新的學習目標領域的出現,傳統的教學方法的許多方面已不適目標。
1、重形式,輕實效
大學體育課程綱要是對原來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創新是體育與健康課 程教學的重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體育教師從“新”字上下工夫,采用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種想法是對的,雖然會對教改具有積極的推動 作用,但同時也導致了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課的形式,而輕視了課的實效,包括一些省、市、地區的公開課、觀摩課及示范課,為了體現全新的教學,把在平時體育課上很難見到的高、尖、精的道具搬到體育課中,雖給人耳目一新 的感覺,但操作不便,實效欠佳 。
2、重技能,輕能力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規范化技能的掌握是教學的唯一目標,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是依據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技能而展開的,這是一種“直線式教學”。目前在大學體育教學方法中,教師過多地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過分求動作的細節,而忽略了學生的基本運動知識和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對學生 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獲得知識信息能力、自學能力、分析思維能力、交際能力等諸多學生個人能力方面的培養,致使大學體育教育成為“為技術而學”的教 育。教師在學生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沒有把“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 顯出來,學生主動性、獨立性等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抑制。
3、重學習,輕評價
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并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調整,評價體系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評價指數不科學、不完善,評價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評價,重視學生體育技能發展,忽視學生體育學習品質發展評價,評價主體單一化,導致評價結果片面化,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的導向性作用。
二、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方向
1、堅持健康第一思想,突出終身體育理念
大學體育教學不同于專項體育訓練,它應當以促進學生健康素質發展為第一目標。高校體育教師設計與實施體育教學時,要進一步弱化高校體育競技教學理念,致力于學生身體素質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健康第一需要體育教師通過優化與調整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同時將學生心理素質發展融合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學生體育體驗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從而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促進了人們消費觀念的發展,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日益加劇。高校體育教學要認識到體育消費需求的趨勢,積極轉變體育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終生體育理念培養。只有突出終身體育理念,才能促使學生將體育學習內化為自身的學習需求,主動參與體育學習,在體驗學習實踐與活動中獲得身心素質發展,為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身心基礎,促進學生智育以及其他素質的發展,提升學生崗位競爭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2、建立豐富多樣的體育教學模式
首先,吸收國外成功的教學經驗,豐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的類型,有針對性的設定各種課程,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教學體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方面的學習。
其次,將體育教學目的從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向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 能力的方向轉變,從而能夠將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事業上升到終身教育的高度。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建立的重要基礎是按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體育方面的教學,將現代體育的內容有效地融合到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從而能夠使得教學模式變得豐富多彩,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3、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改變以技能成績或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評價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價辦法,建立以學生的體質評價和技能學習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淡化具有先天體質性差異的結果性評價,強調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引導和強化學習興趣、動機和情感的投入。
時代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變革需要發揮評價機制的導向作用。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既有的評價體系,根據新時期體育教學目標與人才體育素質需求,進一步融入新的評價指標,對不適應時代要求的指標進行優化與摒棄,使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的角度不同,高校要改變當前單一評價主體的形式,進一步擴展高校體育評價主體,建立起包括教師、高校、學生、家長等在內的評價主體群,從多維角度對高校體育教學展開評價;同時細化過程評價,通過不同評價主體,全面提升高校體育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學生體育學習品質的發展與提升。
三、結語
大學體育教學是與社會體育銜接的過渡期,這個階段的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樹立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是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大學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升學生的素質,要加強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從而充分發揮大學體育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晨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難點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6(33).
[2]杜寶拴.素質教育視角下的大學體育教學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0).
[3]孫威,劉明亮,金在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現代化改革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7(4).
[4]李巖.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
[5]黃日峰.探索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17(6).